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麦969丰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
2018-03-18甯顺腙袁中伟张连全陈雪姣刘登才
甯顺腙,周 荣,袁中伟,张连全,郝 明,陈雪姣,刘登才
(1.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成都 温江 611130;2.四川油研种业有限公司,四川 德阳 618000)
蜀麦969是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育成的突破性优良小麦新品种。2013年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审定编号:川审麦2013009),2014年被科技部列为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2015和2016年连续被列为四川省主导品种,进行大面积高产示范推广。
蜀麦969具有三大突出优势和特征。一是播期弹性大、成熟早,利于规模化生产;二是筋力强、品质好,适宜制作优质面条。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品质分析,稳定时间8.1min,被四川审定为强筋小麦;三是产量潜力高,兼顾了早熟、优质和丰产特征。自审定以来,深受种粮大户的喜爱,同时在四川多地被作为高产示范的优选品种之一。在四川绵竹、江油、仁寿、德阳等不同生态区建立了蜀麦969示范区,示范效果好。例如2015年四川省农业厅组织有关专家,对江油高产示范区0.15hm2稻茬麦田块,全田机械化收获,按13%水分折算,单产571.2kg/667m2;2015年从绵竹市种粮大户示范的10hm2稻茬麦中,随机抽取0.21hm2和366.85m2田块,全田机械化收获,按13%水分折算,单产分别达到566.1kg/667m2和603.4kg/667m2;2015年仁寿县农业局组织专家,对该县丘区建立的带状种植(小麦/玉米/大豆模式)示范区测产验收,26.67hm2套作田块平均单产达到327.2kg/667m2,比大面积小麦品种增产50kg/667m2以上,增粮增收效果显著。
1 稻茬麦田蜀麦969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本技术规程规定了稻茬麦田蜀麦969实现丰产高效目标的种子处理、耕地与整地、秸秆还田、播种方式、水肥管理、病虫草害防控、适时收获等配套技术要求,适用于四川省盆地稻茬小麦生产区域,其他生态条件相似地区也可参照使用。
高产指与大面积生产水平相比,小麦单产提高50kg/667m2以上,在正常气候年份,按本规程实施,在规定或相似区域可实现单产400~500kg/667m2的产量水平。高效指生产效率和生产效益两个方面,通过省工、节肥、节种降低生产成本,结合增产,使纯收益比大面积生产提高50~100元/667m2。
1.1 群体动态和产量结构指标
群体动态指标指每667m2基本苗15~18万,冬至苗35~45万,最高苗45~60万,有穗数25~35万;产量结构指标指每667m2有效穗数25~35万,每穗粒数40~45粒,千粒重42~50g,籽粒产量400~500kg。
1.2 栽培技术措施
1.2.1 种子准备 优先选择由种业企业生产销售的经过精选及包衣处理,符合国家质量规定的小麦种子,尽量不使用自留种子。对于自留种子,应在播前进行精选,去除病粒、瘪粒、芽粒、杂质等,在播种前选择晴天晾晒2~3d,以提高出苗率和整齐度。地下害虫发生较重的地块,用杀虫剂拌种,防控地下害虫。可使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拌种,取10mL乳油加水1kg稀释成药液,将10kg小麦种子摊开,用喷雾器将稀释药液均匀喷洒种子,喷药后将种子堆闷3~4h,再摊开晾干,即可用于播种。
