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在中职农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8-03-17蒲晓蕊

甘肃教育 2017年19期
关键词:农学职业教育信息化

蒲晓蕊

【关键词】 职业教育;农学;信息化;应用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19—0063—01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渗透到教学的各个方面,并与课堂教学完美地结合,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新的亮点,有效地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益。作为传统优势学科的农学,应走在其他学科的前头,把教育信息化的理念更好地贯彻下来。在教学手段上,应摒弃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书,洋洋洒洒一节课”、“在黑板上种水稻、栽果树”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多地运用计算机进行多媒体教学,并建立农业网站和农学信息库,有效地构建现代教学环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为农学专业的教学服务。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丰富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对农学的兴趣

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通过各种资源的整合,能为高效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信息化技术手段的支撑下,打破了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有利于更快、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相关软件和多媒体工具,综合利用教学素材,编写内容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形象地展现教学中的重难点知识,或用图表、动画等形式展现理论模型,加深学生的理解。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农学教学中,可以把农学中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可以把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生理现象和实践操作等,在屏幕上演示、模拟,让这些现象更生动地展现出来,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农业发展的规律,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深入挖掘网络资源,拓展课堂教学模式

网络世界存在大量关于农业的相关知识和信息,教师可以把这些信息整合到教学中,对教材内容进行扩充,以拓展和延伸学生的知识技能。深入挖掘网络资源,灵活开展任务型教学,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能顺利实现教学目标。把课堂和网络进行对接,一方面使学生接触的知识增多了,另一方面,能让教师有更大的选择余地,不在拘泥于教材设置,去挑选更优质的教学资源。另外,网络世界包罗万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扩充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这样自主化的学习方式,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实践证明,这种课堂教学方式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自主學习意识得到显著强化,取得了预期的良好教学效果。

三、便于层次化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都知道,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各自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一视同仁”,要兼顾这些特点,进行层次化教学。信息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层次化教学的顺利开展。中职生在兴趣爱好、性格特征、认知能力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对中职生的教学要坚持因材施教,层次化教学,挖掘学生的潜力。信息化的引入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学习资源,为个别辅导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学生能够利用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选择学习难度和进度,并能够在相关平台上实现与老师的及时互动、交流。在此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能得到有效培养和提高,能够实现不同层次学生的共同进步与成长。

四、理论联系实际,实施实践教学

农学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是本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创新步伐的不断加快,农学专业对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造性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实践教学则是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启发学生科学思维和丰富创造力的重要手段。为此,农学专业课程设计应紧紧围绕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结合当地农业产业结构状况,通过科学的岗位能力分析,按季节和作物生长发育规律组合各技能模块。但是,农学专业不同于一般的课程,不仅具有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而且具有相当强的季节性。当自然条件受限的时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实践活动。另外,开设农学专业的价值就在于它的实用性,但现在的教材系统知识讲得过多,本地生产实践联系的内容很少,不能满足当地农业生产的需要,学生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而信息化教学的引入,就能打破农学教育的这种局限性,让教学克服时空的限制,方便学生学习。为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可以把一些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操作讲解视频展示给学生,这样就弥补了教材理论性过强的缺憾,同时还为实践教学带来便利,为学生真正的实践环节节约了时间。而有能力和条件的学校和老师,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便利性,立足当地的生产实际,开发适合当地的校本教材,这样既能满足当地生产实际,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编辑:郭裕嘉

猜你喜欢

农学职业教育信息化
中国古代农学风土论的形成、演变与价值
蒲松龄《农桑经》的农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广西农学报》投稿指南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农学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