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北地区紫色胡萝卜高产栽培技术*
2018-03-17葛琴
葛 琴
(贵州省毕节市农业产业办公室,贵州 毕节 551700)
贵州西北部年平均气温13.3℃,年降雨量1 088.9 mm,年日照1 386.4 h,≥10℃有效积温3 836.4℃,年无霜期256.7 d,属于典型的高海拔冷凉气候,适合十字花科作物生长[1]。
紫色胡萝卜与普通胡萝卜的特性特征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果实颜色为紫色,营养价值更高,富含花青素、维生素C、胡萝卜素以及多种矿物质。紫色胡萝卜是一种难得的果、蔬、药兼用的食材,性微温,味甘辛,能缓解眼部疲劳、预防高血压、调节新陈代谢、增强抵抗力,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深受消费者青睐。紫色胡萝卜在黔西北地区夏季种植、秋冬季收获,平均667 m2产量1 750 kg、产值4 200元,经济效益显著。
1 品种选择
选择耐抽薹、耐热性强、品质好的紫色胡萝卜品种(以黔西北地方品种为主,由毕节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提供)。
2 整地施肥
种植地要远离工矿企业和垃圾处理场,土壤、大气、灌溉水应符合无公害农作物生长要求。选择土壤肥沃疏松、土层深厚、保水和排水性良好、中性或微酸性的砂壤土或壤土地块种植,要求土壤有机质含量≥1%、pH值为5~7、所含氮磷钾比例为1∶0.6∶1.9,前茬作物为非伞形花科蔬菜(如甘蓝、黄瓜、番茄、洋葱、大蒜)或大田作物(如小麦等)。深耕30 cm,精耕细耙3次,播前灌底墒水。胡萝卜属喜钾作物,应重施钾肥,每667 m2施腐熟优质农家肥4 000 kg、三元复合肥40 kg或磷酸二铵10 kg、硫酸钾5 kg。
3 播种
紫色胡萝卜种子果皮厚、革质、生有刺毛、吸水困难、发芽慢且不整齐[2]。播前搓掉种子刺毛,将其置于30~45℃温水中浸泡5 h,将种子捞出后晾干即可播种。黔西北地区适宜播种期为7月份,一般在适宜播种期内以早为宜,以延长生长时间,提高产量。采用高垄种植,垄高20 cm,垄距50 cm,每垄条播2行,行距20 cm,沟深2 cm左右,顺沟播种,播后覆土1 cm,压实后浇水。胡萝卜起垄栽培易于管理,产量较高,特别是夏秋茬更有利于排水防涝,并可减少叉根、裂根。
4 田间管理
一般间苗2次,幼苗2~3片真叶时第1次间苗[3],株距6 cm左右;幼苗4~5片真叶时第2次间苗,株距15 cm左右。采用掐苗的方法进行间苗,以防土壤松动,造成幼苗根系损伤,引起死苗、叉根。结合间苗进行浅中耕、除草、松土,促使幼苗生长;结合中耕进行培土,封垄前将土培至胡萝卜根头,防止出现青头。除及时中耕除草外,可在播种后苗前选用快乐园乳油兑水喷洒畦面除草。
紫色胡萝卜全生育期灌水3~4次。出苗后[4],要勤浇水,掌握小水勤浇、见干见湿的原则;肉质根膨大初期为需水高峰期,应及时灌膨大水,灌水应做到轻、匀、适量,切忌大水漫灌和忽干忽湿。紫色胡萝卜共追肥2次。定苗后5~7 d第1次追肥,结合浇水每667 m2追施硫酸铵、磷钾肥各3 kg;8~9片真叶即肉质根手指粗时第2次追肥。当肉质根长出土表1/3时,适当修叶,一般每株留5~6片叶,修掉其余老叶、病叶、破损叶。
5 病虫害防治
紫色胡萝卜病害主要有黑斑病、细菌性软腐病等[5],可采用抗病品种、合理布局、轮作倒茬等农业防治措施防治,也可采用温汤浸种或用代森锰锌药剂拌种防治。(1)黑斑病:一般叶柄、茎首先发病,叶柄、茎发病后出现长圆形黑褐色稍凹陷病斑,易折断;叶片多从叶尖或叶缘发病,发病初期出现褐色小病斑,有黄色晕圈,病斑扩大后呈不规则形黑褐色,病斑布满叶片后叶缘上卷,叶片从植株下部起枯黄。潮湿时,病斑上密生黑霉(分生孢子)。发病初期可选用百菌清可湿性粉剂、速克灵可湿性粉剂或扑海因可湿性粉剂喷雾防治,隔10 d左右喷1次,连续防治2~3次。(2)细菌性软腐病:田间慢性发病表现为部分叶片先黄化萎蔫;急性发病表现为整株突然萎蔫青枯,病株根茎部呈水浸状软化,肉质部变灰褐色软化腐烂,外溢汁液恶臭。采用高垄栽培,发现病株及时挖除并撒生石灰,用新植霉素或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喷雾防治。
紫色胡萝卜虫害主要有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和蚜虫、根蛆等。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可用辛硫磷或乐斯本防治,蚜虫可选用虫蜡克、吡虫啉防治,根蛆幼虫发生期可用乐斯本辛硫磷随浇水灌根防治,根蛆成虫发生期可用敌杀死乳油防治,隔7 d喷1次,连喷2~3次。
6 采后处理
紫色胡萝卜收获前7d不再灌水、收获前20 d不再施用速效氮肥。紫色胡萝卜贮藏和运输的最适温度为0℃、最适空气相对湿度为95%。紫色胡萝卜包装的基本要求:较长的保质期以保持其原有的营养成分及风味,且贮藏、运输方便安全;箱、筐等包装材料应牢固,内外壁平整,包装容器干燥、清洁、无污染;包装环境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