1.2.2 土地整理 对质地偏砂(壤)、排水良好的稻茬田,可进行旋耕整地,但必须注意选择宜耕期(土壤含水量约为14~20%)进行耕作,避免因土壤过湿耕作造成的板结。多数稻茬田土壤粘重、湿度大,根据湿度情况采取免耕栽培或浅旋播种或撒播后浅旋。无论免耕还是旋耕,都应在水稻成熟前提早排水,水稻收获后及时排水。积水或湿度大的田块需要开好边沟、厢沟,做到沟沟相通,利于排水降湿。边沟宽25~30cm、深25~30cm,厢沟宽20~25cm、深20~25cm。播前要达到地面平整、厢平沟直的标准。
1.2.3 秸秆还田 稻草可全部还田,还田方法依播种方式而定。采用半旋播种或全层旋耕播种的,收水稻时应选用恰当的收割机,以便将稻草切碎抛洒,利于旋耕整地和机械化播种。同时,在旋耕翻埋稻草时,须将地块整平踏实。采用免耕露播稻草覆盖栽培方式的,收水稻时应留长草,以便播后盖种,稻草覆盖不要太厚,以免造成出苗不匀和弱苗。
1.2.4 肥料施用 在高产条件下,要适当增加肥料。产量为400~500kg/667m2的施肥量为纯氮10~12kg、磷肥(P2O5)6~8kg、钾肥(K2O)5kg,使N∶P∶K达到1∶(0.6~0.8)∶0.5。提倡增施有机肥(堆厩肥、绿肥等)。有机肥、磷肥、钾肥全部作底肥一次性施用,氮肥的60%作底肥,40%作追肥施用。小麦追肥的关键时期是2~3叶期和拔节期。在肥料施用较多的情况下,要注意拔节、孕穗肥的施用。机械化播种时,底肥应尽量选择小麦专用复合肥,选择以氮、磷为主,适当兼顾钾素的类型,既确保丰产,又节约成本。苗期、拔节期的追肥可用尿素、碳酸氢铵、磷铵等。施用的化肥质量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
1.2.5 精细播种 多数地区适宜播期在10月22日至11月5日。纬度偏北地区、海拔偏高地区播期偏早;纬度偏南地区、海拔偏低地区播期偏迟。播种量按15~18万/667m2基本苗计算,一般播种量10~12kg。免耕露播栽培可撒播或采用2BJ-2型简易播种机播种,播后用稻草覆盖;或采用2BFMDC-6/8型播种机播种,播种、施肥、还草等工序一次性完成。若采取翻耕栽培,可选择2BJ-2型简易播种机或全层旋耕播种机。播种深度控制在3cm左右,过深不利出苗和分蘖发生,过浅则可能盖种不严,影响出苗。
1.2.6 苗期管理 在秋雨较多的年份,播种及出苗阶段水分管理之重点是排渍降湿;天干年份,可在播前或刚播种之后灌一次“跑马水”。小麦出苗后及早查苗补种,对有缺苗断垄的地块,选择催芽种子开沟撒种,墒情差的开沟浇水补种。早施苗肥,促根增蘖,一般在2~3叶期看苗适当追肥,以促进根系的生长和分蘖的发生,使植株个体发育健壮,个体与群体关系协调。免耕麦田应在播前7~10d进行化学除草,用除草剂“克无踪”200g/667m2对水30kg喷雾;小麦苗期(12月上旬)再进行1次化学除草,重点防控麦麦草、棒头草、锯锯藤等杂草,用骠马50mL/667m2、麦喜10mL/667m2对水30kg混合喷施。小麦拔节期前后,地表温度降到0℃以下,易发生冻害危害,发生冻害的麦田,立即施速效氮肥和浇水,促进小麦早分蘖、小蘖赶大蘖、提高分蘖成穗率、减轻冻害损失。
1.2.7 中期管理 如果拔节期没有缺肥症状,群体偏大,叶片披垂,可以迟施、少施或不施拔节肥;相反,应在第一节间定长时追肥,以氮素为主,施尿素4~5kg/667m2。孕穗期是小麦需水临界期和养分需求旺盛期,如果剑叶露尖时叶色转淡,则有早衰现象,可补施少量速效氮肥,施尿素3kg/667m2左右,以减少退化小花数,提高结实率。
在春季雨水较少时,在拔节前后阶段,若土壤耕层含水在16%以下,麦苗瘦弱,群体偏小时,应以水促肥,提前浇灌1次拔节水;相反,延至孕穗前浇灌。小麦孕穗期,遭受0~2℃低温对幼穗小花发生的危害为低温冷害。发生低温冷害的麦田应及时追肥浇水,保证小麦正常灌浆,提高粒重。
防止倒伏。由于耕层过浅、土壤结构差、整地播种质量不好,或土壤潮湿、造成根系发育不良,或肥力较高、群体过大,加上大风大雨等自然灾害都易引起倒伏。对旺长群体和群体过大麦田,应在分蘖至拔节初期喷施矮壮素或矮丰,以控高防倒。50%矮壮素100~300倍液,或矮丰(10%可湿性粉剂)按50g/667m2对水25~30kg混匀,均匀喷施。
