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明白:好作文离不开“典型”
2018-03-16胡德方
胡德方
摘 要: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须引导学生积累“典型”、精选“典型”、写好“典型”。积累“典型”的方法有:用心积累生活中自己经历的独特事件;关注社会热点,关注新近发生的典型事件;重视阅读体验的积累。精选“典型”的方法有:避开寻常视角,选取自身经历中容易被忽视的“蹊径”;大胆选用符合自己“口味”又能引起共鸣的素材;关注自身生活体验,重视对人生的思索,聚焦社会现实和对历史的反思。写好“典型”的方法有:突出画面,小题细作,转换人称。
关键词:作文教学;典型
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要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无论如何表达,都离不开“典型”——具有代表性的人或事物。
一、引导学生积累“典型”
众所周知,学生的生活较为单一,怎样写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与典型事件,平时的积累至关重要。没有丰富的积累,就很难有从心所欲的表达。这里既包括生活经验的积累,也包括阅读体验的积累。那么,该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积累“典型”呢?
(一)引导学生用心积累生活中自己经历的独特事件
虽然学生的生活看似相似,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生活圈子、不同的成长历程,所以,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体。平时,要让学生学会做真实的自己,做活生生的自己,做真正的独一无二的自己。比如笔者指导学生写作“这也是美”时,有一学生回忆了一件事——听到了奶奶忙忙碌碌操持家务后扰人清梦的鼾声,美丽感人令人震撼。假如沒有用心积累,是写不出这种让人眼前一亮的独特事件的。
(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关注新近发生的典型事件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新事物、新话题层出不穷。平时要让学生多关注社会热点,关心时事新闻,了解具有时代特征的新理念、新变化与新景象,力求与时俱进。因为越是新鲜的东西,越能获得心领神会的快乐。比如笔者指导学生写作“向目的地进发”时,大多数人把目光聚焦于自己如何锲而不舍奔向目标,而有一个学生却别出心裁,回忆了一个在十字路口前,车辆停住,自觉地为一对盲人夫妇让行的场面,发出了“在向目的地进发时,请环顾四周,你总能发现比目标更美好的东西”的感慨,既关注弱者又关照到“中国式过马路”的敏感话题,推陈出新,别具一格。
(三)引导学生重视阅读体验的积累
时文美文、名家著作、同龄人的作品等均可读。有选择地读,有比较地读,就能读出精彩,获得感悟。有学生这样写道:
读《春》让我仿佛投入到了姹紫嫣红、百花争艳的春之怀抱:以鲜花为伴,与蜂蝶嬉戏,其乐融融。读《苏州园林》,让我似乎置身于美妙绝伦、巧夺天工的园林之中:观亭台轩榭,赏小桥流水,怡然自乐。读《五柳先生传》,让我领略到陶渊明“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超凡脱俗。读《己亥杂诗》,让我领悟到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精神。读《过零丁洋》,让我体会到了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情怀。
多阅读会让人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自信,会让人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乐观,会让人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抱负。生活因语文而精彩,阅读让人领悟到人生的精彩与真谛。
二、引导学生精选“典型”
(一)避开寻常视角,选取自身经历中容易被忽视的“蹊径”
如写作“怀着一颗感谢的心”,很多人都会想到感谢老师的帮助、鼓励与指导等,选材比较相似,但有人却在相似的选材中脱颖而出。究其原因,就是作者那特别的感受。在文中,作者叙写的是:老师外出学习,作文可以拖延至周末交,却发现自己拖拖拉拉一下午的时间,依旧效率低下,这时便念起老师的好,感谢老师的逼迫。在结尾处,作者这样写道:
雨停云散的时候,我终于拼凑完了一篇作文,看着生硬的语句,不禁想念起先前被老师逼着写作文的时候。老师“逼”着,纵然满心不乐,但写出的作文大都不错,也从没有举棋不定的时候。想起一个作家曾说过,有人逼你是好事,我抬头看天,有所领悟:有人逼你是好事,在被逼着的时候,也会逼走胆怯,逼走懒惰,逼走犹豫,逼走平凡,逼出自信,逼出刻苦,逼出果断和精彩;有人逼你是好事,我们真应怀颗感谢的心,感激在我们偷懒时挥着鞭子逼我们前进的人;有人逼你是好事,在人生长路上,被人逼着反而能走得更远。我于是不再抵触他人对我的鞭策和逼促,而是怀着一颗感谢的心奋进前行。
这样鲜为人感的选材,能不让人觉得新颖而独特吗?
