山西省西葫芦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8-03-18武峻新董晓飞
武峻新,申 琼,董晓飞,侯 岗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山西太原 030031)
西葫芦(Cucurbita pepo L,别名美洲南瓜)与同属于葫芦科南瓜属的南瓜(Cucurbita moschata Duch,别名中国南瓜)、笋瓜(Cucurbita maxima Duch,别名印度南瓜)一样来源于美洲大陆,遗传多样性丰富,主要以食用嫩瓜、老瓜、瓜子及加工为主,是重要的功能性食品之一,也是重要的瓜类蔬菜之一[1-3]。
根据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FAOSTAT数据库统计,2014年我国南瓜属和葫芦生产面积为110万hm2,总产量超过3 000万t[4]。据山西省农业厅蔬菜站统计,2013年山西省西葫芦、南瓜、笋瓜生产面积2.4万hm2,其中,西葫芦是山西省蔬菜面积排名前10位的蔬菜[5]。作为我国重要的西葫芦研究和生产基地之一,被誉为“西葫芦故乡”的山西省区域优势明显,提质增效必然是开拓西葫芦市场及菜农积极性的主要条件。通过科技进步等方式助力山西省西葫芦产业,使其能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1 山西省发展西葫芦产业的优势
1.1 传统产区及区域优势
山西省地处北部黄土高原,北纬 34°34′~40°44′,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热资源较为充沛,地理气候、区位优势明显。
作为我国的传统优势西葫芦产区,在西葫芦制种方面,已形成河曲县、忻州市、原平市、定襄县、大同市等制种基地,西葫芦种子年产销量曾达到50万~60万kg,约占全国总用种量的1/2;在生产方面,走出了露地生产、小拱棚生产到全年生产的道路。露地西葫芦逐渐形成早春生产、冷凉区生产、秋季生产的生产方式,设施西葫芦生产逐步形成了早春温室、大中小拱棚西葫芦生产,秋延后大棚或温室西葫芦生产,秋冬温室、越冬温室、冬春温室西葫芦生产的生产方式。一般温室越冬茬生长期在10月至第2年5月,温室冬春茬生长期在12月至第2年5月,温室、大中小拱棚春提早茬生长期在2—6月,温室、大棚秋延迟茬生长期在8—12月。榆次区东阳镇、清徐县集义镇等早春、秋露地西葫芦生产,榆次区东赵乡、北田镇等越冬西葫芦生产,长治市长子县温室大棚西葫芦生产,长治市襄垣县及周边大棚秋延等西葫芦生产发展良好。
作为全国蔬菜产区六大优势区域中的黄土高原夏秋蔬菜优势区域,全国设施蔬菜生产五大区域布局中的黄淮海与环渤海暖温区[6-7],山西省还表现在易于生产出优质西葫芦产品,有较强的错季节上市空间等特点,西葫芦生产已给菜农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1.2 科研领域优势
自1977年以后,逐渐形成了以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为首的西葫芦科研领军单位。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是我国最早育成早青一代、阿太一代杂种一代西葫芦的单位,早青一代西葫芦也是我国推广面积最大的西葫芦肉用生产品种,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山西省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优质西葫芦一代杂交种的推广”3 a累计推广西葫芦新品种超过4.67万hm2,2003年获得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发明专利西葫芦杂交制种的方法为西葫芦大面积制种作出了贡献。在山西省不同生态区不同肥力温室、大棚内进行蔬菜肥料试验及施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山西省设施西葫芦在不同肥力菜田上的施肥量,促进了设施西葫芦平衡施肥的发展[8]。2008年以来,获山西省科学技术奖2项,其中,《优质丰产抗逆西葫芦新品种春葫一号、寒丽的选育与应用》在设施西葫芦育种方法上有较大突破,为山西省保持在国内西葫芦育种与产业开发的前列起到了积极作用。山西省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长绿西葫芦新品种的开发与推广”的研究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并在国内有一定的推广面积。