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塔莎》“品读—评析”教学设计
2018-03-16周吉琳
周吉琳
一、设计思想
《娜塔莎》节选自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编者以人名来命名文章,凸显人物形象的重要性。娜塔莎是小说的主人公,她个性鲜明,是世界文学画廊中光彩照人的形象。课文所在单元的主题是“人物”,要求“揣摩人物心理”“描摹人物的语言与行动”,了解“贴着人物写”“圆形人物”的特点。基于文本特点和单元主题,教学设计以品读人物形象为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品味娜塔莎的语言、行动、心理、肖像和细节描写,不断丰富对娜塔莎形象的感知,读出丰满、圆形的人物形象,同时也感受作品“贴着人物写”的特点,学会“贴着人物读”。
高二的小说阅读教学除了要求学生对人物有感性的认知外,还应该培养他们理性的鉴赏、评析能力,所以在“品读”之外加一个“评析”环节,引导学生探究娜塔莎移情别恋这一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力图使学生从“这一篇”“这个人物”的解读中,学会品读、鉴赏、评析“这一类”小说中“某个人物”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
(一)课前预习
1.了解托尔斯泰的作品、风格,了解《战争与和平》的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
2.通读全文,给一些难读字、多音字正确地标注读音。
3.猜一猜那时的娜塔莎多大年纪,并在课文中找出语句印证自己的观点。
4.阅读单元话题:人物。了解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和“贴着人物写”的意思。
(二)教学过程
1.导入,营造氛围,告知学习目标。
师:读一篇小说,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们散发的艺术魅力感染着我们,震撼着我们,令我们沉迷。翠翠、林黛玉、爱斯梅拉达、安娜·卡列尼娜……在这些优秀的文学人物身上,我们看到了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事实上,正因为写出了人物内心的矛盾与复杂,人物才显得真实与深刻。伟大的作家与平庸的作家的区别就在于此。今天我们一起品读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娜塔莎》,通过品读她的言行举止,尝试着走进那一刻娜塔莎的内心世界。
2.品读人物形象。
问题1:从课文一、二部分来看,节选部分的娜塔莎有多大年纪?请在文中找出依据并加以解说。
【设计意图】
小说“贴着人物写”必须凸显出人物的年龄特征。课文是节选,原著中娜塔莎的性格本就随年龄增长和阅历增加有一个脉络清晰的发展过程。因此,我们品读人物形象也应抓住人物特定的年龄阶段所具有的性格特征。把它作为课堂交流的第一个话题,是在找寻一个学生感兴趣的切入口,调动学生品读人物形象的积极性,同时也是检查课前的文本预习,为品读娜塔莎的人物形象作铺垫。
【品读重点】
品读1:“平生第一次的大跳舞会”——这是娜塔莎第一次出席重要的交际场合,属于“杨家有女初长成”的年纪,应该在16至18岁之间。
品读2:“这个惊惶的、快乐的女孩子”——托翁对娜塔莎充满感情的称呼显示她应该是十六七岁的女孩。
品读3:“娜塔莎对于失望和狂喜都有所准备的焦急的面色,忽然明朗起来,露出了快乐、感激、小孩般的笑容”——娜塔莎心情转变如此之快,内心的一切都写在脸上,应该是涉世不深,还很单纯、天真,年纪不大。
品读4:“她的光脖子和手臂又瘦又不好看。和爱伦的肩膀比起来,她的肩膀是瘦的,胸脯是不明显的,手臂是细的……好像是一个第一次袒肩露臂的姑娘……她便要觉得这是很可羞的了”——外貌描写显示娜塔莎发育还不成熟,但也不是个孩子,已经迈入了青春期,十六七岁比较合适。
【明确】
文中的娜塔莎为16岁,有着这个年龄所具有的青涩、稚嫩和单纯,热情活泼中也显出不够沉稳的特点。娜塔莎是《战争与和平》这部具有史诗特色的鸿篇巨制的主人公,她的性格也像一条河流不断向前流淌那样有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此时她还是一颗青涩的种子,随着故事的发展她慢慢成熟,最后结成善的果实。托尔斯泰塑造娜塔莎时抓住了她的年龄特征,是“贴着人物写”的。
问题2:自读课文,画出并品味描写娜塔莎的精彩语句,概括娜塔莎的形象特征。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肖像、动作、心理描写,通过品读重点语句,把握娜塔莎的形象特征。在品味时加强个体朗读的要求及指导,特别是读娜塔莎的语言,声音要响亮些,语速要快一些,语调要高亢些,要读出特定的语气语调,读出娜塔莎激动、兴奋、快乐的情绪。品味和朗读相互结合,把对娜塔莎形象的感知推向深入。
把握人物形象是教学的重点。课文内容相对集中,课前还有编者的导读,学生整体把握不难。所以,设计一个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多一些发挥和发现的空间,同时让学生明白“贴着人物写”,紧扣人物生活的土壤,符合其身份、地位、家庭环境、时代背景,才能写出丰满的人物。
