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融合背景下产业园社区建设研究
2018-03-17周晶晶刘嘉熹
周晶晶 刘嘉熹
[提要] 佛山三水高新产业园经历了工业郊区化和产业集群化发展阶段,目前正在向产城融合化转型阶段迈进。下一步,应该走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化协调发展的产城融合之路,推动佛山经济产业可持续发展。本文结合对佛山三水高新产业园的社区建设状况开展调研,初步探索“产城融合”背景下社区建设现状及提升策略,以期为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互促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佛山;产业园;产城融合;社区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年1月23日
引言
伴随着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各地兴起开发区、高新区或工业园区建设不仅促成了中国工业化水平的迅速提升,也引致城市空间的大规模扩张。然而,由于我国的工业园区普遍以基础设施投资和招商引资为重点,优先发展生产功能,忽视发展生活功能,重视发展产业功能,忽视发展能力功能,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与综合服务体系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甚至出现产城分离现象,这样的发展环境无论是对加快园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施经济结构调整,还是对留住高素质人才,实现有效的社会网络和居民安居乐业都是极其不利的。只有以产城融合为依托,以产业为引领,以城市为载体,以居民安居乐业为落脚点,才能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本文拟结合对佛山三水高新工业园区的案例研究,主要从产业园的社区特征出发,探索 “产城融合”背景下社区建设现状及提升策略,以期为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互促发展有所裨益。
一、相关概念
(一)产城融合内涵。产城融合是在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学术界对产城融合的概念和内涵大多是从产业和城市互融互促的关系、功能融合、服务配套、空间结构的方面来探讨的。笔者认为,产城融合体现出区域产业空间与社会空间协调发展,要形成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优化之间的互促关系,既要以产业发展为城市功能优化提供经济支撑,更要以城市功能优化为产业发展创造优越的要素和市场环境,最终表现为城市核心功能提升、空间结构优化、城乡一体化发展和社会人文生态的协调发展。
(二)“产城融合”背景下的社区内涵。“产城融合”背景下的社区是指社区建设发展与产业发展优化促进、耦合发展的社区。由于该类社区依托于工业园区的产业布局和产业发展,带有非常明显的产业特征:尽管依旧以产业为基础,但更注重功能的复合,在产业之外还包括居住、商业零售、餐饮、办公、休闲娱乐、环境、景观等人文功能。除了产业发展之外,产业社区还关注人,关注人的需求。通过满足人们在生活、休闲等方面的需求,把人留住,聚集区域人气,从而达到产业和城市功能相互融合的目标。因此,在发展产业园区的过程中,要植入社区概念,从建设社区角度来促进产业园区的整体发展,实现以建设产业园区为抓手,促进城镇化的战略目标。
二、三水高新产业园产业结构分析
三水高新产业园位于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珠江三角洲的核心地带,是佛山市重要的制造企业聚集区之一,2008年2月纳入佛山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佛山市重点支持发展的制造业基地,2011年三水工业园区被纳入佛山高新区核心园区。2014年、2015年被列为省、市五大共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广东省智能制造示范基地)之一,产业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升。目前,已形成以高端智能制造业为主、多產业合纵连横,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一)创业阶段(2000~2005年)。产业园创立之初,主要引入由广东佛山本地及周边区域移过来的陶瓷、铝材等传统制造业,工业基础差,没有实力,“做大总量,形成效应”是产业园创立之初的发展思路。
(二)转型升级阶段(2005~2010年)。2005年前后,园区抓住了国内汽车产业迅猛崛起的机遇,成功引进爱汽科技等一大批汽配项目,并为此后三水发展汽车产业奠定了基础。
