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文光宦游赣黔文事考
2018-01-23李都安李梅梅
李都安,李梅梅
(1柳州市图书馆 广西 柳州 545001;2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 桂林 541300)
龙文光,字焕斗,又字中黄,号西野,明代马平县人,柳州八贤之一。天启元年(1621)举人,天启二年进士,授官江西上犹知县,任内治政有方,调任新建知县。江西是龙氏起家之地,其人曾任京官,为时所限,返里蛰居多年。崇祯十年(1636)出任贵州提学佥事,数年后死于四川巡抚任上。其在蜀行迹,笔者已有专文考述①李都安,郭丽娟.龙文光宦蜀行迹考[M].广西地方志,2013(5).。以前方志记载龙文光在江西、贵州的事迹、文学较略,笔者爬梳江西、贵州两省方志、文献,同时借鉴部分学者研究成果,细加核实,藉补前志所载文事之缺,完善乡贤龙文光的形象。
一、龙文光居官江西考
《明史》对龙文光在江西的为官事迹无载。郑守聪《龙忠公毅公传》言:“(龙文光)天启壬戌进士。初仕上犹县,治政有声。调繁新建,综理烦剧,剖决如流。邻邑疑案,皆就质焉。戌辰入觐,以卓异擢勋考功郎。”②刘汉忠,罗方贵辑校,吴建华,李厚全审订.柳州诗文征[Z].香港:新世纪国际金融文化出版社,2000;399.天启壬戌是1622年,戌辰为1628年。龙文光从进士及第后任官上犹,转任新建,到入京担任考功郎,其在江西任职时间约为六年。试根据江西省、府、县等各级方志及其他文人著述,复原龙文光在江西的为官政绩、诗文轶事和与龙氏有关的遗存。
(一)为官政绩
龙文光在江西被推为名宦,为官政绩于该省地方志多有记载。《江西通志》载:“龙文光,字焕斗,广西人,由进士天启四年知上犹县,剔奸格顽,境内宁谧。尝建凤阁,立观澜社。所着社约,犹士迄今佩之,调繁新建。”③(清)髙其倬,尹继善修,谢旻纂.江西通志卷六十四名宦九[M].四库全书本.
同治七年(1868)《南安府志》载:“名宦祠,在崇圣祠东,祀宋知县胡泓、李申巽,元知县赵明,明知县高敏道、谷同、胡錀、吴镐、龙文光……凡二十有四人。”④(清)黃鸣珂修,石景芬撰.南安府志卷五庙学[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310.“龙文光,字焕斗,马平进士,天启四年知上犹县,廉明敏断,建凤阁,造龙塔,又立观澜社课士,所著观澜社约,犹士迄今佩服之。剔奸格顽,境内安谧,后调新建,去之日,民遮道乞留。”①(清)黃鸣珂修,石景芬撰.南安府志卷十五名宦[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1336-1337.
光绪元年(1875)《〈南安府志〉订补》载:“龙井,在县东南十五里西云山,明天启时知县龙文光因旱祷雨至井,得小蛇,纳之瓮中,载以入城,未至,而雨随注。乃以金铃系蛇颈还之井,后邑人常见之,因名其井为灵应龙井。”②(清)杨錞纂.《南安府志》订补卷一山水[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84.
康熙三十六年(1697)《上犹县志》载:“龙文光,字焕斗,广西马平人,壬戌进士,天启四年任,廉明敏断,课士恤民无倦容。建凤阁于巽方,造龙塔于营前,以培文明而障水口,犹之科第渐盛者由此。立观澜社,以课艺于凤阁。所著观澜社约,犹士迄今佩诵之,剔奸格顽,境内宁谧,以调繁新建,去县之日,民遮道乞留,祀名宦。”③(清)章振蕚撰修.上犹县志卷八名宦[M].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354.
光绪七年(1881)修、十九年(1893)重订《上犹县志》载:
“龙井,在县东南十五里西云山,明天启时邑令龙文光因旱祷雨至井,得小蛇,纳之瓮中,载以入城,未至,而雨随注。乃以金铃系蛇颈还之井,后邑人常见之,因名其井为灵应龙井。”④(清)叶滋澜修,李临驯撰.上犹县志卷二舆地[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129.
