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红船精神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2018-03-17

观察与思考 2018年1期
关键词:工人阶级红船建党

赵 金 飞

任何一种精神形态的出现,都有其历史条件和实践基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建党实践中形成的红船精神也不例外。中国革命的红船启航于浙江,并不是说红船精神在浙江嘉兴南湖红船上开半天会议就产生了,红船精神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条件。

一、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是红船精神形成的历史依据

在1840鸦片战争之后的八十年中,封建统治者丧权辱国,中国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境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为了挽救空前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赴后继,进行可歌可泣的英勇斗争,但终究无法改变近代中国的命运。毛泽东在分析这一历史时期的情况时指出:“自从一八四〇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①《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69页。

应当说,以往中国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及革命派等所进行的多种救亡图存的尝试,一定程度上都体现了自己的奋斗精神,但从根本上说,由于这些阶级的局限性最终都走向失败。

中国的农民阶级是一支强大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力军,具有极强的反抗精神。但是,由于农民受到其小生产方式社会存在所带来的狭隘性和保守性的限制,同时,也受到自私性、散漫性等阶级局限性的影响,致使他们提不出科学的有远见的斗争纲领,不具有科学创新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从而不可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地主阶级洋务派进行的自救运动,体现了一定程度的自强精神。尽管洋务派在很多方面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和实践,然而,由于洋务派是封建官僚,本质上是属于地主阶级或买办阶级,“这些阶级代表中国最落后的和最反动的生产关系”①《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页。,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洋务运动具有浓厚的封建性,最终导致了苦心经营的洋务运动失败。

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变法维新运动,具有鲜明的变革精神。资产阶级革命派则具有强烈的民主共和意识及革命进取精神。然而,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这种特殊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其自身无法改变“软弱”的历史特征,从而也无法完成其革命目标。正如毛泽东所说:“民族资产阶级之所以不能充当革命的领导者和所以不应当在国家政权中占主要地位,是因为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经济地位规定了他们的软弱性,他们缺乏远见,缺乏足够的勇气,并且有不少人害怕民众。”②《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 1479、1471页。

实践证明,要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完成艰巨的中国革命历史重任,不仅需要有先进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而且还要求这个政党有矢志不渝的伟大革命精神。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是一个具有顽强精神的无产阶级政党。红船精神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实践中形成的革命精神,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精神。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以往仁人志士为国家、民族的出路进行艰辛探索中展现出来的抗争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除旧布新的精神和自我牺牲的精神等崇高革命精神的传承,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升华。

二、马克思主义是红船精神形成的理论来源

伟大的革命精神是以伟大的理论为基础。没有理论基础的精神是空洞的、虚幻的。红船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中国化的具体展现。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③《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 1479、1471页。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使社会主义第一次从理论变为现实,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展示了广阔的前景。同时,使徘徊的先进中国人看到了世界文明的新曙光和民族解放的新出路,自发地聚集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宣传这一新学说。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的先进分子迅速提高了自己的政治认识。他们从十月革命和世界革命的高潮中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已经矛盾百出,已经趋向没落和腐朽,代替它的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世界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一切被压迫的民族和被剥削的阶级都要起来争取独立和解放,这是20世纪不可抗拒的世界潮流。

马克思主义不仅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模式,而且还有其理论基础——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以及具有建立在这一理论基础之上以实现这一理想的途径——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以其理论的系统性、科学性、革命性及实践性,从众多的社会主义流派中凸现出来,深深地打动了中国人的心灵,深深地吸引了渴求救国救民真理的中国先进分子。

伟大的革命呼唤伟大的理论。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有一句至理名言:“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09页。先进的中国人之所以选择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原因是指导中国革命的现实需要。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时,比较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尤其重视阶级斗争的观点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这反映了他们寻找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理论指导的迫切心情。

1919年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而广泛的传播,这不仅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准备了思想条件,也为红船精神的形成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使中国革命找到了救国救民的良方,为中国人民点亮了前进的灯塔。中国共产党的创建直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红船精神则是中国先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过程中迸发出来的,它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马克思主义是红船精神形成的理论基础。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红船精神形成的文化根基

红船精神的形成不仅是历史发展的需要,而且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思想文化基础,而且也为红船精神的形成提供了文化条件。

在中华民族苦难而辉煌的发展历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基本元素和珍贵结晶,为中华民族延续、发展和壮大提供丰厚滋养。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执着于民族兴旺强盛的爱国情怀,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砥砺前行,舍生取义、精忠报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张知识分子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要有经世致用,担当道义、不屈不挠的社会责任,如孟子提倡舍生取义,推崇大丈夫精神,范仲淹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都成为中华民族的普遍心理认同,磨砺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自强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不断发展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如《易经》中有句名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儒家经典《礼记·大学》中提倡“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种革故鼎新的变革精神,一直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

