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县“冶”史传奇
2018-03-16赵雯刘超
赵雯 刘超
青铜对于古代中国有多重要?楚文化专家刘玉堂说:等同于如今的石油。
“百里黄金地,江南聚宝盆”,大冶,既是华夏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国青铜文化的历史名城。
去年12月22日,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正式审核确认,大冶市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成为湖北省首个荣获国家“千年古县”殊荣的城市。
为了了解更多千年古县“冶”史,记者踏上了走读大冶之旅。
大冶,不仅仅是地名
从湖北省会武汉驱车约1个半小时就可以到达大冶。
刚到大冶,记者就见到了两位大冶市申报“千年古县”的专家组成员。专家组牵头专家之一、年过八旬的张先金,曾任《大冶县志》和《大冶市志》的主编,对大冶的历史文化“了然于心”。一见到记者,他立刻感慨地说:“大冶可不只有千年历史……”
为了让记者能从“冶”文化的源头开始了解大冶,专家们首站带记者来到了大冶市博物馆。
在大冶市博物馆,随着讲解员的讲解,“冶”史的脉络清晰可见:
大冶石器时代遗址有12处之多,经鉴定,4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创造着远古文明。
张先金告诉记者,早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殷商小乙时期,这里就点燃了炉冶之火。
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南唐国主李煜升青山场院,并携武昌三乡与之合并,新置一县。按《庄子.大宗师》中“天地为大炉,造化为大冶”一语,取“大兴炉冶”之意,定名大冶。
自此,大冶这个名字已整整叫了1051年。
建县历史和行政区域专用名称使用达千年,固然是大冶市被评为“千年古县”的必备条件,历史悠久的青铜文化更是大冶市从众多古县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因素。
青铜文化,是大冶最具魅力的特色。目前,大冶已发现和探明的大小矿床有273处,金属矿、非金属矿53种,是全国6大铜矿生产基地、10大铁矿生产基地和建材重点产地。其中:黄金、白银产量居湖北省之冠,硅灰石储量居世界第二。
盛开了3000余年的铜草花
第二站,我们来到了大冶最具代表性的——铜绿山遗址博物馆。一走进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面积庞大的井巷,横七竖八、错综复杂的井口和坑道,密密麻麻就像地下长城一样。讲解员细细向记者讲述道:1973年秋,铜绿山铜铁矿的矿工们像往常一样,拿着风钻机,在露天矿床上打矿。突然,一个比木匠的斧头稍大的铜斧头,从泥土缝中“钻”了出来。就此,一座距今3000多年,从商代至汉唐时期的采矿遗址露出真容。
铜绿山遗址不仅是我国时代久远、生产时间最长、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矿遗址。更重要的是,在此之前,中国没有发现任何一座古铜矿遗址,有国外专家甚至推出了中国青铜“外来论”。铜绿山遗址的发现,证明中国青铜文化是一部独立、完整的历史。
从古矿遗址清晰可见,当时的工匠们采用“木支护结构”,许多构件至今仍然稳固结实。受技术所限,框架的长宽只有60厘米左右,春秋早期的矿工就是在这样狭小的空间里以蹲跪、爬行的姿势完成铜矿的开采和运输。到了战国时代,挖掘的井巷已经几乎可以让矿工在井下直立行走,大型木绞车的使用大大提升了采矿的效率。
让记者震惊的是,从铜绿山遗址的矿渣可以发现,当时的冶炼已经可以达到矿渣含铜量仅0.7%,如今的冶炼技术通常也只能达到0.3%。足以证明,当时的冶炼技术与现代已十分接近。
张先金指着山上一种紫色小花告诉记者:“这是铜草花,靠铜离子生长。有此花处,必有铜矿。”虽然时代变迁,铜绿山依然会开满漫山遍野的铜草花。遗址边的大冶有色金属集团依然在进行开采工作。如今的铜绿山,如3000年前一样繁忙。
近代工业发展的“粮仓”
大冶不仅有铜矿,还有铁矿。位于黄石市铁山区境内的,享誉全国的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就是大名鼎鼎的大冶铁矿。
据了解,大冶铁矿最早自三国·吴·黄武五年(公元226年)开始开采,迄今已有1700余年。
1890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兴办钢铁产业,将大冶铁矿建成中国第一家用机器开采的大型露天铁矿原料基地,拉开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序幕。
建国后,中央决定重建大冶铁矿作为中国第二钢都的原料基地。1958年9月15日,毛泽东主席视察大冶铁矿,这是毛泽东主席生平视察过的唯一一座铁矿山。
上百年過去了,几代矿工发挥守山吃、伴山眠的矿山人精神,在矿山形成了一个人工“天坑”,铁矿东露天采场则形成了落差444米的世界第一高陡边坡。远远看去,开采过后的大冶铁矿形同一只硕大的倒葫芦,东西长2200米、南北宽550米、坑口面积达108万平方米,被誉为“亚洲第一天坑”。
20世纪90年代,大冶铁矿矿石储量逐减,产量下降,矿山及时顺应形势,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创办非矿产业。
如今,“天坑”只是进行小规模的开采。这座古铁矿,正在以新的姿态迎接全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