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被误认为冠心病的心理疾病
2018-03-18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那开宪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那开宪
曹大妈,60岁,患高血压5年,血压控制满意。自退休后总感到心前区不适,这种不适似无数蚂蚁在心前区爬行,历时0.5~1h不等,伴心悸、气短。每当心前区不适发生时,多次做心电图均正常,当地医生一直认为她患的是神经官能症。近半年来,曹大妈心前区不适感越来越明显,每次犯病均与劳累及情绪有关,犯病时不仅伴心悸、气短,而且伴呼吸困难、出汗,有濒死感,自己服用速效救心丸10余分钟症状才缓解。
曹大妈到笔者门诊看病,笔者仔细地查看一大堆心电图及其超声心动图报告单,均为正常,当地医生还给她做了4次平板运动试验检查,均正常。令笔者十分吃惊的是超声心动图检查几乎每1~2个月做一次,动态心电图几乎每半年一次,问她为何在短期内重复做这么多检查,她告诉笔者,许多检查都是她要求做的。每当她想起母亲去世前绝望、恐惧的神情,她就犯病,她十分恐惧,生怕和母亲一样得急性心肌梗死。经做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未见狭窄病变,于是笔者告诉患者及其家属曹大妈患的不是冠心病,而是心理疾病。换句话说,如果曹大妈是冠心病,那么像她那么犯病,早就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了,更何况曹大妈犯病时的症状不像冠心病典型症状。冠状动脉造影是目前临床上诊断冠心病的金指标,曹大妈的冠状动脉十分光滑,没有任何狭窄征象,因此不能够诊断冠心病。
笔者建议她服用黛力新治疗,并给家属细致地介绍黛力新的药理作用,黛力新是由氟哌噻唑和美利曲辛组成的复方制剂。氟哌噻唑主要作用于突触前膜多巴胺自身调节受体,促进多巴胺合成和释放,使突触间隙中多巴胺的含量增加,有抗抑郁和镇静作用,具有良好的调节心理作用。经笔者细致地解释,患者愉快地接受治疗,治疗后曹大妈症状明显好转,从未犯病。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压力的增加,心理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最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也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不关注患者和躯体疾病并存的心理问题,导致医生只重视躯体,不重视心理;只重视医术,不重视言语。目前许多具有心理疾患的患者隐藏在普通门诊中,以“心脏病”、“消化道疾病”,或其他症状就诊于普通门诊。由于多数医生不具备心理方面的知识,导致大量患者的误诊、漏诊,精神心理障碍识别率低、诊断率低、治疗率更低。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曹大妈这类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更加必要。医生临床工作中必须综合评价患者躯体问题和精神心理问题,及时早期识别和正确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