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同地域竹编工艺的发展现状
2018-03-17张雨湉陈芝贤费本华吴智慧
张雨湉 陈芝贤 费本华 吴智慧 陈 红
(1 南京林业大学家居与工业设计学院 南京 210037;2 国际竹藤中心 北京 100102)
中国是“竹文化”的发源地,竹编工艺是一门传统的中国手工艺术,历史悠久,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仅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是传统文化的传承。本文利用现有的研究成果,以区域作为划分依据和研究单位,对中国不同区域的竹编工艺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中国不同区域竹编工艺文化的特点。结合当今的传统文化继承现状,思考如何将传统的竹编工艺文化与时俱进地融入现代生活中,面对现代潮流的冲击,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1 中国竹编工艺概况
1.1 竹编工艺流程
竹编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最早的竹编制品至今已经有5000年的历史了。在原始社会,人们所收获的米粟和猎取的食物有了剩余,就发明了编织和制陶使食物得以保存,并砍来竹子、藤条,编成篮、筐和其他物件,用以盛放食物。经过多次的尝试,人们发现竹子相对于其他植物,具有更好的劈篾性能,且富有弹性和韧性,坚固耐用,是用来编织的良好选择,于是便成为人们编织器皿的主要材料。
竹编工艺流程的首要步骤是对竹子进行严格的筛选。不同的地域和气候,会孕育出不同类型的竹子,不同种类的竹材有不同的特点。在选料中应注意3个方面:首先,选择生长在背面阴山的竹子,一般竹龄以3年生为好,1年生的竹子材质太嫩,4年生以上的竹子质地变脆易断;其次,竹秆通直,节间长,头尾粗细相差不大;最后,采伐应避开春分至芒种这段时间,此期竹子含糖分较多,容易生虫[1]。
竹编的制作通常需要6道工序:1)锯竹:根据竹编产品选择适合的竹种,适合的尺寸,需要注意选用的竹子两端不能有竹节;2)卷节、去结:即将竹节削平,将竹子之间的竹节打通;3)刮青:刮去竹子表面的青色角质层,以便后续加工;4)剖竹(开片):根据所需要的竹篾大小将竹子剖成宽2~5cm的竹条;5)分蔑:将加工好的竹片劈成较薄的竹篾;6)三防处理:将加工好的竹篾放入双氧水中煮沸后晾干,目的是防止发霉、防止虫蛀、防止开裂变形。
1.2 竹编工艺的分类及编织技法
在竹编的编织过程中,通常将纵向摆放的竹篾称为经条,横向摆放的竹篾称为纬条,通过将经条和纬条不断地挑压、穿梭来进行编织。根据编制技法,可分为平面编织和立体编织2种。
常用的平面编织技法有十字编织、矩形编织、米字编织、斜纹编织等。十字形编织法是将经条与纬条垂直相交,纬条穿于经条下3根,压于经条上1~3根,构成平行直线纹与大方格纹,编出十字纹样。矩形编织法是将若干根竹篾平行列为经条,再将纬条分不同道数上下压住,织成长方形的空花纹样[2]。
立体竹编编织的产品形状均为立体图形,主要有3大工序:起底、编织和锁口。首先根据产品的大小设计出相应的模具,再按照模具进行编织;起底即编织产品底部,以一定数量的粗细相近的竹篾作为骨干,相交编织成圆形,然后再编织不同的底面;编织筒身主要以经纬编织法为主,在此基础上穿插不同的技法,丰富编织的图案;锁口是在边缘处固定厚竹篾进行缠绕固定,对开口处进行加厚处理,锁口之前需将模具提前取出[3]。
1.3 竹编工艺的文化价值
“竹文化”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竹子顽强不屈、刚正不阿的品质也与中国文人清高、文雅的气质不谋而合。竹编工艺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从最初的日常生活用品逐步发展成竹编工艺品,再到竹编艺术收藏品,从最初仅仅为了满足人们日常需求的生活用具慢慢发展为陶冶情操的艺术品,漫长的时光见证了竹编技术的不断发展。竹编工艺产品能给人带来惬意、温润、淡雅的感觉和慢生活的理念,这种自然惬意的风格也越发受到人们的欢迎。竹编工艺既有实用功能,又有装饰功能。竹编制成的家具承受力强,不易变形,且天然环保,通风性和透气性好,颇受市场欢迎。用竹编制成的工艺品造型多变,编织纹样丰富,色泽美丽,是竹编艺人的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一方水土,一方特色,不同区域的竹编工艺有不同的特色,极具收藏价值。