进入近代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弦歌不绝,而且浴火重生,成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重要思想资源。在近百年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逐步融合,使中国近代的新文化在激烈的革命斗争中成长、积累和壮大,成为红船精神形成的思想文化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4页。红船精神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过程中形成的革命精神。

四、中国工人阶级优秀品质是红船精神形成的阶级基础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红船精神是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精神的集中体现,因而既有马克思主义指导,又有优秀品质的中国工人阶级是红船精神形成的阶级基础。

中国工人阶级是伴随着近代中国工业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机器大工业的产物。中国工人阶级具有世界各国工人阶级所共有的基本优点,这就是:与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是新的生产力的代表,是人类历史上最进步、最有前途的阶级;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具有大公无私的精神;在大工业生产中养成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富于团结协作精神,富有革命的坚定性和彻底性等优秀品质。

中国工人阶级又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中产生、成长的,因而除了具有国际工人阶级的共同优点外,还有一些特殊优点。第一,中国工人阶级处在中国社会的最底层,其所受剥削之残酷、劳动条件之恶劣和生活境遇之悲惨,在世界各国的工人中是相当罕见的。因而在革命斗争中比任何阶级都更加坚决、彻底,能够充当中国革命的先锋队。第二,中国工人阶级人数虽少,但成员分布特别集中,便于团结,具有强大的战斗力。中国工人阶级大多集中在沿海各城市,如上海、广州、天津、武汉等大城市。据1894年的统计,仅上海、广州、武汉三市的工人,就占全国工人总数的77%以上。①参见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27页。第三,中国工人阶级大部分出身于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与中国人口中占80%以上的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因而他们能够便于发动组织农民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中国社会最进步、最革命、最有远大前途的一个阶级,它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中国工人阶级拥有大公无私、严格组织纪律和革命的坚定性等优秀品质,也为红船精神的形成提供了丰厚养料。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是对工人阶级所具有的革新进取精神的弘扬;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是对工人阶级所富有的革命的坚定性和彻底性品格的彰显;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对工人阶级所具有的大公无私精神的传承。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优秀品质,正是这些优秀品质才孕育和承载了红船精神。

五、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建党实践是红船精神形成的实践条件

伟大的革命实践产生伟大的革命精神。红船精神的形成体现在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建党实践中,是伟大的建党实践最终铸就了红船精神。

以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变革激流中,走在时代前列,超越以往仁人志士的追求,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和救国救民的大众情怀,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创建了中国共产党。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南湖红船上宣告正式成立,从此使中国革命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南湖红船,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小小红船承载千钧,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火种,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跨世纪的航程。因此,中国共产党建党伟业所蕴含的革命精神,称之为“红船精神”。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标志着红船精神的形成,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红船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昭示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和崇高品质。在中共一大南湖会议上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第一个决议中,处处透露出中国共产党人改天换地的彻底革命精神。在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建党实践中,从李大钊在中国第一个传播马克思主义,到陈独秀在上海创建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组织;从陈望道首译《共产党宣言》,盗取中国革命的“天火”,到毛泽东开创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创造了无数个“第一”,无不彰显了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是中国先进分子在寻找中国富强的道路过程中,树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而作出的正确选择。中国近代以来的发展道路异常艰难曲折,面对这些困难和挫折,有人认为中国共产党必败无疑,有人以为他们会“不战而胜”,内部的意志薄弱者或放弃理想半途而废,或背叛革命与敌人同流合污。但中国共产党却总是能克难攻坚,起死回生,开创出革命和建设的新道路,靠的就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中国共产党从诞生那天起,从来就没有自己的私利,始终以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中共一大纲领明确规定: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消灭阶级的斗争目的;废除资本家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这些规定表明了中国共产党要消灭剥削制度的政治立场和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目标,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性质的政党,也划清了中国共产党同其他类型政党的界限。97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不改,无私无畏,抛头颅、洒热血,舍小家、为大家,生动诠释了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总之,红船精神所承载的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传承了民族精神,彰显了建党初心,展现了共产党人形象,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近代以来历史规律的自觉认识,对中国近代以来历史任务的自觉把握,对中国近代以来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自觉担当,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复兴在精神层面的伟大创造和历史贡献。

猜你喜欢

工人阶级红船建党
红船
雕红船
建党百年颂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红船向未来
一叶红船
重读《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进行再认识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政治经济学:范尼·普莱斯与大西洋的工人阶级
走谁的路,去往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