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灵世界塑造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2018-03-17李敏骞

甘肃教育 2017年19期
关键词:镜子心灵世界

李敏骞: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全国职业教育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委员,甘肃省政府督学,研究领域为人格心理学与哲学,研究成果曾获省高校教育科研成果一、二等奖,提出并推行了“天赋兴趣、独立思考、共同体意识”为核心的教育理念、“镜子理论、麻花理论、四被理论”为主的人性成长理论和“人格塑造、产品开发、特长生培养”为基点的职教理论。

人的心灵世界犹如一面镜子,既能照出自己,也能照出心中的他人和世界,有着完整性、平整性、亮度和洁净度。一个人接受了符合人的成长规律的教育,其心灵的镜子是完整的、不是破碎的,是平整的、不是凹凸不平的,是光亮的、不是模糊不清的,是洁净的、不是厚积尘土的,照出的自己、他人和世界都是客观的,便自然而然地能够正确处理自己與他人、家庭与事业、权力与金钱、成败与荣辱的关系,从而做到知行合一。

心灵世界的完整性源于幼年时期家庭教育的作为。一个人心灵世界镜子的完整性关键取决于家庭教育中父母心灵世界的完整性,主要反映着人与自己的和谐,引导着一个人的人生观,影响着快乐以及对他人和世界的看法。家庭教育中要充分体现对孩子的关爱、肯定、鼓励和引导的原则,把激励与挫折教育相结合。父母要学习一些儿童心理学知识,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保护挖掘孩子的天赋和兴趣,尊重孩子的想法,宽容孩子的失败,让孩子感受到爱,提高教育孩子的科学性。仅靠家庭代代相传的做法,追随潮流和过分外求来教育孩子,会造成孩子心灵世界镜子的不完整和破裂,看到的世界是残破的、错误的,找不见人生的美好、乐趣和意义,进而造成不满意自己、讨厌他人和憎恶世界,长此以往会导致心理疾病产生。

心灵世界的平整性源于父母、老师的正确价值观的熏陶。父母、老师的言传身教和孩子的自身经历影响着孩子心灵世界镜子的平整性,反映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引导着一个人的价值观。孩子有什么样的家长、老师和自身经历,就会形成什么样的价值观。父母和老师要不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潜移默化影响孩子成长的有效性,身正为范。有天赋,很努力的人,若过于外求、自私自利、固执迷信,终将功亏一篑。人们对公共设施、公众事务、生态环境的漠视,社会中存在的功利、浮躁、假冒、伪劣、腐败、堕落等现象,固然有机制不够完善的问题,但根本是因为有的人幼平时期没有形成心灵世界镜子的平整性。一个极端看重金钱与权力的家庭,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心灵世界和价值观,孩子长大后会为了权钱不择手段;一个要求孩子听话顺从的家庭和学校,即使孩子能够取得高分,却因压抑了独立思考的天性,孩子长大后很难有大创新、大作为;一个从小遭人欺负、用拳头较量的孩子,长大后会迷信武力,用欺负他人来获得非正常的精神需求。一个人的经历,尤其青年人初步走上工作岗位的经历,自身镜子的平整性会受直接领导和身边同事心灵世界镜子平整性的影响。一个人心灵世界的镜子若凸凹不平,所看到的世界是扭曲的,采取的行动是错误的,他的责任心、利他和爱的能力以及许多高尚的品德将难以形成。

心灵世界的亮度源于学校的素养教育。一个人文化、专业和职业素养的水平,决定了心灵世界镜子的亮度,反映着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影响着一个人世界观的形成。首先,从中学到大学要积累丰富的文化和专业知识,特别是在良师的指导下阅读经典著作。通过独立思考和系统性的方法把知识转化成素养,才能使镜子亮起来。如果镜子不亮,即使是完整的、平整的,也看不清领域世界,更难改变世界。其次,还要通过职业实践,与同行的交流,来丰富专业、职业素养,增加镜子的亮度。缺乏专业、职业素养的人,犹如把一块完整、平整的石头当镜子,所看到的世界是模糊的,行动是盲目的。同样,人的人文和艺术素养也影响着镜子的亮度。因此,一个人的事业成功与否也与镜子的明亮程度有莫大关系。

