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的学习行为特点与课堂教学改革

2018-03-16石青辉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8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互联网+互联网

石青辉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学生学习手段和学习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利用互联网学习已成为当前高校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趋势。了解和研究这些变化是“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基础。文章通过对“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学生学习行为的调查,归纳总结出高校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特征,并提出高校课堂教学改革之策。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学生;学习行为特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8-0143-03

一、引言

2017年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上网人数达7.31亿,规模已相当于欧洲人口总量。而随着智慧校园的建设和网络技术在高校中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也热衷于在互联网上接受信息、汲取知识,互联网已经在学生学习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既是对课堂学习的补充,也能提高高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研究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的学习行为特点,对于改进高校课堂教学、创新教育手段和方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互联网对高校学生学习行为习惯的影响

1.互联网影响高校学生的学习方式。互联网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更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越来越多的人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高校学生同样如此,他们已不仅仅只是通过高校课堂来被动地接受知识,更是利用互联网主动学习。也正是由于互联网可以方便高校学生接触更多的信息,部分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有所降低或者说不依赖课堂上教师的讲授了,由此而导致高校课堂上“低头族”成为常态[1],这一变化也促使高校必须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如微课、慕课及远程教学等的推出,就是互联网背景下教学改革的结果。

2.互联网的出现使高校学生学习时间更为灵活。互联网的出现对高校大学生的学习时间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表现在时间的选择及时间的延续性两个方面。首先,互联网条件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来安排时间,他们不只局限于课堂45分钟的模块化时间,而是突破了课堂45分钟延伸到全天候,特别是对于一些作息时间特殊的学生而言,完全可以“颠倒白天和黑夜”。另外,学习时间的连续性也是互联网出现后带来的改变,学生们既可以连续较长时间、不间断地进行学习,也可以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只是对于部分学生而言,没有时间约束,加上缺乏教师对知识的整理与融合,可能效果更差。

3.互联网影响高校学生学习内容的选择,更易凸显其兴趣与个性。互联网作为一个巨大的知识传播平台,其容量含盖了所有知识,信息量巨大,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行选择而不受教师课堂传授知识的限制,也更容易形成特长。但是,对于高校选择了一定专业的学生而言,每个人都会有特定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要达到某一专业的学识水平,必须经过相应的考核,除非学生的兴趣与专业要求刚好一致,否则他们必须在完成专业学习之外才能追求自己的兴趣。

4.互联网的出现使高校学生突破了地理限制而获得了更多的优质课堂资源。互联网的出现,使高校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更多的优质课堂资源,这是通过突破空间限制而实现的。如一些高校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去获得教师及教学资源更好的高校的网络课堂教学,从而打破了高校与高校之间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共享国外大学,如美国哈佛大学等网络课堂教学,从而汲取最新的知识信息,实现与国际的接轨。这种影响对一些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高校来说是一个机会,将使那些由于高考不佳却真正潜心于学习的学生实现在名校上课的梦想。

总之,互联网的出现对高校学生带来了极大的便捷,但若是利用不好,也存在一些弊端。首先是互联网上的海量知识信息,这些信息含百家之言,观点不一,知识水平也参差不齐,对于本来就没有多少专业基础的学生而言,很难判断真伪,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很可能接受了错误的知识或零乱的课程体系。其次,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也使高校大学生很难集中于专业,一些没有自制力的学生在互联网上的时间大部分都不是用来进行专业学习,而是用于社交或玩游戏。所以,利用互联网开展教学,必须研究学生在互联网的行为习惯。

三、高校学生的上网习惯与行为特点分析

为了了解高校学生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的情况,本文通过调查问卷表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回收的数据进行归纳整理,以深入了解高校学生对网络的运用状况。调查以网络及纸质两种形式发放了4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73份。通过分析发现,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学生学习行为表现多种多样,总结如下。

