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塔莎》教学设计
2018-03-16方香椿
方香椿
一、设计思想
《娜塔莎》是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的节选,放在“人物”专题,着重引领学生通过课文中娜塔莎形象的品读和理解来掌握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并体味小说中“圆形人物”的特点。
因为文本为节选,学生在没有阅读整部著作的前提下,很难理解人物在情节变化中性格的转变。初读时,许多学生会对娜塔莎这个人物产生厌恶感,而且理解起来很困难。所以我们可以在了解学生学情的前提下,通过师生一起品读小说中关于娜塔莎的描寫来形成对人物的初步印象,同时通过整部小说知识的补充,引领学生理解在整本书中、在情节变化中的娜塔莎性格的变化,从而理解作者塑造该人物形象的目的和意图。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列夫·托尔斯泰及《战争与和平》的相关知识。
2.把握娜塔莎的形象特点,体会“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的区别。
3.了解并学习课文通过具体描写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等展现人物内心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了解学情,导入新课
【设问】处于青春年华,你是否有自己欣赏的女孩?你欣赏的女孩是怎样的?读了课文,你觉得《娜塔莎》是你欣赏的女孩吗?
【导入】今天我们将走进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的节选《娜塔莎》,看看作者笔下到底塑造了一位怎样的女孩。
(二)梳理文章情节,整体把握阅读内容
【设问】课文节选了三部分内容,请各用一个短语分别概括三部分的故事。
预设:舞会前的准备、舞会上的相遇、为了爱的争吵。
(三)品读文本,把握人物形象
【设问】请仔细阅读文章,你觉得娜塔莎是一个怎样的人?找到其中的片段读一读,并概括娜塔莎的形象,谈谈作者用什么手法塑造了娜塔莎的形象。
通过文本细读进行细致指导分析,在人物的语言上进行指导阅读。
师生探讨,梳理总结,表格呈现(表1):
(四)通过娜塔莎形象理解“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
1.呈现“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特点
【PPT展示】所谓“扁平人物”,也被称作“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他们最单纯的形式,就是按照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征而被创造出来”。
“圆形人物”性格较为复杂,往往都是多义与多变的人物。
福斯特认为“圆形人物”的艺术性要强于“扁平人物”。因为前者内涵更丰富,性格中的矛盾会产生足够的张力。
2.深入了解“圆形人物”的特点
【设问】你喜欢作者塑造的“圆形人物”娜塔莎吗?
开放性讨论,意在深入了解“圆形人物”的特点。
预设:(1)喜欢——她真诚、善良、多情、可爱,性格中有很多面,虽然也有年轻时的幼稚和冲动,但是依然喜欢;(2)不喜欢——她的性格中带有太多的不成熟、虚荣,而且对爱情不坚定等。
(五)把人物形象推到整部小说中阅读,深入探究人物形象的意义
1.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设问】王安忆曾说,娜塔莎是一位圣女。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
意在通过小说家王安忆对娜塔莎的认识与学生已有的认识形成碰撞,从而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更深处,透过文本细读和将人物放入整本书中阅读,加深理解,从而体味作者“心灵辩证法”的运用以及作者笔下的娜塔莎形象的“审美的光辉”。
2.总结提升:托尔斯泰刻画人物形象的主要艺术特色
【PPT展示】托翁刻画人物形象的主要艺术特色:①善用对比;②善用个性化的语言;③善于捕捉生动传神的细节,从不经意处凸现人物的内心世界;④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动态地刻画人物性格。
3.深入讨论:托尔斯泰塑造娜塔莎的用意
借用王安忆对小说的解读“小说是心灵的历史”,来理解托尔斯泰对娜塔莎的塑造的用意。
学生参看课前发的《娜塔莎》知识链接,包括:(1)作者介绍;(2)小说《战争与和平》情节简介。
【PPT展示】小说是心灵的历史。——王安忆
【设问】有人说,于作家而言,对现实生活的批判是与自身的精神成长相关的生存感受与精神体验,在一个理想永远在未来的世界里,理想穿越现实的最终结果往往化为对生命的叹息。我们如何看待娜塔莎这一人物形象?
