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南宁会馆研究

2018-03-18周梅清

广西地方志 2018年6期
关键词:会馆南宁书院

周梅清

(南宁市博物馆,广西 南宁 530219)

明清时期,伴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口的大量流动,以地缘性和业缘性为特征的社会组织——会馆应运而生。“会”是聚合的意思,“馆”则是供宾客居住的房舍,合意为“聚会寄居场所”。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的南宁,水路交通发达,商贸繁盛,是西南地区的商贸集散中心,这一社会环境为会馆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在南宁从事经商贸易的广东、湖南、安徽、江西、福建等外籍客商为了在贸易上互相照应支援,抱团发展,增强竞争力,修建了许多具有地域商会色彩的会馆,当时靠近邕江的沙街(今解放路)及附近路段云集了新会书院、粤东会馆、两湖会馆、安徽会馆、江西会馆等,成为享誉全城的“会馆一条街”。这些会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明清时期特别是清代南宁商贸的发展与繁盛。基于南宁地方史料匮乏,有关会馆的研究不多,笔者根据史料、调查资料、碑刻记载等,探讨南宁会馆的分布、产生、发展和功能等,以求教于方家。

一、清代南宁会馆的分布

南宁的建城史始于东晋太兴元年(318),历史上曾建晋城、唐城、宋城,城址基本上是临江而建,除晋城尚无从查考外,唐城和宋城的范围基本上已得到确认。唐城位于今纬武路至广西军区附近一带;宋皇祐年间(1049-1054),唐邕州古城毁于侬智高起兵的战争中,邕州太守刘初于宋嘉祐年间(1056—1063)在旧城西北约1公里处的江北滨江畔另筑新城,即今兴宁路、民生路一带,开辟的五个城门中,仓西门(民生路与解放路交界处)、安塞门(邕江饭店左侧民族路口)、镇江门(邕江大桥北岸桥头)均临江而设。从宋邕州知州刘初始建,历经元、明、清、民国,发展至今,这一带依然是南宁的商贸中心。在依赖于水路运输的清代,出于便利的考虑,会馆大多沿着临邕江的街市而设,集中分布在今壮志路、解放路、共和路、中山路、上国街等临江街道,距离邕江不超过2千米的范围。根据资料记载和笔者整理,明清时期南宁市区共分布着20所同乡会馆,其中解放路6所、上国街4所、壮志路3所、共和路2所、中山路2所、民生路1所、仁爱路1所、民族路1所(见表1)。

表1 南宁会馆分布统计表

解放路是当时著名的会馆一条街,分布的会馆数量最多,而且规模较大、商贸影响较强的会馆多建于此,目前还保留新会书院和两湖会馆两所,其中新会书院是南宁市区内保存面积最大、工艺最精美的古建筑。在清代南宁20所会馆中,现存的只有新会书院、两湖会馆、粤东会馆、安徽会馆四所,其余均已废圮或另建他用。

二、南宁会馆的产生与发展

大多数学者认为,会馆兴起于明代,盛行于清代,衰于民国时期。广西有资料记载的最早会馆,是平乐县的粤东会馆,在会馆的《鼎建戏台碑记》中记载:“平郡会馆之设,创始明万历间。”南宁会馆的产生,应该是源于两广农产品的交易。明代中叶以后,广东人口增速迅猛,经济作物占用了大量的耕地,造成粮食无法自给,如雍正五年(1727)清政府上谕称:“广东地广人稠,专仰给广西之米。在广东本处之民,唯知贪射重利,将地上多种龙眼、甘蔗、烟叶、青靛之属,以致民富而米少。”①(清)谢启昆修.胡虔纂.广西通志卷首[M].与广东地缘相接的广西,借着地理优势和丰富的物产,成为广东大米的主要来源地,广西剩余的粮食通过西江水道贩运到广东,解决广东粮食短缺之困境。苍梧县之巨镇的粤东会馆在乾隆五十三年(1788)的《重修戎墟粤东会馆碑记》中清晰记载了两广的米食交易:“集于戎者,百货连樯,而莫多于稻子。凡两粤相资,此为重地”②刘正刚.广东会馆论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252.,亦印证了广西向广东输送的农产品以米粮贸易为主。南宁是广西向广东输送农产品的地区之一,除了大米,还有毛皮兽骨等山货,同时亦是云南和贵州的货物销往广东的中转站,在南宁集散的货物,通过郁江,至浔江,出西江,进入广东地界,《重修戎墟粤东会馆碑记》对此亦有记载:“上接两江,一自南宁而下,一自柳州而下,皆会于戎”③刘正刚.广东会馆论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252.。依赖于商品货物集散地的优势,借助于两广的米粮交易,明代的南宁商贸已较繁荣,明华复蠡在《两广纪略》中就提到:南宁“人物繁庶、粮食便易,昔号为小南京”。随着两广商贸往来的频繁,粤商为了在异地谋求长远的发展,保护自身的利益,会通过建立会馆组织来协调利益和关系。但遗憾的是,南宁城区并未发现明代的古建筑,目前只在扬美古镇保存有明代建筑。