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园区对产业发展进行了重新布局:一方面淘汰陶瓷、水泥等落后产能;另一方面提高项目入园的门槛,有意识地强化项目引资方向,在光伏新能源等技术密集型的新兴制造业领域重点发力。这样的战略调整进一步为园区的加码提速充实了动力。
(三)快速成长阶段(2011~2015年)。2011年,园区从镇级工业园晋升佛山国家高新区核心园之列。随后,园区启动管理体制改革,出台了总体战略规划,正式向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电器、新能源新材料、自动化机械及设备、医疗器械等五大高端主导产业加速进军。特别是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上,园区依托毗邻广州三大整车基地和南海一汽大众的地缘优势,先后引入宝钢、佛吉亚、天合富奥等40多家汽配企业,初步形成集群效应。随后又引进飞驰客车和福田整车龙头项目进园,园区的汽配产业集群初具规模,汽车产业链的集群发展得到突破。园区从“大而杂”的综合性园区向细分行业领域加速产业集聚。
(四)创新驱动阶段(2015年至今)。近年来,园区全面推进汽车产业园、华南国际电商产业园、新能源示范区、机器人产业园等五大主题园的建设。特别是通过引进世界500强项目、一汽大众A级供应空调国际集团进驻园区,汽车产业链中的核心环节和高端零部件制造商重点突破。“龙头+配套的链式关系日益紧密,产业链从松散、零乱走向对接、融合,整体产业架构将渐趋科学、趋于稳定。”
三、“产城融合”背景下社区建设现状调研
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发展,目前三水高新产业园占地面积80万平方米,聚集了530多家企业,各类从业人员3万余人,构成一个区域明显、人员结构清晰、园区特色显著的社区。以下就三水高新产业园的社区建设现状进行实地调研和分析。
(一)调研样本。本次调查立足园区企业职工,共发放500份调查问卷,回收479份,回收率为95.8%,其中有效问卷合计436份,有效率为91.2%。其中:(1)男女比例。男性占48.7%;女性占51.3%。(2)年龄情况。小于25岁和25~40岁的人数占绝大部分,占86.4%;40~50岁的占12.0%,大于50岁的占1.6%。(3)企业类型。民营企业占74.3%;国有企业占17.8%;中外合资占4.7%;外商独资企业占3.1%。(4)职位情况。所处的职位一般职员占的比例最多;部门经理占3.7%;总经理及以上占0.5%;其他职位的占7.3%。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调研样本调查覆盖面较广,能代表和反映出调研结果的总体状况。
(二)调查分析。本次调查工具在文献查阅的基础上,对社区要素进行逐一剖析,自编问卷及深入访谈提纲从职住平衡状况、基础公共服务的状况、休闲娱乐及交往状况、文化及民主参与状况、归属及认同状况等5个方面进行实地调研。
1、职住平衡状况。调查发现,三水工业园区职住相对平衡,51%的员工居住在园区内,住在企业提供的员工宿舍或为企业周边租房;33%的员工居住在三水西南城区和乐平镇中心城区,公交或者自驾上班;16%的员工住在佛山市区,有班车或自驾。通过访谈得知,很多年轻人因为园区内公共休闲娱乐设施和场所较少、交友不便等,宁愿选择距离稍远的佛山禅城、南海和三水西南城区居住,但往返交通成本较高,耗时耗力。园区内员工实际上大量居住在其他城区,这一失配对职往平衡发展极为不力。
2、基础公共服务状况。日常的交通、医疗、教育、消费、行政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是生活空间的重要构成因素之一。调查结果显示,园区内一般消费场所能基本满足园区居民的日常基本消费(饮食、日常生活用品购买),日常基本消费满意度62%。教育方面,建有高职、职中、中学小学、幼儿园等学校,教育范围相对完整,然而园区内人口数量大,每个层次的教育资源数量少,教育资源缺乏,导致出现了“上学难”,也出现了所谓的“学位房”概念,学位“一位难求”,这已经成为了园区居民最为苦恼的“大问题”,教育满意度28%。医疗方面,园区内有私立医院1所,数量较少,资源缺乏,不能满足园区居民的需求,医疗满意度39%。行政服务方面,企业员工满意度一般为42%,认为很多办理身份证、通行证、护照等事宜不能在园区内就近办理,外出麻烦。
3、休闲娱乐及交往状况。调查显示,52%的员工认为园区内娱乐、休闲设施与场所不完善,娱乐活动的方式主要是在家中看电视、上网等。主要原因是园区内缺少中心绿地广场或公园中央的文化场所,园区内目前还没有大型商场、电影院、图书馆等。因此,目前园区内的休闲娱乐设施仅能满足一般性消费,高层次精神文化消费资源(看电影、图书阅览、体育活动)欠缺。
4、文化及民主参与状况。调查显示,76%的员工反映园区内缺乏电影院、公共的图书馆或阅览室、设施完善的运动场所,文化设施、设备的分布不能满足社区广大居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同时,在参与民主建设方面仅有5%的员工有此经历,员工对民主参与的途径和机会了解不多。通过访谈发现,员工主要通过企业工会、社区居委会等来参政议事、表达民意。
