眶上外侧入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并发脑血管痉挛的预见性护理
2018-03-17,
,
(新乡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河南 新乡 453000)
颅内动脉瘤是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发生率1.0%~1.5%,其中前循环动脉瘤占96.1%[1],该病致死、致残率高达45%[2],临床多应用开颅夹闭术治疗,但术后有脑血管痉挛等严重并发症,给患者的预后带来严重负面影响[3]。为此,本文在开颅夹闭术后实施预见性护理,观察对术后脑血管痉挛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86例均为2015年4月-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动脉瘤患者,均经头颅CT及CTA,必要时行DSA确诊。其中男46例,女40例,平均年龄52.5岁。动脉瘤分布:前交通动脉瘤20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15例,M2段22例,后交通动脉瘤29例。按照Hunt-hess分级:Ⅰ~Ⅲ级50例,Ⅳ~Ⅴ级36例。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术前评估,其中Ⅰ~Ⅲ级积极进行手术,Ⅳ~Ⅴ级经与患者家属沟通后行手术治疗。对86例患者均采用预见性护理,详细措施见下:(1)心理护理。术后患者会不同程度的伴有头痛、紧张、恐惧和担忧等,这也是引发脑血管痉挛或再出血的诱因。因此,术后为减少患者的负面心理,要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让其明白情绪平和、稳定的重要性。保持病房安静,护士要主动询问患者的各项心理感受,深入贯彻“以患者为中心”理念,避免患者出现情绪激动、烦躁等,让患者家属掌握舒缓情绪的方法,稳定患者情绪,避免因情绪而引起的血压增高。(2)基础护理。密切观察术后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变化、神经系统变化,对患者予低流量吸氧,持续心电监护,如果发现患者有异常情况,需要及时上报给医生进行处理。待患者意识清醒后,评定患者术后的语言功能、认知反应、疼痛刺激等。适当时可抬高床头15°~30°,增加头部静脉回流。(3)“三高”观察与护理。①血压调控:为防止患者血压过高引起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做好术后患者的血压调控极为重要。使用双上肢无创血压监测,并采取有效措施将患者血压维持在140~160/80~90 mmHg;对有高血压史患者,则将血压维持在维持在160~180/90~95 mmHg;对高于130 mmHg患者考虑用温和降压药。②维持高血液稀释:使用中心静脉置管观察中心静脉压变化,维持较高的血容量水平和适当的血液稀释度,改善微循环和血粘度,可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静脉输入,严密监测血常规,记录每日出入量。③维持高血容量:术后或术后深静脉置管监测,对出现血容量过低患者们需要加快输液速度,每分钟100~120滴,输注代血浆500 ml补充血容量,避免造成心功能损伤、脑水肿等[3]。(4)引流管护理。为防止出现脑积水,需要对患者应用引流管,如留置引流,引流的出口一定要高于内口,注意对引流量的控制,避免发生颅内出血,尽量选择抗反流引流袋;注意观察管路是否通畅,将引流量控制在300 ml/d。在对患者进行各项护理时,一定要坚持无菌原则,防止感染发生。(5)用药护理。为防止患者出现脑血管痉挛,可对患者应用尼莫地平,在输注过程中,加强巡视,观察血管有无刺激反应。观察患者在用药时的血压和心率变化。
2 结果
86例患者中,发生中、重度脑血管痉挛7例,发生率为8.14%,经针对性处理后,症状控制得当。随访:生活完全自理占79.07%(68/86),需协助生存10.47%(9/86),植物状态10.47%(9/86),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容易发生破裂,是我国因脑血管意外而发生死亡的重要原因,需及时夹闭动脉瘤并清除颅内血肿,否则会引起严重并发症。脑血管痉挛是颅内动脉瘤破裂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严重并发症,约占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后的35%左右,现有的研究证实:脑血管痉挛可导致迟发性神经功能缺失症,引发患者致残、致死。开颅夹闭颅内动脉瘤风险高、护理复杂。预见性护理是运用一定的护理程序,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分析和判断,预知可能发生的护理风险,并针对患者的状况提前干预,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通过心理护理、基础护理、“三高”观察与护理、引流管护理和用药护理等预防措施,可降低患者术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对积极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在86例手术患者中,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8.14%。经随访结果证实,实施预见性护理对改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价值。
综上所述,对行动脉瘤夹闭术患者实施有效的预见性护理,对降低行动脉瘤夹闭术后并发脑血管痉挛有重要作用,能改善患者手术后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