2 浙江地区竹编工艺
2.1 竹编种类
浙江省是竹产业大省,竹资源十分丰富,其竹林面积占全国竹林面积的12.4%,居全国第5位,竹产值贡献率达24.1%,居全国首位[4]。竹编产业是浙江竹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竹编工艺知名度最高的要数东阳竹编和嵊州竹编。
东阳竹编到南宋时期技艺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在传统节日中开始出现竹编的灯饰。明清时期,东阳竹编得到较快的发展;民国初期,竹编产品种类开始丰富起来,编织技法也得到很大的提升,竹编制品在人们的生活中有较多地应用[5]。
嵊县气候温和,雨量丰沛,盛产各种翠竹,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竹篮、竹箩的编织,在光绪年间达到鼎盛时期,后来逐渐形成了典雅精美的竹编工艺特色,达到了“中外竹编第一家”的境界,外销国内外各地,发展迅速。
2.2 竹编工艺技法及特点
东阳竹编不拘泥于传统竹编的表现形式,还与园林建筑以及室内装饰相结合,另辟蹊径开创了一条不同的道路,创作出了不少优秀的竹编作品。东阳竹编产品种类齐全,篮、盒、盘、罐、箱等应有尽有。在色彩运用方面,东阳竹编主要以传统的原色调为主,保持竹子原有的黄绿色泽,偶尔加入红黄黑等其他颜色辅助。近年来,东阳竹编更趋向于自然、质朴的风格,遵循“统一色调,少量对比”的原则。
嵊州竹编主要以水竹、毛竹、早竹等为材料,其工艺具有模拟动物、竹编漂白、篮胎漆以及花筋4个方面的特点。嵊州竹编模拟动物形状能达到惟妙惟肖、洗练生动的地步,线条简练但能抓住动物特征,编织技法精细高超,使人为之惊叹。竹编漂白能够使竹编产品摇身一变风格大转,由素雅别致变为洁白光亮,用“漂白”工艺制作的竹编花瓶,其晶莹雪白堪比真花瓶。“篮胎漆”是指在竹器上涂漆,一层一层地叠加,使之达到光洁晶莹的程度,宛若瓷器但比瓷器更加牢固轻巧。花筋工艺是在竹片印上各种花纹图案,印花有单层、双层和多层套色,疏密相间,节奏均匀,装饰味浓厚,装饰在花瓶或果罐上显得典雅别致[6]。
2.3 生存现状及应对建议
浙江竹编的内容、题材比较守旧、单一,竹编制品的类型变化较少,没有根据市场需求做出相应的调整,缺乏市场竞争力。目前的任务不仅仅是单纯的传承竹编这项手工艺,还要唤醒社会大众对传统手工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呼吁政府积极响应,同时多组织一些公益活动,以提升国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此外,还要积极寻找产品本身的不足,大胆创新,丰富竹编制品类型,拓宽消费领域,为竹编市场注入新活力。
3 四川地区竹编工艺
3.1 竹编种类
四川竹编以精细见长,色彩清雅,大多为实用工艺品,其中成都的瓷胎竹编、自贡的竹编龚扇、梁平(重庆)的竹丝画帘、渠县的竹编字画都是竹编工艺中一颗颗璀璨的明珠。
瓷胎竹编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陶器起源之时,人们为了储备多余的粮食发明了编织和制陶工艺,用竹编或藤编做底胎,再在表面覆上泥土进行烧制,形成了瓷胎竹编的雏形。起初人们为了保护一些瓷器等容器,用竹编编织成一个“套”包在外面,后来这种编织技艺愈发成熟,逐渐从单纯的保护作用演变为装饰作用。清朝,瓷胎竹编成形,竹编技艺越来越精细、越来越成熟,可以达到叹为观止的地步。
3.2 竹编工艺技法及特点
瓷胎竹编是以瓷器为底胎、以精细色彩或素色的慈竹丝为原料,依胎编织而成,配以多种烤色、染色竹丝编织出的茶具、餐具、花瓶等产品。瓷胎竹编的篾丝细如发,在编织过程中,竹编和瓷器之间不需要通过胶黏剂或连接件来固定,竹丝直接紧密依附在胎体之上,并且肉眼看不到竹丝的接头,编织精细,纹样美观,凸显其技术高超[7]。
3.3 生存现状及应对建议