5、归属及认同状况。调查显示,32%的员工对园区工作生活状况表示认可,这些员工大多是园区“创一代”,伴随着园区的成长,自身在职位、经济状况和家庭等方面得到成长;47%的员工认为园区在诸多方面有待完善,特别是在人才政策、激励机制、居住环境等方面对高端人才没有吸引力。通过访谈也发现,企业待遇、居住环境、小区管理和园区规划等因素是影响员工对园区认同感及归属感较低的主要原因。
四、以“产城融合”为导向的社区发展策略
通过对三水高新产业园的调研分析发现,要实现工业园区向产业社区的顺利升级,要实现产业与城市的共融发展,居民对园区产生强烈的归属和认同感,最终达到安居乐业,和谐共生。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进一步科学规划用地,完善产业布局,实现产业与空间协调。一方面产城融合为导向的园区建设要强化产业园区功能分区与用地兼容,明确片区功能,引领大片区、小聚集及适度混合的空间有机生长,使园区具有适应多种变化的“弹性”。这就要求科学规划用地,根据工业区、商务区、居住区的不同功能统一规划空间布局,从用地规划和空间布局上做好设计,为产城一体化发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园区要深化产业功能区建设,从产业定位方面對园区内汽车产业园、华南国际电商产业园、新能源示范区、机器人产业园等五大主题园进行统筹协调。通过创新驱动进一步实现产业升级,依托地域优势,发展优势产业链和产业转移等方面多层次有机衔接,逐步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以此促进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发展。
(二)加强公共设施布局及建设,实现产业与服务契合。园区应着重改善配套设施布局和建设,构建体系化和等级化的公共设施网络。加快建设创业公寓、大型超市、品牌商场、电影院等生活配套设施,加紧增加娱乐公共设施,提供居住、餐饮、购物、娱乐和休闲等多方位服务;增加教育、医疗和体育等设施场所;在交通设施建设方面,增加交通车班次和路线、加快对道路修复的进程,缓解交通拥堵的情况;对于交通设施如交通摄像头,红绿灯、斑马线等进行合理规划,优化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此外,伴随着产业园区高新企业入驻,高端技能人才增多,园区要加快创新科研平台、信息咨询、金融业务、文化艺术中心、休闲度假基地或商务会展中心等生产性服务设施建设。
(三)加强园区景观和人文规划,实现产业与人文融合。伴随基础设施改善和生活消费观念的变化,居民对就业和居住环境、区域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强,园区要注重通过对生态环境、文化景观、科技创新和综合服务型新性要素的保护与开发,通过对园区自然景观、现状环境和历史人文资源等重新整合,构建园区综合景观体系。实施大旗头古村提升工程,融入儒家文化,丰富建设内涵,打造乐平文化品牌。全力推动星悦水城、高尔夫球场、长岐古村活化等一批重点项目,通过重要节点项目的有效落实,加快旅游文化产业与城市升级融合发展。此外,要加快对园区内“城中村”、广场、沿街绿化地等综合治理,系统提升园区整体形象和品质,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均衡产城发展格局,引领产业园从科技园向人文社区,从综合产业区向新型示范城转变;同时,园区要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集聚创新人才,提升园区人口素质,激发园区活力,为园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园区管委会要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激励人才提供资金、平台和渠道保障,要真正实现人才对园区的认同和归属感,推进人才构建人文氛围,形成人文氛围吸纳留住人才的良性循环机制。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N].人民日报,2014.3.17.
[2]佛山市三水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7.4.6.
[3]林华.关于上海新城“产城融合”的研究——以浦东新城为例[J].上海城镇规划,2011.5.
[4]许建.推动产城融合,促进城镇转型发展——以浦东新区总体规划修编为例[J].上海城镇规划,2012.1.
[5]孔祥,杨帆.“产城融合”发展与开发区的转型升级——基于对江苏昆山的实地调研[J].经济问题探索,2013.5.
[6]欧阳东,李和平.产业园区产程融合发展路径与规划策略——以中泰(崇左)产业园为例[J].规划师,2014.6.
[7]梁学成.产城融合视域下文化产业园区与城市建设互动发展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