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法情结
2018-03-16刘吉俊
刘吉俊
我出生在泰州市姜堰区的一个普通家庭,父母均为老高中毕业生,因受当时的社会环境影响,他们沒能继续上大学。作为文化人,父母在教育子女问题上丝毫不含糊,他们认为孩子首先要把字写好,学习成绩才会好。因此,在我没上小学时,父母已经教我写简单的汉字了。
记得我读小学时,学校里设有专门的写字课,并且发练字用的本子,叫大字簿。大字簿跟我们现在的A4纸大小差不多,横着翻,每页左侧有16个较大的米字格,右侧有许多写小字的方格。每周都有专门练字的时间(一般在下午上第一节课前),除了要写大字,还要写小字。我那时比较顽皮,写字不认真,每次等第都比较差。父亲对我的教育很严,他发现我的大字簿上那些等第时,对我严加斥责。到了放暑假,父亲给我带回了一本赵玉亭先生编写的《楷书行书大字帖》和十本大字簿,督促我每天练一页,不可间断。在父亲的教导下,我的字开始变得端正,以至于后来每页都能被老师画很多红圈圈(写得好的字才会画)。我的语文老师把字写得好的学生的大字簿在全班进行展览,当然也有我的。很快我对写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字也越写越漂亮。
初中时,因为学习紧张,练字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除了写作文时我能工工整整地写几笔钢笔字,几乎没时间去练毛笔字了。一晃初中毕业,我考进了泰兴师范学校,师范的教学十分注重“三字一话”的训练,我因为写字底子好,被选为班上的写字课代表。就在此时我遇到了纪松老师,在纪老师的影响下,我开始系统学习颜体字,渐渐地我掌握了颜体的用笔方法,了解了颜体的结构特点,纪老师帮我开阔了视野,开启了我对书法的认识之门。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的书法作品获泰兴市中学生组一等奖,还有一幅作品发表在《青少年书法报》上。
工作后,我成了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书法似乎与我渐行渐远,然而我内心的那份书法情结却始终缠绕在心头。我会利用空余时间到学校的多功能教室,摊开毛毡,放上宣纸,铺开笔毫,写上几笔,但始终找不回以前上学时练习书法的感觉。
就在困惑之际,2012年暑期,我有幸参加了江苏省首届书法高研班的学习,我的书法作品得到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主编朱家珑先生的肯定,朱先生对我的激励更加坚定了我学习书法的信心。
学习结束后,我不断消化吸收,坚持每天练习,书法上有了长足的进步。我开始惊叹书法的魅力:那长短、粗细、浓淡、枯湿等富有变化的线条,那灵动奔放、厚重而富有气息的谋篇布局,带给你的不仅仅是艺术的美感,更是人文精神的熏陶。从此,我与书法结下了更深的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