心灵世界的洁净度源于自我不断的修养。心灵世界是动态变化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即使镜子是完整的、平整的、光亮的,由于人每天与世界打交道,感官刺激与欲望不断增加,生物层面的欲求会自然增强,人的生物性会强化,良知被掩盖,心灵世界会扭曲,会变得更功利,知行难以合一。这就需要注重修养,经常擦拭影响知行合一的处于表层的使人退行的“尘土”,保持洁净度。同时,即便人的境界已经很高、功成名就,也不能骄傲自满、目中无人,因为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需要不断学习,提升素养,使自己的镜子与变化的事物相适应,不然也会在“尘土”覆盖中做出错误判断,产生错误的动机和行为。

心灵世界镜子的整体状态驱动着人的判断和行为。人做出一项正确的决策并不完全依赖于信息的完整与可靠,更取决于潜意识和心灵世界,也就是镜子的整体状态。面对同样的信息,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决策,区别在于镜子状态的不同。决策的结果既是对镜子的检验,也是对事物的反映。由于每个人的镜子状态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往往不一甚至相反,社会事务相比自然现象不易判定和短期检验,人们很难用自己镜子反映的结果说服他人,很难达成共识,造成不和谐、不和平的局面。同样,人们的知行往往难以合一,主要是因为同一客观世界经过不同状态心灵世界镜子反映后产生不一样的认识,同一知不一定有同一解,自然采取的行动也是不一样的,关键是在知与行之间有了一面不一样的镜子,即心灵世界。

人有内外两条主线贯穿着一生,一条是心灵世界,虽然看不见,却是人生的根本;另一条是玩耍、生活、学习和工作,能看得见,摸得着,是人生成长的载体。常言道“娃娃头长大肯定有出息”、“三岁看老”,说出了玩耍与生活在一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不爱玩、被动玩、独自玩的孩子都是非正确成长的表现,人到老年仍有“童趣”是心灵世界强大和精神世界饱满的表现。玩耍与生活的真正意义是能够让其心灵世界及时、正确的发展,特别是潜意识、情感世界、共同体意识得到良好的构建。玩耍是人生活当中表现出的外在形式,玩耍的过程中心灵世界同时得到塑造,相互依赖相互支撑。

同样,学习过程既是知识技能积累、素养提高,又蕴涵着情感、思维、意志的改变,不断滋润着心灵世界的成长。知识技能的积累与心灵世界的构建相互依赖、支撑为一体。作为学校要让每个人的心灵世界得到良好的发展,就必须在教和学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心灵世界与知识技能素养得到同步发展。不能仅仅为了考取高分,而扭曲或破坏心灵世界的成长。由于目前的学习评价没有更加科学的办法,只好用分数、等级等方式进行评价。有的所谓“高考名校”,学生在日常的苦学中心灵世界受到了压抑和摧残,学生在走向考场前,将书籍和学习资料从楼上铺天盖地地抛下,以此表达对自我的释放。这种缺乏人性的苦学,没有达到“外苦内乐”的境界,无法变成好学、乐学。即使考上好大学,也会从此厌学。同时这种学习过程影响了人格的发展,更谈不上对天赋、兴趣的发掘,也谈不上对独立思考习惯的培育和对心灵世界的良好构建。

工作常常被许多人仅仅理解为挣钱养家糊口的谋生手段,或在某个方面做出成绩,但往往会忽视自己内心世界的成长。然而,一个人真正成就事业的过程就是其人性不断成长、人格不断塑造、心灵世界不断强大的过程,成人与成业相互依存,支撑为一体,共同成长。

可见,心灵世界的构建与正常发展来自于正确的外在活动对心灵世界深处的良好涌动,正确的外在活动体现在对人天赋兴趣的挖掘, 对独立思考习惯的培养,对共同体意识的塑造,使心灵世界的镜子处于正确的状态。人生许多事的选择不完全取决于自己,一个人既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也很难选择自己的老师和上司,从而就很难自己决定自己心灵世界镜子的完整与平整。可见,为人父母,为人师的重要性,以及对家长和教师培养教育的重要性。一个人无论是设计和奋斗自己的人生,还是培养孩子,都要使外在的成功与心灵世界的成长良性互动,因为人的内心宁静、爱与贡献本身自成于心灵世界的正常发展之中。

编辑:谢颖丽

猜你喜欢

镜子心灵世界
神奇的镜子
空镜子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他者的镜子
唤醒心灵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在大地上寻找心灵的栖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