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鄂”简称竟源于“冶”
2018-03-16赵雯刘超
党员生活 2018年3期
赵雯 刘超
为了寻访“冶”文化的踪迹,记者与两位大冶的专家一行来到了大冶市的金牛镇,探寻有着近3000年历史的鄂王城遗址。
从大冶市区往西,沿着乡间小道几经周转,穿过数个村落后,来到了金牛镇胡彦贵湾。如果不是石碑上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几个大字显示着这座古城的地位,很难想象这个偏僻的小村庄竟然是当年赫赫有名的鄂王城。
据悉,鄂王城遺址是一座战国中晚期的楚国城址。城垣面积约15万平方米,东城垣有大小两个缺口,疑似城门。上世纪60年代,这里曾有大量体型庞大的石像、石马,只是后来因为生产建设缘故被破坏了。
原大冶一中副校长邹天福便是金牛镇人,他一直在研究鄂王城的历史。他向记者介绍,据《史记·楚世家》记载,公元前877年,楚国国君芈熊渠封其中子芈熊红为鄂王,定都在此建鄂王城,目的在于管理离此不远的铜绿山铜矿。
这个“鄂王城”与湖北简称“鄂”有何关系?
对此,邹天福告诉记者,约四千多年以前,长江、黄河流域分布着大量的鳄鱼。当地百姓惧怕鳄鱼,将鳄鱼奉为他们的图腾,这些百姓聚集形成了鄂氏族,直至后来被封为鄂王城。
秦统一六国后,先后在今鄂王城城址所在地及鄂州市设县,县名为“鄂”;三国时,孙权在今鄂州建都,改鄂王城为鄂县。因鄂王城东南约10公里处有武昌山,遂取“以武而昌”之义,改鄂县为武昌县。到隋朝,鄂王城日益衰落,鄂州州治首次设在江夏,也就是今天的武昌。
自此,今之武昌多次被作为鄂州首府,到清代,湖北便简称为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