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五苓散证与脱水之间关系的探讨*
2018-03-18孙雪彬陈家旭宋美芳彭晨习闫秋莹
孙雪彬,陈家旭,宋美芳,彭晨习,闫秋莹,张 曼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北京 100029)
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涉及到五苓散的条文有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2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73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141条:“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156条:“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224条:“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386条:“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条文31:“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金匮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条文4:“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金匮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条文5:“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通过对以上条文进行归纳总结,可以得出五苓散证是以脉浮、发热、口渴、烦、呕吐、小便不利为表现的一组症状。
脱水是指人体大量丧失水分和Na+,引起细胞外液严重减少的现象。脱水时,临床上常根据血清钠浓度的高低将脱水分为3种类型:等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和高渗性脱水。在这三种类型的脱水中同样也会出现发热、口渴、少尿、呕吐、烦躁等症状。
通过比较发现五苓散证与脱水出现的症状非常相似,有人认为五苓散具有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1-3]。由此推断五苓散证与脱水之间存在着一些关联,下面具体讨论二者之间的关系。
1 病因之间的关系
1.1 发汗
人体大量出汗导致水液流失是脱水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导致汗液大量流失的一个原因是高热蒸发掉了体内的水分,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服用发汗类的药物出汗太多。其中《伤寒论》条文71条提到了:“发汗后,大汗出”;72条中则提到了“发汗已”;73条也提到了“伤寒汗出”,其中大汗出导致体内水分大量流失,从而导致脱水的产生,另外在当时的环境下,医疗条件差,病情耽误以致出现严重的坏病也是很常见的,所以笔者推测条文中的大汗出很有可能达到了脱水的程度,从而产生各种症状。
1.2 水分经胃肠道流失
经胃肠道流失大量的水分而引起脱水在临床上也是很常见的,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饮食不当或者胃肠感染,呕吐、腹泻,最终导致脱水。在《伤寒论》条文386条中写道:“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霍乱古称“触恶”,泛指突然剧烈吐泻、心腹绞痛的疾病。霍乱病名最早可见于《黄帝内经》,《内经》云:“太阴所至,土郁之发,民病霍乱,呕吐注下”,由此可见五苓散证的出现也是经历了严重的吐泻之后产生的,这与水分经过胃肠道而大量流失也是相吻合的。
2 症状之间的关系
2.1 脉浮、脉浮数