“营前城,在县治西北八十里。……知县龙文光有志,载艺文。”⑤(清)叶滋澜修,李临驯撰.上犹县志卷三建置[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161.
“名宦祠,原在崇圣祠东,乾隆二十三年迁建大成门左,祀宋知县胡泓、李申巽,元知县赵明,明知县高敏道、谷同、胡錀、巫镐、龙文光,推官洪有助,教谕虞鈊,知府白启明、马化龙……二十五人。”⑥(清)叶滋澜修,李临驯撰.上犹县志卷四祠祀[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261-262.
“龙文光,字焕斗,广西马平人,壬戌进士。天启四年知县事,廉明敏断,剔奸格顽,境内安谧。建凤阁于巽方,造龙塔于营前,以培文明而障水口,犹之科第渐盛者由此。立观澜社于凤阁以课士,所著观澜社约,犹士迄今佩诵之,后调繁新建,去之日,民遮道乞留,祀名宦。”⑦(清)叶滋澜修,李临驯撰.上犹县志卷九官师[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594.
龙文光任上犹知县时间较短,随后由上犹知县调任南昌府新建县知县。龙文光在新建县的治绩,方志及乡人多有记载。同治十年(1871)《新建县志》载:
“新建儒学……天启五年龙文光复修,提学夏寅记。明末兵毁。”⑧(清)承霈修,杜有棠,楊兆崧纂.新建县志卷十九营建[M].同治十年(1871)刻本.
“龙文光,字焕斗,马平人,由进士知县事,以文学饰。吏治不事鉤察,而精明自见,案无留牍,人称廉能。著有《四书制义》。舒碣日敬序之,累官至巡抚。《府志》《杨志》。”⑨(清)承霈修,杜有棠,楊兆崧纂.新建县志卷三十名宦[M].同治十年(1871)刻本.
《明实录》记载龙文光在新建的任事情况为:
“乡父母官龙文光,昨调繁新建,抵任之始,即查皂隶三百有余,今只用八十名。书手原二百名,今止用六十名。裁减之人类既多,所省冒领之工食亦不赀。胡不可为宇内各衙门之嚆矢乎?”⑩明熹宗实录卷十[M].天启五年八月至十二月九月二十七日.
重修学校是一名父母官重视教育、提携士子的本分,裁减皂隶、书手既能节支,避免吏员上下其手,更是其实心任事、为民减负、提升办事效率的可贵之举。
(二)诗文轶事
上犹县地处江西省南部赣州市境内。龙氏撰有《营前城记》(或称《营前蔡氏城记》),县内名胜与龙文光有关的有龙井、营前城、凤阁、龙公塔等处。各处名胜久历风雨,存废不一,今存营前城、龙公塔两处遗址。
营前镇位于上犹县西部的罗霄山脉南段,地接遂川、崇义及湖南省桂东县。镇政府所在地营前圩,距上犹县城77千米,距赣州市132千米,是赣西南的一个偏远乡镇。营前城坐落在该镇,光绪《上犹县志》载:“营前城,在县治西北八十里,其地即太傅营也。明正德间,村头里贡生蔡元宝、元湘、元环、汝霖、宣化、朝伴等因地接郴、桂,山深林密,易于藏奸,建议提督军门行县设立城池,因筑城池。嘉靖三十一年,贼李文彪流劫此地,知县吴镐复令生员蔡朝佾、朝璜、仕华、仕宣、朝机、天俊重筑内城,浚濠池,砌马路,知县龙文光有记,载艺文。”①(清)叶滋澜修,李临驯撰.上犹县志卷三建置[M].光绪七年修,十九年重订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160-161.
