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甲鱼”生态共生模式及关键技术
2018-03-17黄利国陈胜荣
黄利国,许 超,郭 伟,陈胜荣,程 磊
(四川省南充市农业科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中华鳖,又称甲鱼、团鱼、王八,营养丰富,药用价值较高,是我国传统名贵水产养殖品种。我国现阶段主要的甲鱼养殖模式主要有包括集约化养殖模式[1]、仿生态养殖模式[2]。集约化养殖模式主要投喂人工配合饲料,生长速度快,但是市场产能过剩,甲鱼较易染病,价格普遍较低。仿生态养殖模式在甲鱼幼苗时期投喂配合饲料,成鱼饲养鲜活饵料,甲鱼品质接近野生甲鱼,生长速度较快,抗病力较强,价格有较大提升[3]。笔者经过多年试验研究,摸索出一套“稻—甲鱼”生态共生模式及关键技术。
1 “稻—甲鱼”生态共生模式优势特点
1.1 综合利用稻田资源
合理利用了稻田养殖空间,扩大了水产养殖的范畴,养殖户只要对稻田进行一定的改造,就能提供养殖场所,而且稻田工程改造的成本不高,农民经济负担不大,简单实用,能同时兼顾水稻和甲鱼的管理。
1.2 养殖模式生态环保
本模式是常规型养殖模式向生态型养殖模式的转变,未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和人工配合饲料,水稻和甲鱼成品可达到绿色有机食品的标准,对资源的循环利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有着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1.3 经济效益显著
经过5~6个月共生期的种养殖,单个甲鱼平均增重1倍以上,667m2产出水稻450kg左右,产出甲鱼100kg左右,养殖效益是常规养殖的3~5倍,生态甲鱼市场价240元/kg,产值达到2.5万元/667m2,创纯利润1.2万元左右[4]。
1.4 社会效益突出
稻田甲鱼生态养殖,依托传统水稻种植区域,经济效益显著,鼓励当地农民作为专业养殖户进行稻田甲鱼养殖,有效解决了农村的就业问题,农民作为专业养殖户不仅水稻获时增产增收,生态甲鱼的利润也十分可观,农民的收益巨大,是发展农村经济、农户脱贫增收的有效途径之一。
2 “稻—甲鱼”生态共生养殖方法
2.1 场址选择
稻田应选择在地势较平、交通便利、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无环境污染的地方。
2.2 田间工程改造
沿田埂开挖宽0.8m,深1~1.2m的鳖沟,加高加固田埂,田埂坡度30°左右,距田埂1m的四周设置1.5m高的彩钢网,防止甲鱼逃逸及外人进入,在稻田对角处安装进排水系统,排水管安装防逃网以防甲鱼逃逸。
2.3 水源、水质
2.3.1 水源 养殖用水要求达到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可引入场地附近的洁净地下水作为养殖用水。
2.3.2 水质 最适宜甲鱼生长的水质要求水温保持在25~30℃,pH值稳定在7.5~8之间,碱度、硬度稳定在3.0~3.2mg/L,氨氮含量低于0.02mg/L,亚硝酸盐浓度低于0.1mg/L,透明度在25~30cm之间。
2.4 品种选择
2.4.1 甲鱼选择 挑选体重500g左右、体质健壮、无病无伤、品种纯正、检验检疫合格的中华鳖幼苗进行养殖。
2.4.2 水稻选择 选择适宜四川生长、优质高产、茎秆粗壮、晚熟的水稻品种,提高水稻和甲鱼的共生期。
2.5 水稻播种及甲鱼放养
2.5.1 水稻播种 4月上旬耕地,每667m2施用100kg油枯作为水稻前期生长的底肥,施肥7d后采用水稻直播,均匀地将水稻种子播撒在小区,每667m2播撒水稻种6kg,在水稻种植区边缘安装0.5m高的防护网,防止甲鱼进入损毁前期水稻秧苗,待秧苗育成即可拆除。
2.5.2 甲鱼放养 5月上旬开始投放甲鱼,每667m2投放100~200只,投放前,使用3%~5%的食盐水浸泡,对甲鱼体表进行消毒,防止疾病的传播,提高甲鱼的成活率。
2.6 饵料来源及投喂
2.6.1 饵料来源 主要投喂冰鲜鱼作为甲鱼饵料,同时每块稻田可适当养殖小型鱼虾作为甲鱼天然饵料,在稻田周围安装诱虫灯,夜晚开启能引虫类聚集,这些虫类可作为甲鱼的动物性辅料。
2.6.2 饵料投喂 投喂量控制在甲鱼体重的5%~7%,饲料投喂在食台上,一般控制在2h左右吃完为宜。水温20~25℃时,每天投喂1次;水温在25℃以上时,每天投喂2次,分别为上午9点和下午5点前后进行。
2.7 水质净化
每块田间投放一定比例鲢鳙鱼,鲢鳙鱼可以滤食水中的浮游生物,起到净化水质作用,水质出现严重污染时可以采用微生态制剂调节。
2.8 日常管理
安排专人管理,勤记录,每日早、中、晚坚持巡视,认真观察甲鱼活动、摄食与生长情况,及时清除残饵,防止甲鱼出逃,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每半个月加注1次新水,使用增氧机补充水体溶氧;定期检查鱼体,发现敌害,及时清除,稻田收割后可加深水位继续饲养[5]。
2.9 疾病生态防治
疾病的防治仍然是养殖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应在择优选种、合理放养、科学调水的基础上,根据水体环境、疾病发生和流行规律等,采取有效措施,科学用药,做到防重于治[6],主要采取生态防控技术进行防控:①通过鲢鳙鱼滤食的浮游动植物、合理使用微生态制剂等措施保证了养殖水体的清洁。②养殖全程杜绝了饲料、农药、化肥、除草剂的使用,减少病害甲鱼的来源,甲鱼不易染病。③诱虫灯引诱田间昆虫聚集,减少了水稻患病的风险。一旦疾病爆发,及时隔离患病个体,采用中草药复方治疗疾病,减少抗生素的使用,达到绿色无污染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