四川竹编产品普遍存在制作周期长、产品更新速度慢等问题,在工业化潮流的冲击下慢慢失去市场竞争力,也很难招到愿意潜心学习的年轻学员,竹编技术面临技艺传承断层的困境。因此,政府应大力扶持竹编艺术家,帮助拓宽竹编艺术的发展空间,多组织一些关于竹编工艺及特色竹编制品的宣传活动[8],唤醒人们对竹编行业的重视,让竹编艺术顺应新时代潮流,逐步融入现代社会。同时,竹编行业亟需加强市场管理,严厉打击劣质低等、假冒伪劣的竹编产品,维护四川竹编的行业信誉。
4 两湖地区竹编工艺
4.1 竹编种类
两湖地区属楚文化范畴,范围主要包括湖南、湖北等地区。楚文化崇尚浪漫,生活在两湖地区的人们富有浪漫情怀,同时湿润的气候适宜竹材的生长,竹文化在这里繁荣昌盛。浓郁的楚文化对两湖地区的影响,造就了两湖地区鲜明的竹编风格,其中以湖南的益阳竹编、湘西竹编为代表。
4.2 竹编工艺技法及特点
在益阳竹编中知名度最高的当属益阳所产的水竹凉席。水竹凉席的最大特点是可以任意折叠而不会变形产生褶皱,柔软如布,竹篾纤细柔和,却又经久耐用,如使用得当,一件水竹凉席可以使用30年之久。水竹凉席的颜色会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而发生变化,由一开始的青蓝色慢慢变为红棕色,色泽也会更加趋向晶莹剔透。水竹凉席在使用过程中具有良好的散热性和收汗性,且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性能越来越好,是炎炎盛夏中清凉消暑的必备佳品[9]。
在湘西竹编中式样最多、应用最广的当属背篓。对于湘西人而言,背篓是必不可少的生产和生活用具。背篓是用篾片编织而成的,制作简单。在湘西村寨,家家户户都有背篓,而且种类繁多,主要有洗衣背篓、儿背篓、水背篓、装饰性背篓、耕作用背篓等。其中,洗衣背篓小巧玲珑,图案别致,常用作女子陪嫁的嫁妆;花背篓是所有种类中最小巧、最精美的一种,相当于姑娘用的一种随身饰品。耕作用背篓主要为盐背篓和柴背篓。盐背篓所用材料常为楠竹,用的篾较厚、较粗,但扎实牢固,使用率也最高。柴背篓是专供打柴等粗重农活时用,工艺粗糙,但结实耐用,可以背上百斤的东西而不会变形[10]。
4.3 生存现状及应对建议
两湖竹编在工匠手中传承了数千年,有着深厚的民间基础,然而伴随着时代的进步,竹制品开始慢慢淡出人们的生活,竹制产品市场逐渐缩减。两湖地区的竹编工艺面临诸多问题:1)技术含量不高,竹编产品的技术各方面都不及其他地域;2)竹编工艺滞后导致市场低迷,限制了工艺的继续发展,形成恶性循环;3)竹编工艺技术缺乏创新,赶不上时代潮流;4)工匠老龄化,后继乏人。
面对上述挑战,首先应提高竹编工艺的技术含量,提升竹编产品的科技性,适应现代人们的生活需求,逐步复苏竹编市场;其次应注重对竹编人才的培养,设立专门研究竹编工艺的机构或单位,对竹编产品设计进行创新和发展;最后应加强对年轻竹编艺人的培养,莫使传统文化在现代出现断层。
5 福建地区竹编工艺
5.1 竹编种类
福建竹子品种繁多,是我国的竹子大省。福建竹编的编织技术、造型和装饰都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以巧夺天工的泉州竹编和安溪竹编为主要代表。
泉州竹编的造型一般可分为2大类:一类是几何成型,一类是模拟仿生成型。几何成型主要是指编成的竹编制品的形状为几何形状,如矩形、圆形、椭圆形以及三角形、六角形的篮、盘、罐、盒、包、箱、篓、瓶等。这类几何造形也不是单调无变化的,可以根据不同器皿的用途,再巧妙结合生产工艺与篾片、篾丝的弯曲特性,以及编织工艺手法等,结合合理的比例和尺度,设计出既合适又丰富多样的几何造型。模拟仿生成型则是以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形象为原型进行大胆的夸张与变形,并和竹编器皿巧妙地结合起来,既可以满足人们的欣赏美感,又可以实用,形式也很新颖。
5.2 竹编工艺技法及特点
福建竹编的主要技法是“雀目法”,“雀目法”的“雀目”是指六角形透空雀目格,这是由4条篾连贯且交叉地编织而成的。因此,编织而成的竹编工艺品具有透空疏朗的效果。竹编可以通过漂白、染色、上漆获得不同的颜色。漂白后的竹编颜色比较自然朴素,很好地保持了竹子本来的颜色。而染色竹编的颜色主要以老棕色为主,色调比较沉重,工序却并不简单,要经过多次的染色后再进行磨光才能完成。此外,还有一种上漆竹编,是在竹编表面上漆,使竹编工艺品不仅具有竹编的外形,还具有漆器的质感,因此显得非常别致。上漆竹编的品种主要有瓶、盘、罐、篮、盒、灯罩、屏风、挂帘、枕席等[11]。