在《伤寒论》条文71和72中提到了脉浮和脉浮数的脉象。浮脉主表亦主虚。表证指外感六淫,邪袭肌表,正气拒邪而不得深入,正邪相争于肌表,气血搏击于外而脉浮;另一种情况是正气虚衰,真气浮越于外而脉浮。所谓正虚而浮,当虚包括阴阳气血的虚衰,阴虚不能敛阳;阳浮于外而脉浮;血虚不能内守,气失依恋,气越于外而脉浮;阳虚者,阴寒内盛,格阳于外而脉浮;气虚者,不能固于其位,游荡于外而脉浮,正如《四诊抉微》所云:“内虚之证,无不兼浮”。数脉主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也可见于虚阳外浮。如张景岳说:且凡患虚损者,脉无不数,数脉之病,惟损最多,愈虚则愈数,愈数则愈危,岂数皆热病乎!”从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看,这是由于气血不足者心每搏输出量减少,为满足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心搏代偿加快,心跳愈快则脉愈快,故出现数脉,低渗性脱水的典型脉象是脉搏细速,而脱水又属于中医中的阴虚范畴,脱水同样也使得血容量减少,输出量减少,故可以见数脉、浮脉或者浮数相兼之脉。至于脉搏细速是现代医学对脉象的一种描述,而现代医学并不讲浮脉,有可能这里的“细”除了因为脱水导致血容量减少,血管变细,还有可能是对“如木在水中浮”这一浮脉描述的,这一点有待商榷。
2.2 发热
发热出现在条71条“微热消渴”;74条“中风发热”以及386条“霍乱,头痛发热”。发热既可以作为脱水的病因出现,也可以作为脱水的结果出现,并且两者之间也可以相互影响。作为病因出现就是前面提到的因发热而导致汗出,影响钠盐的排泄,导致脱水,而脱水又进一步会加重发热。如47条,将发热放在前面,也就很有可能在这里是作为病因出现的,而71条和386条将发热放在发汗、吐泻之后,这里的发热是作为结果出现的。脱水同样也可以导致发热,最常见的是小儿脱水热,小儿在严重脱水后,由于从皮肤蒸发的水分减少,使机体散热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体温升高。
2.3 口渴
在这11条文中几乎都出现了“渴”、“消渴”或者“欲饮水”相关的描述。在高渗性脱水是指水和钠同时丧失,但缺水多于缺钠,故血清钠高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高渗状态,其主要的表现就是口渴,轻度脱水时仅仅表现为口渴,而无其他症状,中度缺水时,会表现为极度口渴,这是因失水多于失钠,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刺激口渴中枢,促使患者饮水。笔者认为71条文:“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这个过程与高渗性脱水从轻度到中度的变化过程非常相似。“大汗出,胃中干,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说明处于轻度脱水状态,只要补充一定的水分就可以,而当变成“消渴”时,说明已经达到中度脱水的状态,这时候就需要药物进行干预,补充水分。
2.4 小便不利
“小便不利”在156条和71条中都有提到。同样小便不利也并非都是实证,阴虚或者津液受损,生化之源不足时,同样会出现小便不利,正如喻嘉言曰:“仲景以小便利一端辨真阴之亡与未亡最细,盖水出上源,小便利则津液不枯,肺气不逆可知也,肾以膀胱为府,小便利则膀胱之气化行,肾水不枯可知也。”而高渗性脱水中度脱水期症状除了口渴还有就是尿少,因为当缺水多于缺钠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增加,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再加上醛固酮分泌增加,钠和水的再吸收增加,以维持血容量,导致尿量减少,从而也出现了小便不利的症状。
2.5 烦躁
烦躁在72条中“烦躁不得眠、烦渴”;156条“,其人渴而口燥,烦”发汗太过,阴虚阳脱,往往会出现浮越、虚脱、亡脱的情况,虚阳上浮扰心而致“烦躁”,这与脉浮、脉浮数的病机是一样的,都是因虚而致。同样在高渗性脱水重度缺水时甚至会出现烦躁、躁狂,幻觉,谵语等症状,这是因为水分继续缺失,细胞外液渗透压进一步增高,细胞内液移向细胞外,最终使细胞内缺水的程度超过细胞外液缺水的程度,脑细胞缺水引起的脑功能障碍。
2.6 呕吐
低渗性脱水是指水和钠同时缺失,但缺水少于缺钠,血清钠低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的一种状态,与高渗性脱水不同的是低渗性脱水口渴的症状不是很明显,但是在中度缺钠期会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在74条中: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在钠离子以大于水的比例丢失后,人体内处于一种水分相对较多的情况,所以这时单纯的饮水只会使体内水分处于相对饱和状态,以至于不能吸收更多的水分,从而引起“水入即吐”。
