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一叶总关情
2018-03-16陈蓉
陈蓉
摘 要:对古诗词情感的考查是中考古诗词阅读题中的常见内容。解答这类试题,可以有如下策略:一是通过读诗词的题目,把握其情感;二是聚焦诗词中的“情语”,细察情感的方向;三是通过品析诗词意象,体察情感的动向;四是细品诗词中的典故,洞察情感的走向;五是知晓作者,把握情感的流向;六是通过注释了解诗词创作的背景,揭开情感的面纱。
关键词:中考古诗词阅读;情感;解题策略
古诗词阅读是我们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中考的一个必考点。诗以言志,情感是古诗词之“根”,因此中考古诗词阅读题几乎都有对诗词情感的考查。那么,该如何把握古诗词中作者的情感呢?笔者认为,诗词的一枝一叶都或显或隐地表现作者的情感,只要我们关注其中的细节,就能找到破译诗词情感的密码。
一、寻题觅情
所谓寻题觅情,指的是通过读诗词的题目,把握其情感。
题目往往是诗词的“眼睛”,它往往对诗词的内容或情感有或明或暗的提示作用。如布燮的《思乡作》表达的是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陆游的《书愤》含感慨与忧愤之意,杜甫的《春夜喜雨》直白地抒写对春雨的喜爱之情,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则饱含适逢佳节思念亲人的深情。只要我们细读诗题,我们就能叩开洞察情感的大门,走进诗词的核心,读懂诗人的情怀。
【示例】
山中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如果不关注这首诗的题目,只关注诗歌本身,那么我们就会在头脑中出现这样的一幅场景:新枝绿叶青翠欲滴,迎风招展的山花送来阵阵芬芳,花叶丛中百鸟欢唱,淙淙溪水唱着欢快的歌谣。山中云雾缭绕,错杂的石径上,一个诗人闲适地走着,一不小心,身旁树叶上的露珠便沾湿了他的衣裳。此情此景,都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山中美景的喜爱。但是留意诗歌的题目,我们就会发现作者浓墨重彩地描绘山中的美景,无不是为了留住客人。一个“留”字,表达的便是对客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寻文觅情
所谓寻文觅情,就是聚焦诗词中的“情语”,细察情感的方向。
读诗除了将目光聚焦诗题外,更要聚焦诗句,“披文入情”,去体味诗词的情感。直抒胸臆是诗词常见的一种抒情方式,诗人往往通过一些词语来直接袒露心迹、表白情感,而这种直接表白情感的词语就是“情语”。如晏殊《中秋月》中的“孤、独、怅恨、凄冷”无不彰显诗人客居远地“独向隅”的孤独寂寞,而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最爱”则洋溢着诗人对早春西湖美景的喜爱与赞美。这些“情语”如一颗颗闪亮的珍珠,散落在诗词的字里行间,卒章显志。只要找到这些“情语”密码,我们就能一线串珠,细察诗人情感的方向,打开作者的心扉。
【示例】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这首诗的题目明确了写作对象,但是却很难觅得作者的情感踪迹,需要我们将目光投射到诗歌的内容中去,去找“情语”,即带有诗人情感的词语,去补充、佐证诗人的情感。细读这首诗,我们不难发现诗中有一个直白表达情感的词“惆怅”,再细审“惆怅”之因:一因“柳絮飞时花满城”,飘飘洒洒的柳絮夹带着如雪的梨花,布满了全城,则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可见;二因“人生看得几清明”,诗人如那如雪的梨花,居俗世而自清,将这纷杂的世俗人生,看得多么透彻与清明,如此,诗人淡看人生,从失意中得到解脱的情感可读。
三、寻景觅情
所谓寻景觅情,就是通过品析诗词意象,体察情感的动向。
明代胡应麟在《诗蔽》中写道:“作诗不过情、景二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细读古诗词,我们会发现古代的许多诗词表达情感往往是含蓄委婉的,即借景来抒情。诗词中的许多景物已不是单纯的景和物了,它们的组合承载起诗人想表达的某一份情感,并且能够引起我们的共鸣,久而久之就达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共识,成为一种文化传承的默契,它们被称之为“意象”。如明月、鸿雁、家书、落叶、羌笛、日暮鸟归、归船等抒写思乡思亲情结,折柳、灞桥、南浦、长亭、孤蓬、酒等抒寫离愁别绪,菊、梅、松、柏、竹等代表品行高洁,梧桐、芭蕉、猿猴、西风、昏鸦、秋蝉等表达愁苦凄清之情。它们就如情感的载体,在诗词中会言语、会微笑、会唱歌、会哭泣。只要我们细细品析这些意象,我们就能体察诗人情感的动向,回望诗人的内心。
【示例】
月螺川早发
王猷定
月落秋山晓,城头鼓角停。
长江流远梦,短棹拔残星。
露湿鸥白衣,天光雁字青。
苍茫回首望,海岳一孤亭。
读这首诗,我们会关注文题的“早发”和诗中的“孤”字,但是仅仅知道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得关注诗中的意象,来解读作者的情感。“月落”“短棹”“残星”“孤亭”,月落将晓,水天苍茫,螺川好似一座孤亭,独立舟头的诗人内心涌起的是孤独;“鸥”驻、“雁”飞、“船”行,引发的是诗人离别螺川时的伤感和对螺川的依恋。
四、寻典觅情
所谓寻典觅情,就是细品诗词中的典故,洞察情感的走向。
以典入诗,是古诗词常采用的一种写作手法。它避免了一览无余的直白,言近而旨远,含蓄而婉转,给读者在诗行间留下联想和思索的余地;它使表达生动形象、简洁凝练、庄重典雅;它使诗词意蕴丰富,力透纸背,掷地有声。如李白《行路难》“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一句就借用“吕尚垂钓碧溪,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表达了自己也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大功业的信心。典故,就如一条通幽的小径,引领我们探寻作者的心灵。只要我们细品文中的典故,我们就能洞察情感的走向,回眸诗人的灵魂。