为保存文献,全录龙氏《营前蔡氏城记》如下:
予治犹之初年,因公至村头里,见其山川清美,山之下坦其地有城镇之,甚完固。既而寓。城中比屋鳞次,人烟稠密,询其居,则皆蔡姓也,他姓无与焉。为探其所以,有生员蔡祥球等揖予而言,此城乃生蔡姓所建也。生族世居村头里,正德间生祖岁贡元宝等因地接郴桂,山深林密,易以藏奸,建议军门行县,设立城池,爰纠族得银六千有奇,建筑外城。嘉靖三十一年,粤寇李文彪流劫此地,县主醴泉吴公复与先祖邑庠生朝佾等议保障之策。先祖等又敛族得银七千余,重筑内城,高一丈四尺五寸,女垣二百八十七,周围三百四十四丈,自东底西径一百一十三丈,南北如之。城内悉蔡姓士,其城垣损坏、城堤倒塌,修补之费一出于生姓宗祠。生祖训有曰:君子虽贫,不鬻祭器,创建城垣,保固宗族,其艰难讵祭器之若。即若贫不能自存,欲售屋土者,亦祗可与本族相授受,敢有外售者以犯祖论,故生子孙,世守勿失焉。予闻而颔之,及按县府省志,果与蔡生所言符。不禁喟然叹曰:羡哉!蔡氏之为子孙计深且远也。考自黄帝始筑城以居守,而城者成也,一成不可毁,所以固疆圉而安生灵也。彼夫聚居村落,一遇有警,即奔窜离散,而父母兄弟之不相保,室庐田产之不能守。岂非捍御之无资以至此?人情危则散,安则聚,蔡氏之建城,不贻子孙以危,而贻子孙以安,不欲其散,而欲其聚。其贻谋不亦远且大歟?然固守虽藉于城,而守先惟在于志。语云:众志成城,盖言志之可用也。今观蔡氏后贤,虽罹兵燹,而人无散志,城中屋土不敢鬻与外姓,惟祖训是遵。洵可谓能继先志者矣。自兹以往,聚族而处,居常则友助扶持,觞酒豆肉,而孝敬之风蔼然。遇变则守陴巡值,心腹干城,而忠义之气勃发。是尔祖之建城凿池,非第安而居之,乃所以教忠而教孝也,其建造之微意歟?祥球等因丐余志其颠末,遂援笔而为之记,且颜其城曰“江南名镇”,蔡氏后贤其勿替,其所守也可。
天启四年甲子冬月记②(清)叶滋澜修,李临驯撰.上犹县志卷十六艺文[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1185-1188.
上犹县营前城是因蔡氏家族之富而名扬于外,营前地处连接遂川、崇义及湖南桂东的偏远山区,明中叶后,江西、湖南、广东等省交界地区常有饥民作乱,蔡氏不得不考虑如何保护本宗族的生命财产③罗勇.传统客家聚落中新老姓氏的生存竞争与调和共处——以上犹县营前镇为例[A].历史文献研究(总第30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59-79.,因此修筑营前城势在必行。400年后,营前城居民的姓氏已经不同于龙文光笔下的“则皆蔡姓也,他姓无与焉”,早有陈、蔡之分,后来历经兵燹和客家移民的陆续迁入。黄志繁认为,至迟至晚清,营前已经完成了社区力量的重新整合,由清初的土著占优势地位转变为晚清客籍占优势地位,社区的主要矛盾也由土客矛盾演变为宗族之间(不分土客)的矛盾④黄志繁.土客冲突、商镇发展与民俗创造[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如今蔡氏式微,惟其所筑营前城历经多年风雨,仍屹立如故。
凤阁,为龙文光提倡兴建,两建两圮,今不存。光绪《上犹县志》载:“凤阁在县南隔水,明天启甲子知县劝邑人,同知方铨募建,后圮。国朝乾隆四年邑人刘祥槐重建,今圮。”⑤(清)叶滋澜修,李临驯撰.上犹县志卷十六艺文[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1185-1188.
