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农参与标准化生产意愿问题与对策
2018-03-17曾建霞丁延武
曾建霞,丁延武
(1.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成都 温江 611130;2.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2)
随着果品市场竞争愈发激烈,果品标准也越来越高,非标准生产的果品将无法在国际市场上立足,推进标准化建设是水果产业走向更广阔市场的必要出路。水果标准化生产,是以生产实践为基础,以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为依托,运用简化、统一、协调、优选的原理,为水果产业建立健全规范的工艺流程和衡量标准,使水果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都纳入标准生产和标准管理的轨道。实行标准化生产,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1],是进一步加强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重要前提与基础[2],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打造农业品牌[3],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4]。果农参与意愿受到其自身内部因素(户主特征、家庭特征、认知与预期等)以及外部环境因素(经营特征、政府政策等)的共同作用,然而对于不同地域不同的研究课题有其不同的侧重点。从果农户主特征来看,户主年龄[5]、受教育程度[5-6]等个体特征会影响其参与新的生产方式和接受新技术。具体来说,户主年龄与接受新生产方式的意愿呈反向相关关系;户主文化程度与接受新生产方式的意愿呈正向相关关系,其机理在于,教育程度决定果农对新事物的理解和掌握,主导新技术推广工作的成效。从家庭特征来看,家庭收入是其接受新生产方式的意愿的重要影响因子。果农家庭收入来源分为农业和非农业,非农产业对于果农收入的贡献度越高,果农参与农业生产方式改造的意愿越低[7]。从果农社会心理和认知特征来看,外部环境通过影响人的心理活动来影响农户参与意愿,Willock和Bayard等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了农户的决策行为,认为心理活动会影响农户生产决策[8]。相应的,果农对事物本身的认知程度越高,认识到该事物的利处,越愿意参与其中,果农对农业标准化的了解程度是其参与农业标准化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9-10]。从果农生产经营特征来看,生产规模[10]、生产结构、销售难度、决策方式、生产资料价格[11]、兼业化程度等会影响果农参与标准化生产意愿。果农的参与倾向也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政府支持[7,9]、组织形式等都会影响果农生产意愿。各大利益主体相互联结,在果农与政府的关系上,政府的支持可以降低果农的交易成本,有助于提高果农参与的积极性[9]。陈雨生对于果农参与有机蔬菜生产的研究,得出完善的监管机制和规范的市场制度能够有效提高果农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12]。在果农与企业和合作社的联结上,企业促进了高质量农产品“真实增值”的实现[12];果农参加信息灵通的产业化组织,能深化对农业标准化的功能认识[9]。相对于其他领域,水果有其独特的种植特性及市场特性,本文将着力于水果种植标准化对果农进行意愿分析。
1 果农参与标准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研团队赴苍溪县开展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88份,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83份,问卷有效率97.3%。本文以未参与猕猴桃种植标准化的116户果农为分析样本。从年龄上,67.2%的受访果农年龄在50岁以上;40到50岁占比达22%,说明猕猴桃果农年龄结构偏老龄化。从受教育程度上,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受访果农占95%,表明苍溪猕猴桃果农文化素质整体偏低。从种植规模看,0.33hm2及以下的果农占57.8%,多数为分散经营。与此同时,13.33hm2及以上的果农达到12.5%,在回乡创业及政府的引导下,示范大户逐渐兴起。从种植年限上看,50%的受访果农在5年以下,可见猕猴桃种植多数在近年兴起。从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情况看,果农未参与标准化生产主要存在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
