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癔症性视力障碍误诊1例报告
2018-03-17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眼科医院山东临沂276000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眼科医院,山东 临沂 276000)
儿童视力异常的主要原因为屈光不正、斜视、弱视。近年来,儿童癔症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由于其临床表现的易变性、多样性、复杂性,常常容易造成误诊、误治。现将曾被误诊为“弱视”的儿童癔症性视力障碍一例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儿,男,8岁,因“发现视力差10 d”于2015年10月18日来院就诊。10 d前患儿自觉双眼视物不清,到当地医院检查,诊断为“弱视”,给予弱视训练(具体不详),效不显,遂来本院。
眼科查体:右眼视力0.4,左眼视力0.4;近视力:右眼1.0,左眼1.0;眼压:右眼16 mmHg,左眼17 mmHg;裂隙灯及眼底检查未见异常。眼肌检查:映光正位,交替遮盖ou内→正,遮盖去遮盖无显斜,眼球运动未见异常。显然验光:OD+0.25DS/-0.50 DS×90°,OS+0.25DS/-0.50 DS×90°,美多丽滴眼液睫状肌麻痹验光:OD+0.25DS/-0.50 DS×90°,OS+0.25DS/-0.50 DS×90°。第2天复光配镜:OD-0.75DS×90°→0.6,OS-0.750DS×90°→0.6。拟进一步检查,明确视力低下原因,家长拒绝,要求先戴镜观察。初步诊断:①双眼屈光不正;②双眼视力低下(原因待查)。
1个月后,诉视力逐渐下降,偶尔头疼1周。眼科查体:戴镜视力:右眼0.4,左眼0.4;近视力:右眼0.25,左眼0.25;眼压:右眼16 mmHg,左眼17 mmHg;裂隙灯及眼底检查未见异常。眼肌检查:映光正位,交替遮盖ou内→正,遮盖去遮盖无显斜,眼球运动未见异常。显然验光:OD+0.25DS/-1.00DS×85°,OS-1.0DS/90°。行VEP、OCT、颅脑CT检查均未见异常。眼底组会诊亦未见异常。
详细询问病史及家庭情况。患儿性格较内向,最近学习成绩下降。于是将患儿带至一安静房间,仔细与其沟通,取得其信任,得知其父母工作忙,由两个姐姐照顾。现两个姐姐先后嫁人,患儿回到家中无人照顾,倍感寂寞,学习成绩随之下滑。父母反而责备其贪玩,不爱学习。自此,其视力不断下降。据此,告知患儿“其眼睛没什么问题”,只要口服了“特效药”慢慢就会恢复。经“话疗”,患儿心情大好。再次查视力:戴镜视力右眼1.0,左眼1.0;近视力:右眼1.0,左眼1.0。患儿诉视物清晰。与家长沟通,希望其多关心孩子,注意心理问题,并给予特效药“叶黄素”口服。观察6个月未复发。确定诊断:①双眼屈光不正;②癔症性视力障碍。
2 讨论
儿童癔症性视力障碍是癔症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被误诊的原因有如下几点:①部分医生认为心因性眼病多发生于成人,儿童极为罕见,所以未引起足够的重视;②儿童视力低下,想当然的认为就是屈光不正、弱视的原因;③儿童表达能力较差,导致医生较难做出准确的诊断;④询问病史不仔细,未获得有意义的资料。此患儿被误诊为“弱视”,除以上原因外,还有一点就是医生对弱视的定义理解不到位。目前,国内大多数专家认可的定义为由于斜视、屈光不正或形觉剥夺等原因引起异常的视觉经验,在视觉发育期内发生视觉中枢的功能发育缺陷,导致最佳矫正视力低于正常水平或者两眼视力相差2行以上,眼部检查无器质性病变[1]。本患儿无斜视、形觉剥夺因素,屈光不正度数较小,无异常的视觉经验,也就是无弱视的发病因素,显然不能诊断为弱视。
临床工作中,遇到无器质性病变的视力低下儿童,在诊断弱视前应仔细寻找异常的视觉经验,否则不要轻易诊断。另外,要仔细询问病史,搜集资料,联想到儿童癔症性视力障碍的可能。癔症患儿多敏感、多疑、暗示性强、不易接近。因此,暗示疗法和心理护理是治疗癔症的最有效方法[2]。本例患儿先用心理护理改变其不良的心理状态,重新燃起学习的欲望,同时,用直接暗示疗法向他传递一个信息:我没问题,再联合药物暗示方法治疗。观察6个月,疗效显著。
[1] 牛兰俊,林肯,韩惠芳.实用斜视弱视学[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6,231.
[2] 王萍,刘蕾.双暗示疗法治疗儿童癔症性弱视[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12,20(1):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