明代赣南风水学和科举制度的兴起,引发了赣南文峰塔的兴建狂潮。建造文峰塔,以表达祈求人才兴旺的意愿①黄娜.赣南古塔建筑文化艺术探析[D].赣南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4;17.。龙公塔建于明天启四年(1624),系本里陈、蔡两姓“为培文明而障水口”,在上犹县令龙文光倡议下共建,故名龙公塔。遗址在上犹县营前镇文峰山上,又名文峰塔。《南安府志》载:“明知县龙文光建塔其上,人文遂盛。”《赣州府志》载有萧凤仪的《龙光塔记》,塔高25米,为六角七层楼阁式塔。底层辟门,每层三面设窗,砖叠涩出檐,有倚柱、额枋等仿木构件②万幼楠.赣南风水塔与风水信仰初探[A].历史文献研究(总第30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5.。罗勇指出,陈、蔡两姓绅士联为文会,共捐塔会租田一百零五石,以为奖励后进向学求功名之学田③罗勇.论民间信仰对客家传统社会的调控功能[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7).。塔身用青砖彻成,外面白色,内设沿墙而上的石砖阶梯100级,每层三窟。站立在文峰塔上,呈九曲蜿蜒状的营前山水尽收眼底,“俯凝云水发飘玉带,操琴鼓乐或与云水哗声相搏”,故有“宝塔琴音水作喧”之美谈。目前龙公塔是研究赣南派风水的重要蓝本,而营前城遗址也是探讨客家民系建筑特点、追寻不同民族融合进程的活化石,两处遗址自然、人文价值极高。祟祯元年(1628)龙文光入京觐见皇帝,因考评卓异擢升吏部主事,升郎中,结束其在江西的任职经历。
二、龙文光居官贵州考
《明史》没有记载龙文光在贵州的为官事迹。郑守聪言:“丁丑,起授贵州学政,搜奇拔异,不主故常。见圣庑从祀有异同,因著《尊圣志》八卷以正之,进呈。奉旨学阁备修《大明会典》……壬午,迁川北大参。”④刘汉忠,罗方贵辑校,吴建华,李厚全审订.柳州诗文征[Z].香港:新世纪国际金融文化出版社,2000;399.这里的丁丑为1638年,壬午为1642年,可见龙氏在黔任官不过三年时间,现考录其为官政绩、遗文轶事如下。
(一)为官政绩
2003年版《柳州市志》记载龙文光“崇祯十年(1637年)出任贵州提学佥事,任内选拔优异人才,不为常规所限。因见文庙圣庑从祀有异同,撰写《尊圣志》8卷加以订正,并进呈朝廷,奉旨以备修《大明会典》之用。崇祯十一年(1638年),主持纂修《贵州通志》,次年成书”。明代提学佥事为学政之副手,协助管理一省文教。张新民认为龙文光修《贵州通志》应是在崇祯十一年,比如道光《贵阳府志》就记载崇祯十一年提学龙文光修《贵州通志》,但经过考证后认为该志已佚⑤张新民.明代四种官修贵州省志考评[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2).。遍阅我们能找到的贵州省志,如康熙年间卫既齐组织修纂的《贵州通志》,谈及贵州以往所修之志,卫既齐说:“黔志创始于明嘉靖督学谢公,后修于中丞刘公暨江公,今已失传,惟青螺郭公《黔记》廑有存者。”⑥(康熙)卫既齐修.重修贵州通志·序[M].董安国言:“余窃忧之逾月,购得郭青螺《黔记》若干卷。”⑦(康熙)卫既齐修.重修贵州通志·序[M].丹达礼言:“或言先明龙、沈二君所撰著,久散佚矣。万历中郭青螺先生《黔记》犹有存者。”⑧(康熙)卫既齐修.重修贵州通志·序[M].华章志言:“昔念所、青螺两先生,一志成于丁酉,一志成于己卯,炳炳烺烺,聿称大观。”⑨(康熙)卫既齐修.重修贵州通志·序[M].《贵州通志·凡例》言:“贵州志修于明者散佚无存,惟抚臣郭子章《黔记》犹可考见,又多残缺,且止于万历三十四年。”⑩(康熙)卫既齐修.重修贵州通志·凡例[M].众人说法皆倾向于龙志已佚。
崇祯年间,龙文光督学贵州,不仅“刚直不阿,校士必婉曲训诲,士多化焉”[11]周作楫修,萧琯等纂.贵阳府志卷59[M].咸丰二年朱德璲绶堂刻本.,而且修纂《贵州通志》,宣扬封建道德,旌表节妇。天启三年(1623)普安州安邦彦反叛,州境多遭涂炭,涌现出较多的节烈之妇需要表彰,据冯晋卿《题表吴氏节烈疏》载:“道府通判详到,臣复行提学佥事龙文光查覈无异,呈报前来。”[12](康熙)卫既齐修.贵州通志卷三十一[M].