1.上网时间多,但利用互联网学习专业知识者少。调查表明高校学生每天平均上网的时间近90%都在2个小时以上,最多的达到5个小时以上。具体分别是平均每天上网时间“5小时以上”的占28.15%、“2—3小时”的占23.59%、“3—4小时”的占20.91%、5小时及以上的占15.28%。虽然大学生上网时间较多,但利用互联网学习的时间并不多,调查数据如下:上“社交软件”的所占比重达到了64.1%;其次是“视频影视类网站”,占49.6%;再次是“购物网站”,占43.2%;接下来是“新闻娱乐网站”,占36.5%;而学习类网站,如“校园网站”及“慕课、网易云课堂等所占比重最小,分别为18.2%和16.6%。所以说虽然大学生上网时间在日常活动中占较大的比重,但网络学习并未占据大学生上网的主要部分。

2.利用互联网时,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较多而学习专业知识较少。总体来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智慧校园的建成,高校学生用于上网的时间较多,但他们真正用于学习的时间却相对较少。调查显示:有71.3%的学生上网只会关心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为了学习本专业相关知识而上网的占46.6%,为了各种等级考试和证书而上网查資料的占27.6%,为了帮助个人职场技能而上网学习的占22.0%,为了了解其他专业学科知识的占15.7%,为了学外语上网的占18.4%。由此可见,大学生通过网络学习的内容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兴趣而定。endprint

3.利用互联网学习时,搜集专业知识信息困难,需要教师的指导。不善于搜集专业知识信息也是当代高校学生在利用互联网学习时存在的一大特点。有48.8%的受访者认为网络学习“信息量太大,经常难以找到所需的信息”,另有43.7%的受访者认为利用互联网学习时“形式太过自由,注意力难以集中”,还有21.6%的学生觉得利用互联网学习“缺少面对面情感交流”。同时,调查还显示有相当一部分人希望在利用互联网学习时要有教师的指导,通过掌握专业知识信息及判断理论准确与否。具体需要程度分别为:66.2%的学生认为需要教师发挥作用并且给予一定的指导,有18.0%的学生认为很需要教师,仅仅2.7%的学生认为不需要教师的指导。可见,在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中,教师在指导引导方面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4.利用互联网进行专业学习的动机表现多样化。调查显示:大学生在利用互联网学习时表现出多样化的动机,这些动机不一定都是围绕专业课程学习的,也不是单向地汲取知识,他们在网络上会表现出非常活跃的双向沟通现象。如有41.6%的学生是为了参与线上讨论并提出建议,有39.1%的学生在互联网上是为了“提问”,也有37.8%的学生是为了“上传有用的共享资料”。不过,高校学生不希望教师通过“留作业、学生查资料来解决,并与成绩挂钩,从而强迫学生进行网络自主学习”,但是有16.1%的学生赞同。

四、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课堂教学的创新

互联网背景下,信息传播的途径多种化,高校学生课堂学习也呈现出与传统教学不一样的特点,为了适应学生学习特点的变化,高校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使“课堂”延伸至一个更大的平台上。

1.创新教学模式,突破“教室—课堂”的时空约束。传统的高校课堂教学有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一般在一个固定的教室内进行固定时长的讲授,这就要求学生在这一个时段内必须待在教室里认真听讲。这种教学方式一直传承下来,最大的好处是能面对面、有情感地交流,教师能及时得到反馈,学生能即时解决问题。把互联网引入到教学领域,学生和教师可以在时空上分离,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进行创新改革,有学者将其总结为“翻转课堂”[2]。

(1)时间突破——模糊课堂教学的时间概念。对于高校学生而言,课堂的45分钟非常有限,他们必须在课堂外去接受和消化更多的专业知识。在没有互联网的情况下,他们往往会将问题带到课堂上求解,但在互联网覆盖高校以后,学生可以隨时通过邮件、QQ、微信等方式向教师提问。一般情况下,只要教师有时间都会及时回答问题,有的甚至会在网上实时答疑,这就将45分钟的课堂时间延伸到了课堂之外。这种改变也将使教师花更多的时间进行教学,随之而来的是要求课堂管理、课堂考核等一系列制度的改变。

