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德阳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点思考
2018-03-17赵剑
赵 剑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与农村经济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6)
1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辨析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农产品供给端而非需求端入手,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构建起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供给体系。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是农产品的结构性、阶段性过剩、简单的农产品结构调整,而是农业转型升级的系统性工程,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过程中各种资源要素的科学配置,从这个意义上讲,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变革、也是一次深刻的生产关系变革。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时期以来农业结构调整的“升级版”,是当前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总抓手”,是农业供给领域全方位的变革,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突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也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2 德阳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
德阳是四川省第二大工业城市,同时在现代农业的发展上也取得了很多成果,建立了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打造了一批农业名优品牌,培育了一批精深加工龙头企业。粮食连年增产,全市人均粮食占有量长期位居全省第一,主要农作物机械化水平高达63%。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乡”的向阳镇在1980年6月把“向阳人民公社”牌子换成“向阳乡人民政府”的新牌子,掀起中国农村的改革浪潮,揭开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农村改革的序幕,是率先实现小康的乡镇之一。在这样一个特色鲜明的城市,如何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如何实现城乡一体的融合发展,如何找到现代农业发展的突破口,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德阳市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立足德阳农业实际,积极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绿色农业、乡村旅游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全面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助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及农村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尽管成绩喜人,但毋容置疑的是,农业仍然是四个现代化的短腿,农村仍然是全面小康社会的短板,尤其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德阳市农业农村发展中积累的一些矛盾和问题日趋凸显,这些矛盾和问题一方面带有周期性,另一方面也带有结构性,从农业农村发展情况来看,结构性的矛盾更突出一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农地确权颁证改革位居全省前列,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依然任重道远
2017年,德阳顺利完成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的主体工作,农地确权颁证改革走在四川省前列。通过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办法,制定了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实施意见,全市土地流转面积7.13万hm2土地流转率达到42.4%,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7%。建成全国首个地市(州)共建的农村产权交易有限公司(成都农交所德阳所),累计成交项目共342宗,实现交易金额7.8亿元。农地确权颁证,稳定了农地承包关系,特别是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让农民吃了定心丸,有利于农地经营权流转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但是随着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的联动性增强、竞争加剧,德阳农业小规模经营特征的劣势依然凸显,尽管有四成以上的农地进行了流转,但农业规模化经营成效并不显著。据最新公布的德阳市三普数据,全市耕地规模化耕种面积占全部实际耕地耕种面积的比重仅为15.6%,规模农业经营户在农业经营户中的比重也仅为0.84%。与此同时,小农经营外部风险内部化的稳定机制不容忽视,小农经营与规模经营并存将是长期的趋势。面对农业迈入高成本、高风险时代,如何进一步推进“三权分置”改革,发展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将仍然是德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2.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成长,但农业人才缺口较大
截止2017年末,全市工商登记注册的农民合作社3246家、家庭农场785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77家,全市共评定43家农民合作社市级示范社和29家家庭农场市级示范场,6家合作社被评省级示范社,15家家庭农场被评为省级示范场。一批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和退伍军人,正在加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行列,成为一代职业农民。农民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带动农户75万户,人均增收500元以上。279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年产能500万t,加工转化率65%,实现年产值800亿元。
然而,德阳农业人才支撑仍然乏力。首先,农业科技人才供给总量不足。全市农业技术人员数量还不到2000人,在全市专业技术人员总数中的比重仅3.70%,且年龄普遍偏大;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0.7%,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的占4.5%,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人员比重占据九成以上。其次,农业科技人才供给结构失衡,青年人才数量偏少,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普遍不足,农业生产经营领域高端人才奇缺。再次,务农劳动力老龄化、妇女化问题未能得到根本改善,55岁以上的农业生产经营人员比重高达42.4%,劳动力弱质化又进一步拉低了农业劳动力的教育水平,对农业技能培训产生不良影响,解决未来农村谁来种地问题任重道远。
2.3 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速形成,但要素配置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
就全省而言,德阳市在我省率先开展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与经营性服务体系融合发展,以中药材、花卉水果、蔬菜、食用菌和蚕桑五大特色产业为代表的新型现代农业十大产业技术体系已经建成,全方位服务现代农业发展。2016年,德阳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全市粮油作物良种覆盖率96%以上,农业机械拥有量较快增长,水稻、小麦、油菜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可以实现全程机械化,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达到72%,居全省第一,极大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同时,德阳已经创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5个。