从以上症状综合分析,猜测五苓散对人体内的水分和电解质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这与伊藤嘉纪[4]的推论有相似之处。另外日本丁宗铁先生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5],发现五等散组对常状态的小鼠几乎无明显作用,对水负荷状态的小鼠利尿作用较强,对脱水状态的小鼠未显示利尿作用,同时显示抗利尿作用;但是在利尿的同时未造成体内电解质的丢失或者失衡;遇到脱水状态起到抗利尿作用,遇到水负荷状态起到利尿作用,并且不造成电解质失衡,这点也可以反映五苓散对电解质的一个调节作用,从而对水液代谢进行调节。
3 临床应用
日本医家常把脱水作为应用五苓散的重要指标[6]。在治疗小儿泄泻,假性霍乱、消化不良、吐泻时,用五苓散治疗常可不用输液而收效。胡斌[7]给运动员服用五苓散后,通过对运动员身体成分变化、血流动力学变化和调查问卷来评价临床效果结果,发现五苓散能明显预防运动员降体质量引起的脱水症状。范准成[8]将347例腹泻引起的脱水病人,随机分为三个治疗组,对其纠正脱水的疗效,进行对照观察,结果表明:五苓散组成功率最高,止泻及纠正脱水的时间最短。郭建芳[9]观察到脱水型妊娠剧吐的临床症状与《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五苓散证极为相似,均以频繁呕吐、不能进食、食入即吐、口渴、尿少、皮肤干燥为主症,符合张仲景的五苓散水逆证,并在此理论的指导下,在常规补液的基础上,加用五苓散免煎剂对症治疗,可降低复发率,无明显毒副作用,并且弥补了西医补液为能很快纠正患者脱水及代谢紊乱,但不能够缓解恶心、呕吐这些症状的不足。
4 五苓散证的思考
4.1 对“蓄水证”的思考
对于五苓散证理论的认识,历来医家阐述颇多,观点看似确定,却也有不同的理解、看法甚或争议,其中很多医家对蓄水证比较赞同。但是“蓄水”二字并非出自张仲景,是后世在注解五苓散证时提出来的。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中说道:“水饮内蓄,津液不行”;徐灵胎在《伤寒论类方》提出:“小便不利而欲饮,此蓄水也,利水则愈”。蓄水顾名思义是水蓄积在体内,但是从“大汗出”、“发汗已”明明体内津液已经损失,何来蓄水一说。既然是蓄水证,又怎么会出现烦躁的症状,即使是因为一些医家认为的水蓄中焦,津液不能上承,这样解释“口渴”这一症状尚可,用来解释“烦躁”似乎不妥。或许蓄水一说并非是因为水积累的多而产生的蓄水,而是因为电解质的丢失导致水分相对偏多而出现的蓄水。
4.2 对“水逆证”的思考
“水逆证”在74条中指出:“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是张仲景提出来的,但是水逆只是对“水入即吐”这一症状的解释,古人由于当时没有现在这样发达的科技,对人体奥秘的认识还不是很充足,所以古人对事物的现象更加注重,这在后世一些的理论中也有体现,比如“利小便实大便”一说,并不是因为把大便里的水通过小便利出去而使大便实的,而是泄泻导致水分丢失,导致小便不利,把泄泻治好了的同时减少了水分的继续丢失,进而小便不利也得到了缓解。而五苓散作为“利小便实大便”的经典方剂,很有可能是因为在治疗好泄泻的同时,五苓散补充了泄泻丢失的水分,有了生化之源,所以小便又正常了[10]。因此水逆证只是对这一症状的解释,并没有解释出病机。
4.3 对五苓散服法的思考
在《伤寒论》71条条文后边附有五苓散的服法:“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为什么要多饮暖水呢,如果是蓄水证饮水岂不是加重蓄水,所以很有可能就是因为失水太多,所以要多饮暖水来补充丢失的水分,另外配合五苓散起到更好的作用,这里另外“汗出愈”很多人也理解为五苓散也是一个发汗剂,笔者揣摩其原因跟小便不利的病机是一样的,五苓散将身体丢失的水分补足之后才有汗液的生化之源,汗出正是说明了身体的得到了恢复,所以汗出而愈。
5 讨论
以上是笔者从方证对应的角度对五苓散证和脱水之间关系的探讨,有学者[11]认为蓄水与脱水并存是五苓散的方证特征,但笔者更倾向于脱水证。自古以来不同的医家对五苓散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也正是这些不同的理解扩大了五苓散的应用范围,百家争鸣,也是促进了中医的发展动力。然而本文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关于五苓散对钠离子的排泄与摄入的依据还有待进一步收集整理,用更加客观的证据加以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