清代,随着南宁商贸的发展,粤商、赣商、湖广帮、徽商等纷纷到南宁经商。乾隆五十七年(1792)的上谕中,就提到“因南宁府的广东、浙江、两湖、江西、山西客商众多,往来安南贸易,准于该府设立安南通市牙行10家,由藩司发帖,承充应纳牙税,每年每家纳税银5两”①(清)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四十六[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533.。可以看出,清乾隆年间(1736—1795),全国各地的商帮大量涌入南宁,并在南宁安家发展。比如南宁扬美古镇的黄氏庄园,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创建人为江西籍商人,到南宁经商发迹后修建此庄园。现存会馆的修建时间,亦印证了清乾隆年间应该是南宁会馆发展的鼎盛时期。南宁现存的新会书院、粤东会馆、两湖会馆(前身为山陕会馆)、安徽会馆,除了安徽会馆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其余三所会馆均建于乾隆年间,且这些会馆,除安徽会馆面积稍小外(300m2),占地面积均达700-800m2,装饰华丽,其中的新会书院和粤东会馆正脊、垂脊、墙面均有精美的装饰图案,反映出彼时的商贾实力已相当雄厚。这四所会馆,既反映了南宁历史上粤闽、江浙、赣皖、湘鄂等省商人在南宁的活跃程度,也大致反映了会馆发展的轨迹。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成立“南宁商务总会”后,会馆的职能逐步由商会取代。

由此可见,南宁会馆的产生,与两广商贸的交易息息相关,至少到清乾隆年间,随着大批的商帮落藉南宁,商帮在南宁兴建的会馆大规模出现,从现存的四所会馆的建造时间、建设规模来看,这一时期,应该也是南宁会馆发展的鼎盛时期,清末随着商会的兴起,会馆的职能逐渐为商会所取代。这一发展轨迹跟全国会馆的发展差不多,据文献记载,清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是各省府州县兴建会馆最快的时期,到光绪年间,在京兴建的各省会馆达500多个②王熹.杨帆.会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4.。