【示例】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读这首词,如果只关注题目和内容,我们就会把它当作是一首表达作者出猎的豪情壮志的词,这样的理解就有失偏颇。只有关注词中的典故,我们才能正确解读这首词。这里的第一个典故是“亲射虎,看孙郎”。《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载:“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凌亭,马为虎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这里词人以少年英主孙权自喻,表达的是词人的“狂”气。第二个典故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它典出《史记·冯唐列传》: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他爱惜士卒,优待军吏,匈奴远避。匈奴曾一度来犯,魏尚亲率车骑出击,所杀甚众。后因报功文书上所载杀敌的数字与实际不合,被削职。经冯唐代为辩白后,认为判得过重,文帝就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的罪,让魏尚仍然担任云中郡太守。当时的苏轼迁调密州太守,所以以魏尚自许,委婉地表达了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愿。第三个典故是“射天狼”。《楚辞·九歌·东君》云:“长矢兮射天狼。”《晋书·天文志》云:“狼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苏轼在词中用它来隐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借此来表达自己愿赴边疆抗击西夏等侵扰、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五、寻人觅情
所谓寻人觅情,就是知晓作者,把握情感的流向。
文如其人。每一个诗人由于人生经历的不同,情感体验也不同,所以他们的诗歌往往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如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少时仗剑远游,豪气十足,后来虽未能实现他“兼济天下”的宏志,但他在抑郁苦闷之时仍积极乐观地笑对生活,诗风豪放飘逸。如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经历了战乱,其诗歌则呈现出沉郁顿挫的风格。即使同一位诗人,由于在各个时期的生活遭遇不同,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情感也会不同。如杜甫:年轻时胸怀大志,意气风发,于是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中年时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创痛,家破人亡,于是思己及人,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他的忧国忧民之情怀深沉而感人肺腑。如能了解这些诗人的人生经历与主要风格,那么我们就能拥有一面观照作者情感的镜子,了然于胸地分析诗歌的情感。
【示例】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要正确解读这两首词,我们必须清晰地了解李清照人生前后期的不同经历。李清照出身于士大夫家庭,她拥有优雅的生活环境,生活无忧无虑;她置身浓厚的文学氛围,创作初露头角。《如梦令》表达的便是少女时期的李清照游玩尽兴的快乐。而《武陵春》则是公元1135年(宋高宗绍兴五年)李清照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此时的她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所以此时她心头的浓浓愁绪,怎是一艘小小的舴艋舟所能承载得了的!
六、寻注觅情
所谓寻注觅情,就是通过注释了解诗词创作的背景,揭开情感的面纱。
每首诗词的产生,往往有其特定的背景,是作者对这一特定背景感受、领悟之后的有感而发。了解作品产生的背景,能够明了作者写作的意图,理解作品的含义,把握作品的情感。如苏轼的《如梦令·春思》是苏轼离开黄州多年后,回想起当年的生活情景而写的,所以表达的自然是对当年清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怀恋和向往;而苏轼的《水調歌头·明月几时》是他于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当时他与弟弟已分别七年之久,所以表达的是他对弟弟苏辙的思念之情。写作背景就如一把洞悉诗词情感的钥匙,只要拥有它,我们就能揭开情感的面纱,与作者对话,与作品对话。
【示例】
江南逢李龟年①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释]①此诗写于八年安史之乱后杜甫辗转漂泊到潭州,晚境极为凄凉;李龟年也流落江南。
初读这首诗,也许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对美景的喜爱和他乡遇故知的欣喜,殊不知此诗“言情在笔墨之外”(《唐宋诗醇》)。究竟有什么玄机呢?我们就必须要结合注释才能解读。通过注释可以了解到:曾经的他们能够在帝王贵胄与名门望族间自由出入,可见当时是多么地春风得意,唐朝之盛亦可略见一斑;而如今经历了战乱,两人再次相逢在江南,却已“同是天涯沦落人”了。此诗中的欣喜只是流于表面的,更多的却是对往事的深情怀念、凄凉流离的哀愁和世事无常的感慨。如果我们忽略掉注释,就会有失谬误。
细观诗人眼中景,深思选材言外意。清风明月本无价,一枝一叶总关情。只要我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拥有一颗善于体悟的慧心,我们就能透过诗词的一枝一叶,走进诗人内心深处,把握诗人的脉搏,解读诗人的情感,聆听时代的回音。
(责任编辑:陆姹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