编好的竹编工艺品还可以用“插花”法进行装饰,这里的“花”不是真正的花,而是不同颜色的竹篾。将这些竹篾插在成品上,可以插出各种立体的花纹和图案,如六角花、含蕊花、十字花、蝴蝶花等,大大增添了竹编工艺品的艺术欣赏价值[12]。
5.3 生存现状及应对建议
泉州地区早年是福建省的竹编重镇,但由于社会的发展,竹编织品被雨衣、雨伞、帽子、塑料提篮等制品取代,竹编织品的销路明显下降,只有少数的老一代编织师傅还在默默为竹编技艺传承而努力着,年轻人一般会因为无法承受学习竹编的辛苦而放弃。因此,可以通过创办竹编艺术文化生态园来发展竹编产业,将竹编产业与旅游相结合,带动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考虑将竹编教学纳入当地职业教材内容,逐步使竹编教学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竹编艺术之乡。
6 云南地区竹编工艺
6.1 竹编种类
云南少数民族的竹编工艺是竹编工艺史上的一大特色,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畲族竹器以畲族斗笠为代表,其编织细致,设计出彩,常用的花样有斗笠燕、顶、四路、云头、虎牙。在编织用材方面选用五彩九重篾,其特点是十分纤细,可以与发丝媲美。因此,编织出来的纹样十分精巧细致,加上畲族竹器强烈的民族特色,深受到广大游客的喜爱。傣族竹编以“巧”闻名,小巧、精致,在傣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竹篓就是其典型代表,既作装饰又有实用价值,甚至有些地区小伙子用竹篓向心仪的对象求婚[13]。
6.2 竹编工艺技法及特点
傣族主要生活在平坝、河谷等地带,气候湿热,适宜竹子生长,因此竹制产品随处可见,大到供人们生活起居的竹楼,小到生活中必备的生活用品。傣族的竹编工艺历史悠久,制作流程主要分为4道工序:砍竹、破竹、分篾、编篾。其中编篾技法和纺织技法有着一定的相似性,篾片有经篾和纬篾之分,根据产品不同,选用不同的编织方法。常见的编织方法有:编结编织法、斜纹编织法、间隔纹编织法等。傣族竹编工艺种类丰富,编织手法细腻,富有特色,其中以笆箩、饭盒、槟榔盒等竹器最具有代表性[14]。
6.3 生存现状及应对建议
云南少数民族的竹编技艺在传承过程中也遇到了瓶颈,产品种类趋向单一化。最近几年,云南地区的竹林面积也在不断削减。当地政府应设立专门的竹林保护机构,防止竹林面积减少。其次,随着现代化制造技术的发展,使一些现代化的生活用品如塑料制品慢慢替代了传统的竹制产品。竹编制品需要引入时代元素,紧随时代潮流,以吸引更多的人们使用竹编产品。竹编手工艺人也面临着老龄化问题,技术传承困难,政府应加强对年轻手工艺人的培养,以传承传统的竹编工艺。
7 小结
竹编工艺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日常生活、文化传承以及艺术审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竹编工艺经过了千百年来的传承与发展,其种类之丰富,纹样之美观,技法之高超,都彰显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汗水。研究竹编工艺的发展,能够深入认识竹子、竹编工艺以及中国的竹编文化,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统手工艺发展的不易。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竹编工艺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竹编匠人老龄化,后继乏人;竹编制品的生产力落后;产品设计缺乏创新,跟不上时代的需求。应对挑战,竹编工艺的发展应开拓创新,培养新人,充分发挥竹编制品的环保性,拓宽其应用领域。同时,竹编制品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应尽力发扬光大,唤起更多的人对竹编艺术的认知和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