山西省审(认)西葫芦新品种4个,新育品种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西葫芦课题组进行了西葫芦白粉病发生特点及药剂防治技术研究、西葫芦病毒病研究等,发表了相关论文,为西葫芦生产和种子繁育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9-10]。面对设施西葫芦根腐病严重发生的新问题,积极从各方面进行研究,已申请发明专利(已公开)抗西葫芦根腐病生物种衣剂及其制备方法,发表西葫芦根腐病的药剂筛选及防治论文及书籍等,并进行相关资源转育[11]。2008年发布山西省标准《绿色食品日光节能温室越冬茬西葫芦生产技术规程》,促进了西葫芦标准化生产。2017年发布山西省标准《大棚甜椒西葫芦轮作栽培技术规程》,促进了山西省长子县等县市西葫芦、甜椒生产的健康发展。2013年作为协作单位,参加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南瓜产业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作为山西省唯一单位,推动了山西省西葫芦及南瓜技术进步和在省外的科研影响力。作为一从事西葫芦科研40多年的科研单位,现有“西葫芦种质改良与育种技术创新团队”(含南瓜)1个,蔬菜所西葫芦等资源材料收集与保存一直居全国前列。优异种质资源深层次发掘创新,拱棚西葫芦育种体系等创建建立了技术优势,肉用、籽用西葫芦新品种选育形成特色,西葫芦相关研究处于我国同类研究前列。
此外,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山西大学、山西农业大学等单位在新品种选育、籽油研究、标准化生产研究等方面也有相当实力[12-14]。
1.3 标准化发展优势
2003—2017年山西省已发布山西省标准10多项,如无公害西葫芦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DB 14/T 109—2003)、西葫芦种子质量标准(DB 14/150—2006)、西葫芦种子繁育制种技术规程(DB14/155—2006)、绿色食品日光节能温室越冬茬西葫芦生产技术规程(DB 14/T189—2008)、无公害西葫芦露地生产技术规程(DB 14/T635—2011)、无公害西葫芦设施生产技术规程(DB 14/T636—2011)、西葫芦集约化育苗生产技术规程(DB 14/T 1294—2016)、绿色食品 西葫芦生产技术规程(DB 14/T1237—2016)、大棚甜椒西葫芦轮作栽培技术规程(DB 14/T1344—2017)、无公害西葫芦露地生产技术规程(DB 14/T635—2017)、无公害西葫芦设施生产技术规程(DB 14/T636—2017)等,这些标准的发布与实施对改变山西省西葫芦生产方式,推进无公害、绿色等生产,促进西葫芦产业可持续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同时,山西省已发布了第22批山西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一批西葫芦产地获得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证书,颁证日期为2015年6月8日,有效期3 a,涉及西葫芦产地的地市主要有长治市、运城市、晋中市、大同市等9个。
1.4 种业优势
山西省销售西葫芦的种子公司数量众多,在国内市场有一定的影响力,这其中包括山西晋黎来种业有限公司、山西太谷德丰种业有限公司、山西科萌种业有限公司等。2014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山西省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提出培育市场竞争力较强的瓜菜种子企业和育苗中心,依托山西省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加快选育西葫芦、青辣椒、甘兰、白菜、西甜瓜等瓜菜新品种。这些都为促进西葫芦生产稳定增产和菜农收入持续增长提供了基础。
2 存在的问题
山西省西葫芦产业近几年呈现出针对优势区域规划、市场动态需求,进行区域特色化、多样化、灵活化、标准化种植等发展特点。产品的流通已打破地域的限制,面向更大的国内市场,向大市场、大流通方向发展。然而,在品种选择、栽培管理、采后贮藏加工等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2.1 品种方面
品种多,类型少。更新换代的频率加快,但试种少,盲目跟风较严重。种植的品种对化肥、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等依赖性加重,生产易受污染,造成非侵染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