(二)大胆选用符合自己“口味”又能引起共鸣的素材
如写作“永不熄灭的灯”,要引导学生搞清楚,题目中的“灯”实指“起照明作用或能发光的器具”,而写作更多地要采用它的引申义或比喻义,如成长道路上碰到困难时给自己帮助的“照明灯”,或迷失方向时的“指明灯”,它可以是长辈的一句语重心长的叮嘱,也可以是朋友的一个充满鼓励的眼神。文章要写出新意,就要调动心中积累,畅谈心灵轨迹,敞开心扉引起共鸣。如有学生没有刻意去写轰轰烈烈的大事情,而是选取体育考试时聋哑的母亲为自己鼓掌加油的一个片段,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的感情:
不知怎么的,一股热血涌到了心口,脚似一张拉开了的弓,飞快地交错,追赶,超越,冲刺……当我最后一脚踏上终点线的刹那,我的泪水再也不受泪腺的约束,嘶叫着蜂拥而出,湿了整个脸庞。母亲跑到我的跟前,还是一个劲儿地为我鼓掌。一下,两下,三下……我一下子抱住了母亲。突然,全场寂静一片,而后“啪啪啪啪”,掌声雷动,连那位追赶母亲的工作人员也在一旁拼命鼓掌。我知道这掌声献给我,更是献给为我鼓掌的伟大的母亲……母爱似海,母爱如灯,永不熄灭的灯。
这样的文章平淡出新,饱含真情,能引起人的共鸣。
(三)关注自身生活体验,重视对人生的思索,聚焦社会现实和对历史的反思
如写半命题作文“______,让生活更美好”,就要引导学生从自我生活实际出发,调动自己的生活储存,表达出自己的“心声”。既不能有消极或不健康的内容,也不能凭一时冲动,过分“标新立异”,而要符合新时代主流,挖掘生活底蕴,反映事情本质,体现积极向上的时代风貌。如有学生写的是“思考,让生活更美好”:“在寒意初透的秋夜,面对冰清玉洁的丹桂和炽热如火的枫树,想着想着,我心释然了。”为什么?因为想到了秋天的哲理,想到了支撑生命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因此:“因为思考,萧条的秋日变得灿烂;因为思考,乏味的生活变得绚丽;因为思考,我懂得了如何笑对人生。”富含哲理。难道不是吗?一个人,只有学会思考,才能成为“真正的自己”。小中见大,立意深刻,引人深思。
三、引导学生写好“典型”
要让学生的作文鲜活起来,就要引导学生把独特的材料筛出来,把陈旧的材料改过来,把时代的影子照下来,把精华的部分亮出来,写出个性,彰显真我。
(一)突出画面
如写“欢乐一家亲”,就要引导学生明白无论是写充满温馨的“小家”,还是写感动人们的“大家”,都要体现出“欢乐”,没有欢乐的画面,没有欢乐的感受,就难免会有失偏颇。又如写“美好一瞬间”,就要抓住“美好”两字做文章,可以撷取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的美妙,可以追忆母亲在我上学时的目送、放学时的眺望、外出时的唠叨、吃饭时的夹菜、夜凉时的掖被,可以将父亲弯曲的背影、慈母手中的针线定格成永恒……如同照相一般,摁下快门捕捉“瞬间”,从而留下美好的永恒的回忆,给人产生强烈的震撼,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二)小题细作
如写作“这就是幸福”一文,就要引导学生擦亮自己的双眼,选取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和成长道路上的每一个“脚印”来表达“幸福”这种感觉。亲情、友情、师生之情均可入文,收获、付出、等待、拥有亦能出彩。让平凡之人的平凡之事在自己的笔下尽情流淌,让朴实真挚之情跃然纸上感动读者。没有矫揉造作,没有哗众取宠,更没有无病呻吟,而是写出细碎的温暖、淡淡的温情。如有学生细致巧妙地抓住生活中的三个普通场景进行描绘:初一课间的嬉笑;初二略带张狂的打闹;初三忘我的奋笔疾书。三个场景写下来,我们可以发现其成长的足迹,因为充实和值得珍惜,所以才感到幸福,也让读者真真切切地体会到生活的多姿多彩。
又如写作“向目的地进发”,很多学生面对繁杂的素材不知该从何处落笔,有的眉毛胡子一把抓,有的泛泛而谈,这些都会给人“空”或“浮”的感觉。“一粒沙里见世界、一瓣花上说人情”,要解决这一问题,不妨采取“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或“化宽为窄”“化抽象为具体”的小题细作方式,即从细微处具体生动地展现“向目的地进发”的心路历程。如有学生以农村常见的“炊烟”为着眼点展开写作:
“炊烟”的温馨拂去了“我”“向目的地进发”时的疲惫;“炊烟”的不惜被吹散也要拥抱蓝天的生活方式,带给了“我”继续“向目的地进发”的决心和勇气。若有若无的炊烟,却给“我”的人生以深刻的启迪,给人举轻若重之感。
采用小题细作的方式,必须把作文的内容“浓缩”到一个点上,使之变“小”变“窄”,再从这个“点”上“细”开去,而后便能顺利成文。
(三)转换人称
俗话说:言为心声。怎样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心声”呢?调动心中积累,畅谈心灵轨迹,敞開心扉,将心比心,是不错的方法。如针对“某地泥石流,在一片废墟之中,救援人员发现一位母亲保护着怀里熟睡的婴儿,这位母亲已经死了。在婴儿的襁褓中发现了一个手机,手机上写着这位母亲写的短信:宝贝,如果你还活着,记住妈妈爱你!”这件事,有学生以“听,母亲的心”为题,巧妙地运用第二人称的方式,用天底下最伟大的妈妈的口吻与襁褓中的宝贝进行交谈,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一个字——情,令人动容。
(责任编辑:方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