条锈病预防。随着气温上升,降雨增加,在越冬菌源较大的情况下,条锈病可能提前发生。因此要密切监测条锈病,如发现中心病团,应立即药剂防治,防止病害蔓延。每667m2用1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70g或20%粉锈宁乳油50mL对水75kg喷雾,或对水10~15kg低容量喷雾。
1.2.8 后期管理 在灌浆成熟阶段应注意清沟排湿。小麦开花-灌浆期,百穗蚜量500头或蚜株率达20%时,每667m2用10%吡虫啉10~15g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5~20g,对水50kg喷雾,或对水5~7.5kg低容量喷雾防治。
在小麦抽穗扬花阶段,应密切注意天气变化,如气温达到15℃左右,气象预报连续3d有雨,或10d内有5d以上是阴雨天气,或有大雾、重露时,应喷药预防赤霉病。在初花期(开花株率10%)和盛花期喷药,每667m2用70%甲基硫菌灵100g,或80%多菌灵超微粉50g,对水30kg喷雾。在防治赤霉病时,若蚜虫达到了防治标准(田间蚜穗率20%~30%),可加入10%吡虫啉20g,混合喷药。
后期“一喷三防”,稻茬小麦进入灌浆期后,随着气温的上升,很可能发生条锈病、蚜虫等多病虫混合危害,可在4月中下旬的适当时候进行“一喷三防”。每667m2用100g磷酸二氢钾、10%吡虫啉20g和15%粉秀灵可湿性粉剂70g,对水30kg混合喷雾。喷药后5~7d,查看药效。对蚜虫发生较重田块,视实际情况再单独防治1次,每667m2用20~30g10%吡虫啉,或15~20ml溴氰菊酯乳油,对水30kg喷雾。
1.2.9 适期收获 蜡熟末期至完熟初期,用半喂入收割机晴天及时收获,收获过程中将麦秆切碎抛洒,以便秸秆还田和下茬水稻栽插。小麦收后应及时晾晒扬净,含水量低于12.5%以下时进仓储藏,预防霉烂。
2 丘陵旱地套作麦田蜀麦969抗逆丰产栽培技术规程
本技术规程规定了丘陵旱地套作蜀麦969实现实现丰产高效目标的丰产目标的种子处理、整地播种、肥料管理、病虫草害防控、适时收获等配套技术要求,适用于四川盆地丘陵旱地小麦生产区域使用,生态条件相似地区也可参照。
四川盆地丘陵旱地麦区指四川盆地丘陵小麦/玉米/大豆或小麦/玉米/甘薯间套种植区域;抗逆指与大面积生产相比,本规程所使用品种和技术更适应丘陵瘠薄、干旱的土壤条件,增强抗旱耐瘠能力,更能抵御常发、重发的条锈病危害;丰产指与大面积生产水平相比,套作小麦单产提高40kg/667m2以上,在正常气候年份,按本规程实施,在规定区域可实现套作小麦280~350kg/667m2的产量水平。
2.1 群体动态和产量结构指标
群体动态指标指套作条件下,每667m2基本苗8~10万,冬至苗15~25万,最高苗20~30万,有穗数12~16万;产量结构指标指套作小麦每667m2有效穗数12~16万,穗粒数40~45粒,千粒重45~55g,产量280~350kg。
2.2 栽培技术措施
2.2.1 种子准备 优先选择由种业企业生产销售的经过精选及包衣处理,符合国家质量规定的小麦种子,尽量不使用自留种子。对于自留种子,应在播前进行精选,去除病粒、瘪粒、芽粒、杂质等,在播种前选择晴天晾晒2~3d,并选择适宜杀虫剂拌种,防控地下害虫。拌种可使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拌种,取10mL乳油加水1kg稀释成药液,将10kg小麦种子摊开,用喷雾器将稀释药液均匀喷洒种子,喷药后将种子堆闷3~4h,再摊开晾干,即可用于播种。用药量必须严格按要求进行,避免发生药害。
2.2.2 规范化播种 前茬收获后,适时对小麦种植带进行整地,建议采用微耕机旋耕1~2遍,整细耙平,以利机械播种。丘陵坡耕地无法使用大型耕整机具,因此秸秆很难实现翻埋还田。可在播种之后,将秸秆铡细覆盖于小麦行间或预留行内。
适宜播期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立冬节气之前。抢墒适期早播,利于建立开端优势,提高小麦耐旱力,是旱地小麦抗逆丰产的关键。近年来暖冬现象频繁,播种不宜过早,否则极易发生冻害和倒春寒危害。播种量按基本苗8~10万/667m2计算,一般播种量6~8kg/667m2。