三、清代南宁会馆产生与发展的社会原因

南宁“南控交趾(今越南),东瞰浔梧(今桂平、梧州),西接思田(今右江一带),北卫桂柳(今桂林、柳州),为粤桂省要枢”③莫炳奎.邕宁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37:410.。由邕江而上,循右江可至百色抵云贵,沿左江可到龙州再达越南;自邕江而下,可至梧州,再达粤港澳,历来是桂西南地区水陆交通要冲和西南重镇。基于如此优越的地理位置,从宋代开始,南宁及周边的商贸活动就比较活跃,宋时南宁西北面的石溪口(今石埠一带)的“马会”或“僚布”就已远近闻名④南宁市民族简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31.。北宋末年,宋王朝在广西开设钦州、横山寨、永平寨三大博易场,其中的横山寨和永平寨隶属邕管(今南宁),而横山寨则肩负着中转战马的重任。南宋需要的战马基本上仰仗于横山寨的“马市”,在横山寨购买的马匹(广马),经南宁北运至中原,如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一次就得到“广马”300匹。在宋元时期繁荣发展的基础上,明清时期南宁及周边的商贸发展迅猛,南宁成为一个重要的转运港,也是广西中部主要商品集散地。清光绪年间(1875—1908),航行于南宁的轮船,“诸凡乘客货物,往来于各地者,务须在南宁换船”⑤何怡举.盐业经营的三个时期[A].梧州文史资料选集[C].1982:84.。从北海进口的洋货,经钦州由陆路运抵南宁,再销往云南、贵州等省。清光绪年间,仅从北海运抵南宁转销内地的货物,约二三百万银元,可见南宁当时的繁盛;而云南、贵州的食盐、硝药、矿石、山货等也多在南宁集散。据不完全统计,自明末至清鸦片战争前,南宁建有装卸靠泊码头49处,仅邕州古城南门至仓西门之间就有码头7处①广西航运史[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58.,码头上“大船尾接小船头,南腔北调语不休。入夜帆灯千万点,满江钰闪似星浮”。清代诗人黄体元的诗形象地描述了当年邕江上商贾云集、货运繁忙的景象。南宁周边的亭子、那莲、扬美等亦是南来北往商品的集散地,当地民俗俚语谓:“上有扬美,下有那莲,中间亭子两圩连。”其中那莲圩是当时西南盐道上的一个必经之地和中转圩埠,同时也是宣化县(今邕宁)的一处重要商品集散地,当地所产的布匹、贡尖白砂糖、大米等货物便经由此水路入邕江,直下梧州,销往东南亚一带,码头上的商船亦是穿行如织,繁盛一时。

商人无利不钻,南宁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蓬勃发展的商机,吸引了广东、江西、安徽、山西等商贾到南宁投资,进而形成商帮抱团发展,使南宁形成“历来为商务之场,在前清时,各省商帮云集,故会馆、书院各省俱有”②莫炳奎.邕宁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37:1662.的态势,正如侯宣杰所言,柳州、南宁府有江河舟楫之利,是历史时期广西北来移民的次中心区域,农业开发与盐政兴革吸引了大批外省商人到此落业经营,会馆分布也比较密集③侯宣杰.从会馆到商会:近代广西民间商业团体的嬗变[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

四、清代南宁会馆的职能

学者们认为,会馆最主要的功能是“祀神、合乐、义举、公约”④上海碑刻资料选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359.。祀神是会馆的祭祀功能,通过祭祀活动,使会馆人员形成一种共同信仰,是他们旅居异地的精神支柱;合乐是会馆的娱乐功能,在很多会馆中都修有戏台等娱乐设施,为他们提供娱乐和聚会的空间;义举是会馆的公益功能,为会馆人员解决生活困境,为死者提供归葬的条件;公约是会馆的制度功能,使会馆人员共同遵守公共制度,维护社会秩序的安定。总而言之,会馆之设,既是维系和巩固在他乡之亲情,亦是管理和发展在他乡之商贸。

(一)维系乡情

会馆建立之初,主要用于居息、聚会、联谊、议事,目的是在同乡之间联谊乡情,在商业和生活上相互帮助,在异乡延续乡土之情。

1.寄宿

会馆的出现与科举考试有关。早期的会馆主要是为乡人应试提供食宿之便,发展到后来,会馆的功能逐渐扩展,但为同乡人提供临时寄宿的功能一直沿袭。在南宁经商的外地商客,远者来自山西、陕西、安徽等地,千里迢迢;近者来自广西境内,但至少也有几十或上百千米。这些离乡背井的外地商客,或初来乍到,或人生地不熟,或商业刚起步,或没有固定的商铺,或经济不雄厚,或住不起客栈,或经营无起色等,这时会馆便是他们寻求寄托的地方,成为他们信赖的安身之所。在这种情况下,会馆一般会为同乡提供一段时间的寄宿,等生意有起色、有能力偿还时再把欠的钱归还。