然而,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显著提升德阳农业投入的要素配置效率。小农通过社会化服务载体与现代农业衔接的能力较弱;粮-经-饲三元结构调整任务艰巨,农林牧渔结合不紧、种养循环不畅问题仍然存在;农产品加工水平偏低,产业融合深度不够;智慧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进展缓慢等等,这些都说明乡村振兴导向下的农业资源要素配置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
2.4 农业产业有规模、有亮点,但是缺特色、少品牌
从规模上看,德阳建成了中药材、花卉水果、素菜、食用菌、蚕桑等“五大”优势产业基地12万hm2,从亮点上来讲,打造了川酒剑南春、川烟什邡雪茄、川菜统一老坛酸菜、川油金龙鱼等一批“川字号”品牌。成功培育绵竹、什邡沿龙门山乡村休闲旅游线、罗江八卦谷、中江芍药谷等特色乡村旅游品牌。然而,全市已建成的五大优势产业基地,呈点状分布在各地,带动力、影响力还不强,没有形成具有聚合效应的产业带。农业产业呈现出“小而全”的局面,特色产品、主导产业不突出。虽然打造了“蜀道牌”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但在品牌影响力上与川内的其他农业品牌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此现实背景下,如果不对德阳农业的供给侧进行结构的适应性改变和调整,不仅不能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优化配置,导致资源浪费,也无法解决供需之间的不对接问题,无法实现农业增长的消费需求拉动,因此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
3 推进德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点建议
在新阶段,德阳要更深入地破解“三农”矛盾,坚持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构建农业创新链、供应链、价值链、产业链,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现农业转型、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必须以改革的全面深化突破内外部阻力,聚焦重点,突破关键,精准发力,克服深层次矛盾,攻克主要难点,亟待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突破与创新:
3.1 加快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要坚持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加快融合,发展更多元的产业形态。“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产品”,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必须要注重同传统产业的结合。围绕产、加、销一体化发展思路,构建“2+5”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体系,稳定发展优质粮油、生猪2个主导产业,积极发展中药材,花卉水果,蔬菜,食用菌,蚕桑等五大特色产业。以“特色小镇(中心村)+农业园区”模式,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依托农业产业,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做到融合互动,接二连三,加快形成全域农业园区大环线。培育发展农村电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民宿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着力培育一批功能拓展广、农旅结合深的现代农业庄园,打造一批集休闲旅游、观光体验于一体的精品农业风景线。建立以“市级区域公用品牌+县级区域公用品牌+企业自主品牌”的农业品牌体系,大力开展“三标”示范创建,努力提升德阳农产品品牌美誉度、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3.2 进一步夯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骨干水源工程建设,抓好水毁工程修复、江河治理等防洪工程建设,提高防汛保安能力;推进灌区渠系配套与节水改造,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以沟渠堰塘治理为重点,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抓好县乡道改善提升、村道窄路加宽、危桥改造、生命防护工程等重点工作。大力实施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统筹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处理、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整治和厕所改造“四大革命”,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百村示范、千村整治”行动,打造干净整洁的农村生活环境。以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为重点,抓好省级“四好村”创建和市级“四好村”考评工作。发挥省、市级“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村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发农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内生动力。以主要交通干线、重要河道两侧为纽带,着力打造展示德阳生态田园典范的亮丽风景线。
3.3 全面深化农业农村综合改革
加快各类农村资源的确权颁证,把集体所有的闲置房屋、塘库堰设施等资产资源,按股份量化至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人头上,做到应股尽股。依托成都农交所,在德阳市建立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和资产资源的优化配置。大力推行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推动生产要素向农业集聚。依法有序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明确集体所有权、保障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鼓励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开展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改革,利用闲置农房、宅基地发展民宿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将农村集体资产的所有权确到不同层级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做到应确尽确。开展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发展壮大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大力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推进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试点改革,支持金融机构开展订单融资、“两权”抵押贷款等业务,撬动更多国有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振兴。
3.4 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不能简单地走大规模集中土地的产业发展道路,要重视适度规模经营引领,并以此为基础,培育更加稳定、更加理性的适度规模经营主体,以德阳独有的特色优势产业为发展重点,突出区域差异,坚持小而特、小而精、小而优,以“小群体、大规模”的模式走“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道路,不要片面一味地追求集中连片的大规模化。积极发展培育多种类型的农业经营主体,鼓励龙头企业、农户、家庭农场和合作社形成通过股份合作等方式,建立紧密型经济利益共同体。依托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公私合营、企业经营、集体经营、入股经营等农业经营方式,促进提升农业经营的规模效率和范围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