(二)巡行省境,记录风情
据2003年版《柳州市志》第七卷记载:“龙文光著有《尊圣志》8卷、《乾乾篇》3卷及《孝经秋订》,主修有《贵州通志》,均已久佚。存世散文有《广西兵巡道蔡公祖平寇大功记》《重修太平府城碑记》《重修浔州府文庙记》《乾乾篇自序》等。”除前述《柳州市志》所载及柳州人熟悉的《文笔峰》诗外,似乎很少有人提及龙文光其他著述、诗文或事迹。笔者检阅方志,发现其任官贵州时曾有诗文、事迹留存,随录一二:
其《过安南》诗云:“绝顶见孤城,征骖向晓行。鸟啼多异响,花发不知名。石涧闲云碓,山田趁火耕。愁闻耆老说,三月未曾晴。”①鄂尔泰等修,靖道谟,杜诠撰.贵州通志卷四十五[M].四库全书本.
安南是明代贵州西南部一个军事卫所安南卫的简称,位于今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本诗前两句作者咏叹在当地旅行期间鸟语花香的美景,中间描述山间水碓空闲、农夫放火烧田后耕作的景象,末句耆老直陈当地苦于多月无晴,不能及时播种。受限当时相对落后的农业生产技术条件,春播晚了会影响到当年农业收获。此诗写实意味极浓,阅读此诗,作者关注民瘼、忧心农业的形象跃然纸上。
其《铁桥图歌》云:“遍斜风竹萧萧影,茶杯酌月无醉醒。短檠乱取案头书,奇哉铁桥盘江之新图。但见炼铁为绳,飞梁亘千古。嗟我铸士安得此洪炉。狂涛骇浪不为虐兮,凡今之人亦往往而欢呼。晨钟暮鼓相窽坎以镗鎝,丹岩翠巘疑绕缘而萦纡。未能登桥而远眺兮,穷斯图之所列。试冥想乎其间兮,云梢乌背高莫及。览胜便思割一区,丈夫何地无建立。勿乃怠荒随隙驹,我闻有志者事竟成。如公岂非铮铮儒,吁嗟铁桥兮,自古劲节似君少,为我支撑颓波束铁趋。”②(康熙)卫既齐修.贵州通志卷三十二[M].
盘江铁桥即铁索桥,世称“滇黔锁钥”,位于晴隆县城东20千米的北盘江河谷。览读《铁桥图歌》,既赞扬铁桥临江险而为民便,更为铁桥建立者的义举而钦叹,文末直抒胸臆,旨趣与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相类。
另据嘉庆六年(1801)《黄平州志》载:“通济桥又名东陵桥,在月潭寺前,明学道龙文光建,今圮。现在贵阳府知府程重修,更名圣果桥。”③(嘉庆)李台修,王孚镛纂.黄平州志卷二津梁[M].贵州省图书馆据道光三十年增补本油印本,1965;84.此桥在今贵州黄平县城东北12千米处的飞云崖侧,地处交通要道,虽屡经变迁,仍是当地著名美景。
三、龙文光先贤形象的建构猜想
数年前,王剑曾撰文梳理龙文光的任职经历④王剑.细数龙城风流人物[明代][EB/ol]http;//blog.gxnews.com.cn/u/206/a/36025.html,2017.10.09.,受益于其成果,笔者开始关注龙文光这一乡贤。因为工作关系,资料搜集、整理的过程断断续续,新资料的发现和核实也需要时间,文章撰写也是不时中断。2018年3月,刘汉忠先生曾向笔者言及其在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得见龙文光《尊圣志》书稿清样本,疑为全本,其已将具体情况撰文投递,另柳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龙文光年谱》也将付印。
100多年前,王国维先生倡言“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训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这种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印证,以考古代历史文化的“二重证据法”,成为一种公认的学术正流。20世纪80年代后,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相继提出多种形式的“三重证据法”,徐中舒、黄现璠、饶宗颐、叶舒宪等先生的学术成果均有这种方法的影子。
平心而论,此前的龙文光研究多集中在文字资料的二次整理和加工上,不少成果存有缺憾。2017年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江口镇“江口沉银”遗址水下考古发掘,成为当年的考古大事件,发掘的部分成果或许与网络上拍卖的“龙文光四川铸银”有关联,惜未能亲见相关实物。笔者相信,随着更多史料和实物甚至部分口头传说的相继出现,经过有心人的不断整理和重塑,龙文光先贤形象的建构将更为完整、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