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的策略研究
2018-03-16邵苏琴
邵苏琴
摘 要: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方面,阅读教学要力求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在阅读教学中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提升,教师可采取质疑激思、追问、变教为导等策略。
关键词:阅读教学;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教学策略
新课程实施以来,很多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了更新,教学形式有了较大的变化。但是,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不到位,一些教师的教学往往是形式多于实效,环节流畅重于学生素质提升。如有的教师带领学生在课文文本外围跑圈,学生似乎学得开开心心,但思维能力却得不到有效的提升。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方面。在阅读教学中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提升,教师可采取如下策略:
一、质疑激思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索、问答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质疑。
(一)于文本反复处质疑
反复,就是相同或者大致相同的语句连续或间隔地重复出现。用得好,是语言艺术;用得不好,就是啰唆累赘。一篇课文中有时会反复多次出现某些词句,一般情况下,作者这样的设计都是有其特殊意图的。上课时,教师不妨以此为切入口质疑,层层剖析,往往能直指文章主旨。如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第四段及第十四段都出现了同样一个句子:“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对此,笔者进行了如下教学:
师:为什么全家老念叨这句话?你能用原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吗?
生:第五段。“父亲的弟弟于勒叔叔,那时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
师:为什么于勒叔叔那时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删去“唯一”可以吗?为什么?
生:从“从来不敢答应”“常常买减价的”“常常计较半天”等可以看出“我们”的生活很拮据。
生: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使“我”家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
生:“我”大姐、二姐老找不着对象,这是全家都发愁的事。终于有一个看中二姐的人上门来了,就因为他看到了于勒叔叔的信。
生:于勒叔叔曾来信告诉“我们”,他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那时“我们”一家就可以快活地过日子了。
师:于勒叔叔真的回来了,“我们”有怎样的反应?假如是你,你会选择与于勒叔叔相认吗?假如你现在就是菲利普夫妇,你会选择与于勒叔叔相认吗?
在反复处设疑再追问,学生自然就能理解当时环境下菲利普夫妇内心深处的苦衷以及每个底层人物的挣扎。原来爱恨从来不由人!小说的主旨也随即跃然纸上。
(二)于文本反常处质疑
作家在创作时,往往会有异于常人的思维,在表达时出现许多反常之处,而咀嚼这些地方,往往会有许多意外的发现。
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学生在翻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一句时,发现作者其实想表达的意思是“庭下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也”。对此,笔者进行了如下教学:
师:原文改为“庭下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也”可以吗?
生:“盖”字即“原来是”,作者本以为庭院中的地面上是澄澈透明的积水和水中的藻荇,后来才发现原来是清明澄澈的月色,是竹柏的影子。原文很好地传达了作者当时的一刹那的错觉。
生:作者这样写使行文有波澜……改动后就显得非常平淡。
师:那你们认为“盖”字前后的文字朗读时有何变化?
生:“盖”字后的文字应该读出一种恍然大悟的惊喜。
师:文中还有许多词句也表现了作者当时夜游时的欣喜之情,你能发现吗?结合写作背景,你会如何评价苏东坡的这份欣喜?你又有何发现?
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学生通过探究体会到苏东坡文字的妙处,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苏东坡“闲”字的意味,从而深入把握全文主旨。
(三)于学生误读处质疑
一般情况下,以下两种情况教师不用教:一是学生懂的内容;二是教师教了,学生也不会懂的内容。那么,教师上课教什么?通过预学案,教师往往能发现学生初读文本时的误读处。从学生误读处质疑往往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带领学生深入文本。
如教学陈与义的《登岳阳楼》一诗时,据预习案反馈,绝大多数学生对“万里来游还望远”一句中的“游”字理解有误,认为作者是不远万里来岳阳楼游玩。那么作者真的是去岳阳楼游玩吗?一个“游”字引发学生的质疑,而课堂教学即由此展开。
师:作者究竟为什么不远万里来岳阳楼呢?试想,当时你就站在岳阳楼上,根据作者的描述,你的脑海中会再现一幅怎样的景象?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试着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作者望见的景象。
生:湖面风平浪静,破旧灰暗的帘旌垂挂在门前一动不动,让人感觉死气沉沉,冷冷清清……
[教师指导学生读出景物描写的“萧瑟、凄凉、冷清”等。]
师:“三年多难”如何理解?
[在学生利用课下注解初步了解“三年多难”后,教师再出示写作背景以加深理解。]。
师:所以作者真的是去岳阳楼游玩吗?
师:作者不远万里逃难至此,整整三年!观眼前之景,触发了怎样的情感?
通过对诗歌中意象的把握以及写作背景的了解,学生自然就能体会作者其实只是逃难至此,而并非去岳阳楼游玩,这样作者的“忧国伤己”之情也就能深深体会了。
二、追问
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师生之间关于语文的即时性对话交流,对话的核心意义在于激活学生的思維,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所谓追问,就是在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后,有针对性地二度提问,以再次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其深入探究。顺学而导,捕捉亮点,适时追问,激活思维,是课堂动态生成不可缺少的有效策略。在教学中,教师可在学生浅答处追问,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