预设:娜塔莎从纯真到变心到蜕变再到救赎的心路历程,代表的是托尔斯泰心目中的俄罗斯妇女的心路历程,也是托尔斯泰心中理想的俄罗斯民族妇女必须经历的历程。
4.简单介绍俄国伟大作家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的作品余韵悠长,鼓励学生阅读。
【PPT展示】托尔斯泰是一个银行,取之不尽,不断在繁生。——余华
(六)布置作业
(略)。
附:课前印发给学生预习的相关补充材料
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俄罗斯文学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公认的最伟大的俄罗斯文学家。美国著名文学教授兼批评家哈洛·卜伦甚至称之为“从文艺复兴以来,唯一能挑战荷马、但丁与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对文学拥有“狂恋式爱情”的托尔斯泰,是俄罗斯文学史上创作时间最长、作品数量最多、影响最深远、地位最崇高的作家,重情节、重典型、重写实、重批判的文学时代,在他笔下达到巅峰。鲁迅称他为“19世纪俄国的巨人”。列宁称他为“俄国革命的镜子”。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是托尔斯泰文学艺术史上的三个里程碑。其中,《战争与和平》一直被人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
托翁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但他一生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在民主思想的影响下,他否定农奴制,同情农民,为农民的苦难“饱经忧患”,晚年致力于“平民化”:吃斋吃素,亲自从事耕地、种菜、制鞋等体力劳动,并希望放弃私有财产和贵族特权,最后由于打算把土地分给贫苦农民而与家庭产生冲突,离家出走,病逝途中。
《战争与和平》故事情节简介
《战争与和平》以史诗般广阔雄浑的气势,生动地描写了1805—1820年间俄国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
1805年,在拿破仑率兵征服欧洲后,法国与俄国之间也发生了战争。青年公爵安德来·保尔康斯基把怀孕的妻子交给退隐于领地“秃山”的父亲及妹妹玛莉亚后,就担任库图佐夫将军的副官,向前线出发去了。他期望这次战争能为自己带来辉煌与荣耀。
安德来·保尔康斯基的刚留学回来的好友彼尔,是别竺豪夫伯爵的私生子,由于继承了伯爵身后的全部遗产,因此,他摇身一变成为莫斯科数一数二的资本家,当然也成为社交界的宠儿。居心叵测的监护人库拉金公爵看上这一点,便计划将貌美但品行不端的小姐爱伦嫁给他,结果计谋顺利达成。
同年11月,安德来·保尔康斯基所属的俄军在奥斯特里茨之役战败,他带着军旗独自冲入敌阵,不幸受了重伤。但是,当他突然抬头看见那永恒的蓝天时,不禁为那份庄严之美感动,霎时觉得过去那些野心、名誉及心目中认为伟大的拿破仑,都变得微不足道了。另一方面,婚后不久的彼尔因妻子爱伦与好友多勃赫夫之间有暧昧风声传出,为了保护自己的名誉,便与多勃赫夫决斗,而把对方打倒后,他旋即与妻子分居。从此以后,他陷入善恶与生死问题的困扰中,直至认识了互助会的领导人后,才进入新的信仰生活里。一直被认为已战死沙场的安德来·保尔康斯基突然回到秃山的那一晚,其妻莉莎正好产下一名男婴后去世,这使安德来·保尔康斯基觉得自己的人生已告结束,便下定决心终老于领地。
1807年6月,俄与法言和,和平生活开始了。
1809年春天,安德来·保尔康斯基因贵族会之事而去拜托罗斯托夫伯爵。在伯爵家他被充满生命力的年轻小姐娜塔莎深深地吸引了。但由于秃山老公爵强烈反对,只好互相约以一年的缓冲期,而后,安德来·保尔康斯基即出国去了。但是,年轻的娜塔莎无法忍受寂寞,且经不起彼尔之妻爱伦的哥哥阿纳托尔的诱惑,而擅自约定私奔,因此,与安德来·保尔康斯基的婚约即告无效。
1812年,俄、法两国再度交战,安德来·保尔康斯基于多勃琪诺战役中身受重伤,而俄军节节败退,眼见莫斯科即将陷于敌人之手了,罗斯托夫家将原本用来搬运家产的马车,改派去运送伤兵,娜塔莎于伤兵中发现将死的安德来·保尔康斯基。她向他谢罪并热诚看护他,但一切都是徒劳,安德来·保尔康斯基仍然逃不过死亡之神而去世了。彼尔化装成农夫,想伺机刺杀拿破仑,却被法军逮捕而成为俘虏。其妻爱伦于战火中,仍继续其放荡行为,最后,因误服堕胎药而死亡。幾番奋战后,俄国终于赢得胜利。彼尔于莫斯科巧遇娜塔莎,两人便结为夫妇,而安德来·保尔康斯基的妹妹玛莉亚也与娜塔莎之兄尼克拉结婚,组成了一个幸福的家庭。
(责任编辑:李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