2.2 栽培方面
棚室时常施用未经发酵腐熟、未达到无害化指标、重金属超标的人畜粪尿等肥料时常造成植株整株死亡。晋中市、清徐县等秋露地西葫芦生产区,种植期气温高、光照强、暴雨天气较为频繁,病毒病等病害发病较早、虫害多,存在重治轻防的问题。化学防治用药较多,极易造成植株受害及农药残留。
占比较大的机筑土墙类型日光温室时有坍塌事故发生,给生产造成极大危害。小型机械利用较低,节能降本、节工降本亟待加强。越冬日光温室西葫芦生产采收期长,易受到不同时期的环境条件、植物生长调节剂污染、化学农药及肥料中有害物质的影响。土壤酸化、次生盐渍化、土壤微生物种群受损,常引起生理障碍、土传病害,造成西葫芦商品化降低。其中,根腐病等常见病害,严重影响了越冬设施西葫芦的效益。
2.3 采后贮藏加工方面
肉用西葫芦主要以鲜菜供应市场,再加上种植西葫芦类型少,使得产业链较短,不能满足生产的发展。籽用西葫芦以瓜子等形式销售,较少有针对性的功能性成分检测,营养、健康功能及分子检测等评价措施,无籽油等深加工产品。
2.4 制种方面
存在着基础设施不足、城镇占用土地较快、制种隔离保护不足、制种户制种水平不一、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等情况。河曲县西葫芦育繁基地、忻州市周边西葫芦育繁基地等地区种子市场监管、质量监测难度增大,较大地挤压了山西省育繁推产业发展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山西省在西葫芦科研上的优势。
2.5 市场方面
生产服务支持体系的不健全时常造成产品卖难和压级压价的现象,种植面积时有波动。其中,春露地市场尤其表现明显,严重影响了种植户的生产积极性。
3 对策
3.1 品种方面
加强西葫芦优异材料的原始创新,适用性强新品种选育,籽用大粒高油抗病新品种育种,产学研紧密结合,增强科研的引领作用。引导种植者先试验,再大面积种植等,使种植者充分了解新品种或要种植的品种的特征特性,增强筛选和抵抗风险的能力。拓宽市场,增加种类,提高耐贮运等新品种的选育。
3.2 栽培方面
在大气、土壤和水质好的地区和区域去种植西葫芦,避免有害的金属和非金属等危害。施用腐熟农家肥,禁止施用未经发酵腐熟、未达到无害化指标、重金属等超标的人畜粪尿等肥料。
支持山西农业大学、长子生贵大棚民营企业等省内单位做强做大设施配套设计及建设能力。在设施西葫芦棚室建设及引进中,更加注重棚室设计的合理性、实用性。通过优化大棚温室设计建造,改造陈旧落后大棚,提高生产效率[15]。
通过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范田间操作,实施集约化育苗技术等标准化生产,配套小型实用农业机械等轻简生产,双减一增生产。
对于西葫芦根腐病等危害性大的病害,发挥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山西农业大学等院校的科研助推农业能力,通过院市、院县、校市等合作方式,有针对性进行相关产区轮作倒茬、微生物菌肥施用等相关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支持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种子企业等单位联合进行相关抗性品种选育。对于秋露地等补淡生产,通过村户结合,选择抗性品种,净化生产环境,保持田间清洁,适期播种,前期防止植株徒长等措施,减少农药施用量。
3.3 采后贮藏加工方面
支持科研院所加强西葫芦采后贮藏保鲜研究。通过适宜温度等方法,延缓外观品质下降、营养物质损失等,达到简便易用产业化贮藏的目的。
提高籽用西葫芦的附加值,发挥其功能产品作用。通过科研院所联合产业内外相关单位,建立营养、健康功能评价新方法。开展籽油脂肪、氧化稳定性等研究,并借鉴国外已有技术,生产出可靠的产品。
3.4 制种方面
按照供种数量安全、种子质量安全、品种种植安全等目标,围绕标准化技术,培育新型西葫芦制种户。通过提升忻州地区市的粮-菜、菜-菜等种子繁育种植模式,提升西葫芦良繁水平,确保西葫芦种子质量。
3.5 市场方面
加大长治市长子县、晋中市榆次区等优势产区的投资力度,对《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全国设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15—2020)》在山西省的蔬菜种植优势区域要有一定认识。加强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控制制度,推广经营网络等建设,发挥专业合作社、农业协会在生产与销售中的作用,按需种植,促进产销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