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发性骨髓瘤影像学分析及临床意义

2018-03-17临沂市中医医院山东临沂276000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浆细胞平片骨髓瘤

(临沂市中医医院,山东 临沂 276000)

多发性骨髓瘤是恶性肿瘤性疾病,它的肿瘤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浆细胞。因为浆细胞就是B淋巴细胞发展到最后功能阶段的一种细胞,所以多发性骨髓瘤可以作为B淋巴细胞肿瘤的一种,其特点是骨髓中浆细胞异常增殖,同时轻链蛋白(M蛋白)或单克隆抗体产生过多。骨髓瘤细胞能够分泌一种破骨细胞活性因子,此种因子可激活破骨细胞并进而破坏和溶解骨骼,最常见的症状是骨骼疼痛,疼痛部位以肋骨、胸骨和腰骶为最常见。骨骼在瘤细胞的破坏下可出现病理性骨折,甚至许多骨折可同时出现。该病的发病率大约为2/10万~3/10万,其男女比例大致为1.6:1,其中40岁以上为好发年龄。本文对2013年9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5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影像学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50例患者中女21例,男29例;年龄34~70岁,中位年龄52岁。主要临床症状体征:骨痛、贫血、发热、头晕、感染、视力异常、出血、蛋白尿、颈部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诊断均符合国内现行标准[1]。

1.2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CT、MRI和X线平片检查,摄取部位:头部、脊柱、骨盆和胸部,其他部位的摄取包括胸骨、肩部、肱骨和股骨。观察骨破坏的特点及病理性骨折的影像表现。至少有2位高级医师独立阅读同一病人的影像,并结合病人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点给出意见。

1.3统计处理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其中率的比较应用χ2检验,并以α=0.05作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2.1三种方法的检出率比较 5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出现骨破坏部位:脊柱42例、肋骨23例、骨盆6例、胸骨13例、颅骨3例、锁骨9例。其中X线平片检出的阳性率为52%(26/50),CT检出的阳性率88%(44/50),MRI检出的阳性率92%(46/50)。三种检出率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27.69,P<0.01),从高到低依次为MRI、CT、X线。

2.2影像学表现 患者的CT检查结果均显示为骨质改变,涉及的骨骼以扁平骨为主,多为溶骨性破坏,呈现蜂窝状、穿凿样或虫蚀样并可合并病理性骨折。50例中有16例呈现多部位骨骼破坏,其分布呈跳跃状,对椎体和椎体有侵犯,其中有8例发生腰椎压缩性骨折,7例患者的病灶位于椎体的后部,能看到硬膜囊受软组织肿块的压迫。18例患者的X线平片无明显异常,但是在CT扫描时则发现有骨质损伤甚至有微小的溶骨样破坏。MRI检查的患者中,46例患者多数病变呈现长T1、长T2信号,其中6例侵犯椎体和椎体附件,包括7例患者椎体出现“盐-椒”征。2例患者的普通X线平片及CT检查均没有发现骨骼异常,应用MRI检查时则出现了椎体的异常信号。

3 讨论

多发性骨髓瘤起源于网织细胞,含红骨髓较多的中轴骨是好发部位,表现为大量浆细胞在骨髓腔内增生,这些浆细胞在骨髓腔内占所有细胞总的15%~19%。成骨细胞的正常分化受到骨髓基质分泌的IL-3、IL-7和dickkopfl的抑制及成骨细胞活性减弱是基本病理[4]。影像学检查对于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分期、治疗疗效评价、复发监测及预测预后有重要作用。

多发性骨髓瘤的X线平片表现多种多样,可能有单一的骨质破坏,也可能有多部位骨质疏松,还可能出现多发性溶骨性病变和硬化,其中检出率最高的是骨质破坏和骨质疏松。虫蚀样骨破坏、穿凿样骨破坏大多在骨质疏松的基础上出现。X线检查可以很好地反应出颅骨骨质及肋骨骨质异常,但是其它部位的骨骼异常则不能较灵敏的发现。如果单靠X线检查可能会造成漏诊从而不能及时发现病灶。而CT分辨率较高,而且可以横断面成像,所以能够发现一些隐秘细小的骨质改变,尽量避免漏诊,因此可以作为X线片检查的补充,以提高诊断率。MRI检查的特点:多数表现为长T1和长T2信号,一小部分椎体T1WI呈现出弥漫性的斑点状或高或低的混合信号,而T2WI则出现弥漫性的斑点状低或等的混合信号,其对骨骼异常尤其隐秘微小的骨质破坏能够比较清晰的显像,对于多发性骨髓瘤骨骼异常的患者,MRI检查能够早期准确地发现病灶,是目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综上所述,多发穿凿状及广泛的骨质疏松或虫蚀状骨质破坏是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主要影像学表现。假如骨质损坏超过了骨干的承重能力就会伴有病理性骨折。由于多发性骨髓瘤在影像学检查中的典型骨骼破坏特点,对于外伤、骨转移瘤、骨结核等病理性骨骼改变可以初步甚至直接鉴别诊断。CT、MRI技术的检出率优于X线检查。脊椎CT轴位扫描由于密度分辨率高,对发生骨质破坏的观察比较准确,可在骨质疏松的骨质中发现骨质破坏的更低密度区,病灶边缘更加清楚。个别椎体呈膨胀性骨质破坏,仅留有椎体边缘骨壳和残留增粗的骨小梁影。有文献提示,多发性骨髓瘤的膨胀性骨质破坏比较常见。当然现在其它影像学检查也多有应用且效果较佳,如18F-FDG PET/CT,诊断更加准确,可以在早期骨骼破坏不明显时即发现骨骼异常,并且可以发现CT、MRI不能发现的微小骨质改变,能提示全身骨骼系统的肿瘤灶。然而,由于其价格昂贵,目前还不能推广,目前仍以X线片、CT和MRI等检查为主要手段。

[1] 侯建.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11年修订)诊断部分解读[J].中华内科学杂志,2011,50(10):897.

[2] 姚树展,侯中煜.多发性骨髓瘤的影像学诊断[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209(6):905-907.

猜你喜欢

浆细胞平片骨髓瘤
骨髓涂片联合活组织检查浆细胞数量对浆细胞骨髓瘤的诊断价值
X线平片和CT对颈椎病诊断的临床效果
多发性骨髓瘤伴肾损伤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
以喉炎为首发临床表现的原发性浆细胞白血病1例并文献复习
颈椎病患者使用X线平片和CT影像诊断的临床准确率比照观察
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致心律失常2例并文献复习
骨髓瘤相关性肾轻链淀粉样变1例
浆细胞唇炎1例
微RNA-34a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RPMI-8226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在腹股沟疝治疗中的价值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