【品读重点】
品读如下内容:
(1)“不是那样的,不是那样的,索尼亚!”娜塔莎说,一边转过头去,用双手抓住头发,替她梳头的女仆来不及放手,“彩带结得不好,到这里来。”
(2)娜塔莎穿着从下边露出舞鞋的短裙,披着母亲的短宽服,跑到索尼亚面前,看了她一眼,然后跑到母亲面前去了。她转动着母亲的头,用針别了帽子,刚刚吻到了她的白发,她又跑到替她在缩短裙子底边的女仆们面前去了。
(3)“妈妈,帽子还要偏一点,”娜塔莎说,“我来替你重新别一下。”于是她冲上前去,但是在缩短衣边的女仆们来不及松手,衣边的一块纱被撕了下来。
【品读重点】
第一部分的这些语言、动作描写凸显了一个热情天真、略带冒失的娜塔莎形象。作为伯爵家的小姐,她深受信任和宠爱,也非常自信。几个急促的短句,一系列忙碌的动作,虽然有些狼狈,却把她急于参加舞会的兴奋、激动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展示出盎然的生机和蓬勃的生命活力。
【品读重点】
品读如下内容:
(1)娜塔莎望着他们,几乎要哭了,因为跳第一圈华姿舞的不是她。
(2)“我等你好久了,”这个惊惶的、快乐的女孩子,当她把手放到安德来公爵的肩上时,似乎是用她那含泪的眼睛里所流露出来的笑容这么说。
【明确】
第二部分的这些神态、心理和细节描写刻画了一个直率多情、单纯虚荣的少女形象。第一次参加重大的社交活动,娜塔莎有着好胜心,渴望被异性关注;面对失望,她还不懂得如何掩饰自己的情绪,保持矜持的姿态,有着未被社会染缸沾染的率真与清纯。而受到安德来公爵邀请时,她轻巧的舞步、幸福的喜色、发自内心的快乐依然充满了青春的魅力。
【品读重点】
品读如下内容:
(1)她的脸是安静的、温顺的、幸福的。
(2)“三天,”娜塔莎说,“我觉得,我爱了他一百年了。我觉得在爱他之前,我从来没有爱过任何人。”
(3)我就觉得,他是我的主人,我是他的奴隶,并且我不能不爱他。
(4)索尼亚,不能够怀疑他的,不能够,不能够,你懂了吗?
(5)但我没有他便不能生活。
【明确】
第三部分的神态、语言和细节描写刻画了娜塔莎热烈浪漫、盲目轻率的性格特征。自以为拥有热烈的爱情让她感到无比的幸福与满足,让她失去理智,变成聋子。虽然也有挣扎和煎熬,但索尼亚善意的劝告反而激起了她的叛逆,有了公开自己错误的勇气,写了“整个早晨写不出来的信”。一个感情极其单纯而炽烈、为爱而痴狂的少女形象呼之欲出。
3.评析人物形象。
问题1:你怎么看课文第三部分娜塔莎的移情别恋?这样的娜塔莎还有魅力吗?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设计意图】
高二学生的小说阅读不能仅仅停留在感性的体验感知上,还应进行有理有据的评说;除了欣赏人物形象,还应该知道一些评价人物形象的标准,对人物有所鉴赏和评析。这也是在更好地落实《外国小说欣赏》知识体系中的单元知识内容。
鉴于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活动设计为先分组讨论,等小组内形成一定的观点后再进行课堂汇报。
【讨论重点】
观点1:娜塔莎的移情别恋的确有负于安德来公爵,但她活得特别真实,敢爱敢恨,不计后果,她对爱情炽热的追求正是她蓬勃的生命力的体现,也是她的魅力所在。
观点2:娜塔莎的移情别恋使她品行有亏,但她对安德来的背叛是因为受到阿纳托尔的欺骗,源于她的纯洁和轻信,这跟她前两部分热情、冲动甚至有些盲目的性格一脉相承,都体现了她的生命活力,也符合人物性格的发展轨迹 。
观点3:人的性格本就是复杂、矛盾的,作者贴着人物写,爱而不避其丑,不回避娜塔莎有不成熟、不慎重甚至虚荣的因素,不做扁平化处理,刻画了圆形的人物形象。娜塔莎的这段矛盾、挣扎和变心,也使得她的内心世界更丰富深邃,形象更丰满,更有魅力。
【明确】
评价人物形象有不同的标准。生活中我们往往直观感性地评价这个人美不美、好不好,而文學作品中的人物评价,除了社会化的道德评价,即是不是合乎社会道德规范外,还有文学化、艺术化的审美评价,看人物形象是否丰满独特。就像索尼亚一直深爱着娜塔莎的哥哥尼古拉,而尼古拉却说她“有着人们重视的一切东西,却很少有使人爱她的东西”;就如我们常说日常交往或者找儿媳妇薛宝钗更合适,但在人物画廊中林黛玉的光辉远胜于薛宝钗。
4.总结。
师:娜塔莎被认为是《战争与和平》中“最光彩照人的形象”,这种光彩也有着深刻的美学的光彩,在人物内心的丰富和深邃上,人物形象的丰满和独特上,娜塔莎远远超过了安德来和皮埃尔,超过了文学画廊中的很多角色。
杰出的作家善于表现社会环境和社会事件对人的强大的影响力、塑造力和推动力,表现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复杂的心灵蜕变。娜塔莎这个人物形象,就在这样一部融合了宏大的历史背景的鸿篇巨制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希望这堂课能使你明了品读、评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希望你有兴趣去读完托翁的《战争与和平》。
(三)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如图1所示。
(责任编辑:李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