1.1 果农标准化生产意识相对淡薄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现代农业中的“渔”不仅包括种植技术还包括科学的理念。果农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其获取前沿信息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相对较弱,对标准化概念缺乏深入的理解,甚至有的果农没听说过水果标准化生产。果农对标准化缺乏了解和认可,影响其参与标准化生产或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的积极性,导致其生产行为缺乏内在约束。这种不受自我约束的生产方式,如再加上外部控制不能跟进,必然导致生产标准难以统一,造成果形、品质不一,无法在市场销售上形成整体优势。
1.2 果农参与标准化建设的动力不足
苍溪猕猴桃标准化建设的推动缺少更强力的引擎。标准化生产需要投入一定的成本经济和精力成本,而市场具有不确定性,且多数果农更趋向于风险规避,如果没有足够的动力,这些都将阻碍果农参与标准化建设。目前,一是产业基地建设缺乏资金,果农贷款难、担保也较难。苍溪县种植猕猴桃的主体多为零散果农,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当地政府扶持能力有限,缺乏标准化建设专项补贴。二是销售风险较大,抗风险机制不够健全。苍溪猕猴桃种植规模不断扩大,销路拓宽的进度与之相比较慢,加之水果市场竞争越发激烈,故市场风险进一步增大。农业保险和农产品期货市场等风险规避措施发展还不够完善。三是组织化水平不够高。各龙头企业、合作社、协会以及种植大户之间处于一种松散型的联系之中,这种薄弱的联系随时可能受市场风险的冲击而中断。尽管苍溪县猕猴桃目前有很多相关的合作社,但大部分猕猴桃合作社发展机制不完善,合作社与果农之间信任度低。各大龙头企业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苍溪县猕猴桃产业发展,但各主体利益联结还不够紧密,尚未形成一个契合的整体,果农散户经营的本质没有得到改变,单靠传统分散经营无法形成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
1.3 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尚不完善
苍溪猕猴桃标准化建设体系不够完善具体体现在:一是水果标准制定不够健全,缺少配套和完整性。果业标准体系横向来讲,有无公害果品、绿色果品和有机果品的层次高低之分;纵向来讲,应贯穿整个产前、产中、产后过程。调查中我们发现,其标准体系仍存在不足,技术规程等制定侧重于“红阳”猕猴桃,对其他品种重视相对较少;标准制定缺乏高低层次之分,侧重产中技术规范,缺少产后标准和要求,果业标准与市场契合度不高。二是检测和认证体系不够完善。检测机制欠缺,检测手段落后,果品检测覆盖面小,缺少对生产过程和生产环境的监督。认证体系不够完整,主要体现在缺少认证咨询机构,缺乏认证人才,认证权威性不足。由于认证权威性不足,需出口的企业不得不重金聘请国外认证机构进行认证,这制约了苍溪猕猴桃市场的开拓。
2 引导果农参与标准化生产的政策建议
2.1 加强标准化理念宣传,转变传统产销观念
加强对果农的宣传、培训与教育,不仅让果农了解水果生产标准,掌握标准化生产技术,更要灌输农业现代化的理念,从而促使他们转变思想,加入到农村产业标准化的队伍中。水果标准化的宣传要与时俱进,利用新媒体,大力宣传标准化。水果标准化的培训不仅要传授技术要领,更要培养果农标准化生产的先进理念,依据果农的特征,联系实际,探索多元化的培训方式,制定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案。
2.2 构建果农参与和加强标准化建设的激励机制
构建果农参与和加强标准化建设的激励机制,加大补贴力度,健全贷款融资机制。设立猕猴桃产业标准化建设发展专项基金。出台贷款贴息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增大猕猴桃产业信贷规模,进一步健全农村土地流转、评估、登记机制,探索农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提高组织化水平,培育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种植大户,鼓励并扶持适度规模的果农专业生产以及企业化经营。
2.3 健全猕猴桃标准体系,强化标准执行力度
尽快完善各项果品标准的制定,形成更加具体的标准体系,使各生产者有据可依,正确引导和规范猕猴桃的生产。一方面,完善全方位的标准体系。制定、完善一套包括其他品种的猕猴桃技术规程,完善从种苗至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的标准,做到猕猴桃整条产业链上的各个细节均有章可循。紧跟国际市场标准,苍溪猕猴桃要打开国际市场,需要认真做好国际标准情报收集工作,及时、准确跟踪国际农业标准化的发展态势。另一方面,完善果品监测和认证体系。严格把关生产环节,对各个基地园区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进行改田改土,落实苗木培育、建园、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病虫防治、采后处理等全过程的控制和监管。提高检测和认证水平。建立生产档案和栽培管理记录制度,有效地监控农药残留等涉及果品质量安全的问题,对符合标准的猕猴桃给予公平的认证,不断完善猕猴桃市场的准入制,建立起良好的苍溪猕猴桃品牌信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