2.祭祀

祭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是人们寻求神灵庇佑的精神支柱。会馆是商人在异乡为联络乡情、共谋发展的居所,身在异乡的商贾,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群,生活和工作往往受到不同程度的排斥,由此带来诸多不顺。因此,他们往往通过祭祀,增强同乡或同业的凝聚力,保佑事业蒸蒸日上,财丰而众和。《南宁重修秦晋书院碑记》就记载:“(书院之建)虽由前人之乐施,实赖圣神之灵庇。”对神灵的崇敬与祈祷,由此可见一斑。所以,定期祭祀供奉神灵是会馆重要的活动之一。每逢重大节庆,居住在南宁的外地商人,齐聚各自的会馆,进行祭祀活动。比如新会籍商人便会齐聚新会书院,进行祭祀、庆典和饮宴,特别是清明时节,几乎所有在邕的新会人都会前往新会书院祭祖,场面盛大,仪式繁多⑤陈崇志.南宁新会书院的职能及管理考析[A].广西博物馆文集(第九集)[C].2012.。通过祭祀活动,使会馆人员形成了一种共同的信仰,成为他们旅居异地的精神支柱。

明清时期,旅居南宁的商人主要来自广东、安徽、陕西、山西、湖南、湖北、福建等地,不同的会馆祭祀的对象亦不同。如陕西、山西会馆供奉关羽,即关公;福建会馆普遍供奉海上的救难神天妃娘娘,即妈祖;江西会馆虔诚信奉许真君,但普遍祭祀关公。关公作为忠、诚、信、义的典范,在民间深入人心,更符合经商的行业标准。因此,在南宁的各地会馆除了供奉主神,大多祭祀关公,南宁各会馆对此均有记载,同时也印证了祭祀活动在会馆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如粤东会馆“厅堂立关帝神像”①温松生.粤东会馆[A].南宁市文化局,南宁市博物馆编.南宁旧事[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9:313.;新会书院于后厅右侧的阁楼祀关帝;两湖会馆(前身为山陕会馆)的《重修秦晋书院碑记》记载“祀我河东夫子于其间”,“河东夫子”即关羽。

3.聚会

会馆设立之初的主要目的和功能是联络乡谊,而在资讯不畅通、交通不发达的明清时期,联络乡谊的首选方式为聚会。流寓异地、寄籍他乡的在邕商人,客地的不同文化使他们总有“身在异乡为异客”的漂泊感。因此,他们渴望在异乡能看到和亲近故乡的人、物,接触家乡的文化,以慰藉在异乡的孤寂。会馆正是流寓南宁的商帮为排解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而修筑的富有家乡人文特征的楼台馆舍,在邕修建的新会书院、粤东会馆等均按照广东的建筑风格来建造,安徽会馆同样带有浓厚的徽派建筑风格,甚至所有的建材都是从家乡运过来,以使建筑所承载的故乡味道更浓。如新会书院所用的木材、石材等都是从广东运来,以至于建筑工人从邕江边将这些建筑材料搬运到新会书院的工地时形成了一条新路,即现在的石巷口。正因为会馆承载着特殊含义,每逢节庆岁时,在邕的商客往往集中于各自的会馆,欢聚一堂,倾诉思乡之苦,畅谈创业之艰辛,打探商业之信息,听取久违的乡音等。同时,会馆大多搭建有戏台,以供聚会时观看表演,内容基本上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戏剧,如粤东会馆,原建筑分前、中、后三进,两侧有通道、厢房、戏台等。通过聚会、看戏,旅邕商贾既相互联络感情,又交流各种信息,缓解思乡之情。

(二)管理和发展商贸

随着商贸的发展,会馆已经从最初的维系乡情的场所扩展到管理和规范商业行为,成为某个地域、某个行业规范性的民间组织,管理地产、资金和日常事务,解决商业纠纷,规范商业行为,以谋求商帮的长足发展。

