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培育特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建议
2018-03-17杨建,杨毅
杨 建,杨 毅
(四川省内江市农业科学院,四川 内江 64100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乡村活不活,农民富不富,关键取决于产业的发展,产业兴旺才能为乡村发展注入源头活水,才能为农村幸福生活提供充实的物质保障,才能凸显乡村相对城市的无法替代的真正生态、文化价值所在,从而留住和吸引发展所需的人力和财力。
1 内江发展农业产业存在问题
近年来,内江市在农村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时也必须看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还未根本解决,城乡差距仍然较大,给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带来很大困难。
1.1 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内江许多农业产业尚处于在产业化的初级阶段,农民多数还停留在一家一户的零星种植,农业产业“小而全、小而散”的特征明显,农业的规模、集群效应低。农产品精深加工、综合开发利用能力不足,产业链条短、利润空间薄、可持续发展能力弱。
1.2 配套基础设施不全
主要是水、路配套设施偏少。农村现在村级道路基本打通,但入社进地头的路和便民道比较缺乏。农业产业发展需要一定灌溉条件,多数农村堰塘、蓄水池少,排灌设施缺乏,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
1.3 抗风险能力不强
内江大部分经济作物还没有被纳入农业保险。长期以来,经济作物产量效益一直受到自然灾害天气和市场价格波动因素影响,加之缺乏市场信息指导,无加工企业收购,农民抗风险能力较弱,收入很不稳定。
1.4 现代科技应用不够
由于农业科技创新资金和推广经费投入不足,现代化的农业科技成果研发较困难,技术推广也难以正常开展。科研、推广与生产结合得不够紧密,对农民培训教育力度和服务不够。农药、化肥使用量较大,利用率低。机械化程度低,劳动生产率不高。
2 培育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建议
2.1 因地制宜,科学编制规划
内江应该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一号工程,增强乡村振兴工作的造血功能,使乡村振兴工作成为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内江很多地方是丘陵、山区,耕地依坡而建,小块化,很难整合到一起搞大规模、机械化。产业的选择必须因地制宜,每个地方都有它的地理人文特色,优势劣势,不能搞一刀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真正做到一村一品,从追求大规模转向小而美、小而优,小而多元化的乡村经济发展思路,这点是后续所有操作的前提条件。
产业发展,不仅看当地资源禀赋,也要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有资源没有主体带动不行,其他条件具备没有市场也不行。政府部门要坚持市场导向,因地制宜,选准特色,做好规划引导,减少行政干预,为特色农业营造宽松环境。
2.2 深化改革,激发农业发展新活力
内江是农业大市,农业生产自然资源较好,科技、交通、装备等条件基础近几年发展较快,但仍存在现代农业比较效益较低,特色优势产业和重点产品规模较小,产业布局及产业结构存在同质化现象等现实问题。农业转型升级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改革发展的主旋律。依靠改革创新,内江乡村潜力无限,振兴大有可为。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围绕粮油、水果、畜禽、水产等重点产业和内江黑猪等主导产品,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着力优化产品结构,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2.3 加大投入,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振兴乡村战略,需要政府部门的引导和投入。当前,农民是低收入群体,仅仅动员他们自己抱团融资来振兴乡村,是不现实的。一方面要动员外出创业、已先富起来的乡亲回乡投资现代农业,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另一方面要将财政收入适当向农村农业倾斜,加大水、电、路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产业的良性健康发展,需要正确、合理引导,目前全国柑橘产业已经出现供大于求趋势,内江虽是优势产区,政府在引导农户改种、扩种柑橘一定要慎重,以免出现果贱伤农现象。应站在果农立场,帮助果农扩建新的销售途径,比如出口、引进深加工企业等。同时加强技术培训,管理好果树,注重开源节流,保障好果农利益,让产业良性发展。
建议适度发展甘蔗产业。内江发展甘蔗产业具有气候、土壤、科技、人文、品牌等优势,而甘蔗又是内江成为甜城的重要的物质载体,因此甘蔗产业应适度得到发展,使甜城名副其实。建议甘蔗产业重点布局在市中区龙门、白马、伏龙、永安、凌家等镇,那里是内江糖业发源地,还保存有“曾家大院”等古迹,人文地理优势明显。采取产学研合作模式,大力开发甘蔗特色加工产品。引进和研发精深加工高新技术,结合内江市农科院在甘蔗产业领域的成果开发甘蔗饮料、甘蔗酒及功能性红糖等产品,让“甜城”以新的面貌重新变甜。
2.4 创新驱动,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着力加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充分发挥全市农业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一要围绕农业高质量发展,调整科研主攻方向。瞄准绿色、优质、高效、安全目标,着眼全产业链、种养加相结合,满足多元化、多样化、功能化、优质化消费需求,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二要围绕富民兴村产业,找准科技创新着力点。要做优水稻、水产、生猪等大宗农产品,做强水果、蔬菜、甘蔗等特色农产品,加快研发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助力农业产业做大做强。三要围绕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积极对接市场需求,继续深化院地企合作,坚定走农业科技与产业企业相结合的路子,把科研论文写在大地上。四要培养人才。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一是“育”。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培养一大批懂农业、爱农村、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壮大经纪人、经理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人等“乡土专家”队伍。二是“引”。建立激励人才下乡的体制机制,引导党政干部、企业家、专家学者、医生、老师、规划师、建筑师、律师、技术人才,通过担任志愿者或指导员、兼职、挂职、包项目、行医办学、扶贫助困等服务农村,探索建立产业+团队+项目+基地的产学研联盟共同体。三是“回”。大力实施“回流”工程,整合各种外在力量,动员怀有浓浓乡情的各路乡贤,以各种方式支持家乡发展。
2.5 功能拓展,实现多产融合发展
未来农村经济发展趋势是包含农、林、牧、渔、加工、制造、餐饮、酒店、仓储、保鲜、金融、工商、旅游及房地产等行业的三产融合体和城乡复合体。对农民来说,远走他乡和抛家别亲的进城务工牺牲太大,在本区域内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打造产业新村、产业庄园,布置各级各类现代农业科技园、产业园、创业园,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环境和职位,留住劳动力和人才,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农业不仅要一二三产融合,更要四五六产融合,第四产就是健康养生,和水、空气、土地相融合;第五产就是文化教育,和中小学生的研学旅行、高等院校的课外教学实践基地相融合;第六产就是把优良的历史传承、民间信仰相融合。
培育一个农业产业非一日之功,需要三五年甚至更长时间,这需要耐得住寂寞,下足绣花功夫,扎扎实实推进农业由增产转向提质,保障产业“立得住”“长得大”,“特色”真正变成优势。只有这样,内江乡村振兴才大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