(2)“课堂”空间概念——突破教室的空间限制。在互联网覆盖全校园的情况下,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教师也不受地点限制可以进行非面对面地传道授业。这种空间上的突破使得“教”与“学”的活动可以分开进行。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情况下,这种空间更是延伸到了每一个角落,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就可以“学”。所以,教师应尽量跟上学生学习习惯改变的节奏,提供更有效的教学模式。一是可以约定学生的上网时间,可以在约定的时间里进行网络教学,即刻解决问题;二是约定某一个时间开展网络教学,学生可以将问题留下来,教师进行整理回答,并保证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答复;三是利用碎片时间随时答复学生的问题。

2.组建复合型教师团队。有学者提出,互联网背景下可以尝试构建“双主体”的教学体系[3],即构建教师和学生双中心,实质上就是要根据每个教师的专业特长去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但对高校教师而言,其专业方向非常明确且研究向“专、深”发展,而学生在网络学习时,他们不会区别,总会将专业的或非专业的问题向某一位特定教师求教,诸如向历史学教师提问“上网技术如何搜索”等。所以,组建“技术+专业”的教师团队非常必要。

(1)“一身多职”的复合型教师。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学习有更多的自主性和选择性,他们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专业知识,而是在收集各种信息的基础上有选择性地接受完成专业学位时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及个人感兴趣的知识。但他们一般不会非常明晰地去区别专业教师相互之间的差别,只要他们信任某位教师,就可能是所有问题都会求教该位教师,这时候,教师仅有某一门或某几门专业课程知识是无法满足教学需要的。如学生有心理、思想、就业等问题时,教师则需要变成咨询师或心理师去开导或解答,这就给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在自己专业领域知识的基础上涉猎更广泛的知识,由“专业”向“复合”发展,由“教师”向“导师”转变。

(2)“多人一体”的复合型团队。教师术业有专攻,但学生学习则无边界,即便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复合型教师,也无法满足学生来自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求学问题。所以,组建一支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学团队就显得十分必要了。针对于某一个网络教学群,不同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来解答各种问题,适应互联网下学生综合性学习的需要。

3.考试创新——多样化的考核形式。学习动机多样化是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他们中许多人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但又往往要通过考试来进行评定,或者说要通过考核达标才能认定学历和学位。显然传统教学背景下的“平时学习态度、到课情况、期中期末考试”等环节进行综合考核的制度已经不再适应,时空分离、师生没有面对面的教学方式需要建立一套新的协同体系来进行考核。

(1)考核内容复合化。由于互联网上的教学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而形成的“组团”教学,教学时涉及许多相关专业、课程的知识,而有些相近的课程,可能会存在重复知识的问题,所以将同一个“教学群”中的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考察其综合能力是一种考核形式的创新。

(2)考核人员团队化。传统的考核是试卷的教考分离,授课教师不一定直接参与本人所授班级的监考,甚至为了避嫌而不安排授课教师监考自己的班级。但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专业、课程之间进行协同教学,需要创新考核形式,如成立由多位教师组成的考核小组进行综合考试,既可以以口试的形式进行,也可以撰写论文的方式或设计方案并辅之以答辩的形式进行。

(3)考核过程化。互联网背景下,教学的时空分离和非面对面,如果只用总结性的一张试卷来考核学生,很难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所以如何控制过程、随时了解学生学习活动进行中存在的问题[4]就成为了考核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强调过程评价、建立动态考核体系是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课堂教学考核改革的发展趋势。同时,强调过程跟进也预防了一些学生只对课堂内容的死记硬背而不能综合应用的考试弊端。

4.创建生动、有趣的专业学习网站。调查显示:高校学生之所以有很多的时间上网,但上网却不被专业学习网站所吸引,是他们觉得学习网站不如社交、娱乐、游戏等网站有趣,再加上一些高校学生存在厌学情绪,对课堂讲授都很难提起兴趣,更不用说没有约束、没有交流的普通网络课程了。所以,如何提高网上学习效率是“互联网+”背景下必须重视的问题,如采用网络语音室、在线交流课堂、课程内容游戏化及直播间的形式等,让学生有参与感,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参考文献:

[1]李晓亮.移动智能终端对高校课堂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高教论坛,2013,(11).

[2]王喆.移动互联网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学术天地,2015,(12).

[3]杨庆芳.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高校课堂教学[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7).

[4]李文高,郑会芝.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课堂教学问题及策略研究[J].高教学刊,2016,(2).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互联网+互联网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