1.成立组织机构,排解商帮内外事务

会馆作为封建政府治理下的基层自治组织,为了协调内部关系,谋求商贸发展,处理与外乡商帮的纠纷,寻求政府的帮助与庇护,必然要有一个组织机构。因此,会馆一般都成立会长会、董事会或委员会,设有会首和值年,负责处理本会事务,“如商界有事,必集馆而解决之,则一地方之议会焉”②唐凌.论商业会馆碑刻资料的历史价值——基于17—20世纪广西经济移民活动的分析[J].广西民族研究,2011(4).。会首通常由同乡商人中财力雄厚、且有一定德望的人经推举担任,而且会首多由数人组成。据陈崇志的调查,新会书院的核心管理层便是由几个在书院中占据较大优势、较为固定的家族长期承担,其中李氏曾是在邕新会籍人士中最大的家族之一,书院总务一职,历来均由李氏出任③陈崇志.南宁新会书院的职能及管理考析[A].广西博物馆文集(第九集)[C].2012.。

南宁现存的四所书院,内部管理实行的是会长制,或是董事制,或是委员制,目前无资料可考,只有《新会书院修建头座碑记》(民国三十七年)中提到“经董事会决议修复,于三十七年四月卅二日兴工,六月十一日完成”。但因新会书院的这块碑立于1948年,那时商会早已成立,碑中提到的“董事会”,有可能是从会馆成立以后一直实行董事制,也有可能是商会成立后由其他改为董事制,但可以肯定的是,会馆内部必然成立有组织机构,管理帮内外事务。

2.制定规章,规范商业行为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离乡背井的外地商人,为了保护自身权益,规范市场行为,必然会制定行规业律,以加强商业自律,确保市场运作的有序进行。明清时期,涌入南宁经商的商帮有广东帮、江西帮、湖广帮、陕西帮、山西帮、安徽帮等,各商帮的商业习惯不一,商品交易时所用的计量方式也不一致,势必会影响到商人与商人之间、商人与买家之间正常的商业交易,在这种情况下,具有行会或商会性质的民间自治机构会馆,会制定相应的商业准则与规章,建立起有效的商业秩序,否则会馆将面临生存危机。

(三)善举

在邕的客商离乡背井,不远千里到南宁寻求发展,凝聚浓浓乡情的会馆便是他们在异乡的“家”,面对困难或需要帮助时,他们往往依赖会馆而非政府。因此,会馆一般都兴办各种善举,以团结同乡,增强凝聚力,使同乡人在异地能够幼有所托、老有所养。会馆兴办的各种善举,通常是开诊所、办私塾,为困难的同乡捐资,修路,安葬客死他乡的客商等。这些善举,除了出于同乡之间的情感与道义,还能提升会馆的影响和威望,有利于商帮在异地的发展。调查资料显示,重要的商业会馆附近,或多或少都有“义塚”①唐凌.论商业会馆碑刻资料的历史价值——基于17—20世纪广西经济移民活动的分析[J].广西民族研究,2011(4).。南宁的新会书院,曾在内开设私塾性质的讲堂和学校,第二进的北侧厢房中曾设有私人诊所,专门为在邕居住的新会籍人士提供看病、取药等便利服务②陈崇志.南宁新会书院的职能及管理考析[A].广西博物馆文集(第九集)[C].2012.。

商业会馆是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缩影,不同商帮在邕经商、定居,对南宁的经济、社会、文化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广东帮。广西素有“无东不成市”的说法,重要的港口、商埠、圩镇都活跃着广东商帮的身影,成为广西商业的主流大军。南宁亦不例外,“在昔本埠商务,以江西、湖广两帮为盛。……而至于今,独执商场牛耳者,厥惟广帮”③莫炳奎.邕宁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37:1662.。延续至民国时期,南宁市区内分布着十几条行业街,其中就有一条广东商业街,经营者都是广东人。到了抗战时期,南宁市区内仅广东罗定商人开设的店行就多达100处,当时称为“罗定帮”④南宁市民族简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71.。随着商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粤商落籍南宁,讲粤语、唱粤剧、舞龙狮、住骑楼等文化的融入,无不深深烙上了广东商贾的印记。

猜你喜欢

会馆南宁书院
数读南宁
一岩九饮会馆
朵云书院黄岩店
江南书院
眷恋南宁
宁波大爱书院样板间
上海外滩金融中心空中健身会馆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千年闽商商会会馆 烟台福建会馆
感受南宁历史,感受美丽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