采用带式机播技术,在100cm宽的小麦种植带上,用2B-4型带式播种机播种4行,行距25cm,或2B-5型带式播种机播种5行,行距20cm。播种施肥一体机,肥料深度5~7cm、种子深度3~4cm,肥料、种子合理分层。采用只有播种功能的单播机时,可在翻耕或旋耕整地之后、小麦播种之前,将底肥撒施在小麦播种带上。为了保墒和提高出苗质量,最好是边整地、边播种。在没有播种机的情况下,采用人工播种,要求套作窝数应达到0.8~1.0万窝/667m2,即行距23~25cm、窝距13~15cm左右,每窝种子10粒左右,播后用渣肥(堆厩肥)盖种或铲细土盖种。
套作小麦每667m2施纯氮6~7kg、磷肥(P2O5)4~5kg、钾肥(K2O)3kg,N∶P∶K比例为1∶0.7∶0.5。氮肥70%作底肥、30%作分蘖肥施用,磷肥和钾肥全部用作底肥一次性施用。提倡增施有机肥(堆厩肥、绿肥等),有机肥全部用作底肥。实行机械化播种的,底肥应尽量选择小麦专用复合肥。选择以氮磷为主,兼顾钾素的复合肥,既确保丰产,又节约成本。苗期追肥可用尿素、碳酸氢铵、磷铵等。施用的化肥质量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
2.2.3 苗期管理 抗旱保苗,播后注意土壤墒情变化,如遇干旱,应及时浇灌;出苗后发现缺垄断条的,应及时补播催芽种子,以保全苗。旱地麦田杂草危害相对较轻,可结合划锄、松土进行人工除草,草害较重麦田可在小麦2~3叶期进行化学除草,每667m2用骠马50mL、麦喜10mL,对水30kg混合喷施。
在分蘖初期,将剩余氮肥兑清粪水浇施,促进分蘖,提高抗旱能力。对受旱严重、基本苗不足、长势弱的田块,在降雨前追施1次尿素5~7kg/667m2,促进有效分蘖和幼穗分化。
小麦拔节期前后,遇地表温度降到0℃以下,发生冻害较重的麦田,要及早追施速效氮肥和浇水,促进分蘖,提高小分蘖成穗率,减轻冻害损失,可追施尿素4~5kg/667m2,并叶面喷施有机活性复合肥,确保新生分蘖有足够的养分供应;对轻微冻害或长势较差的田块,可在小麦拔节期前酌情补施肥料,一般施尿素3kg/667m2左右,并叶面喷施有机活性复合肥,保证麦苗尽快转入正常生长。
2.2.4 中期管理 抗旱保穗,孕穗期是小麦需水临界期和养分需求旺盛期,拔节至孕穗期要注意土壤墒情变化,如遇干旱,应及时浇灌,以保分蘖成穗,增加小花数、减少退化数、争取穗大粒多。小麦孕穗期,遭受0~2℃低温对幼穗小花发生的危害为低温冷害,发生低温冷害的麦田应及时追肥浇水,保证小麦正常灌浆,提高粒重。
条锈病一般在12月中下旬始现,感病后不断发展形成中心病团,3月中下旬进入流行期,4月上中旬遇适宜条件即会迅速蔓延,加重危害。2~3月份重点抓好中心病团的防控工作。每667m2用25%丙环唑20mL,对水15kg均匀喷雾。
2.2.5 后期管理 小麦初花期(开花株率达10%左右),如气温达到15℃左右,气象预报连续3d有雨,或10d内有5d以上阴雨天气,或有大雾、重露时,应喷药预防。出现连续阴雨天气,应在初花期和盛花期各喷1次效果最好。每667m2用80%的多菌灵超微粉30g,或80%的多菌灵超微粉15g加15%的粉锈宁30g,或70%甲基硫菌灵50g,对水15~20kg喷雾。
在灌浆初期,一旦发现每茎带蚜5头或田间蚜株率20%时,应及时防治。每667m2用10%吡虫啉5~10g、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3~4g或溴氰菊酯乳油8~10mL,对水15~20kg喷雾。喷药5~7d后检查防治效果,如果效果不佳,可再防治1次。
后期“一喷多防”。旱地小麦灌浆阶段易遭遇条锈病、白粉病、叶锈病和蚜虫等多种病虫危害,以及受脱肥、高温天气等不良因素影响,在4月上中旬的适当时机,进行“一喷多防”,防病治虫和保叶增粒重。每667m2用磷酸二氢钾50g、10%吡虫啉10g和15%粉秀灵可湿性粉剂40g,对水15~20kg混合喷雾。
2.2.6 适期收获 蜡熟末期至完熟初期,抢晴天或下雨间歇及时收割、脱粒、晾晒,避免因遭遇烂场雨天气而导致的穗发芽和籽粒霉烂。当籽粒含水量低于12.5%以下时,进仓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