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8-03-16李松敏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8期
关键词:创新素质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李松敏

摘要:本文分析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指出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构建为课程引导,培养创新能力;重视解题教学,发展创新思维;加强修养,培养创新素质。同时,以天津农学院水利工程学院运筹学教学为例,介绍了“课堂讲授—课上演示—课下实战”三阶递进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8-0138-0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创新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目前高等教育关注的主要内容。本科教育的本质特性决定了它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是创新人才的“孵化器”。全国许多高校都非常关注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并且以多种方式和途径开展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本科教育过程中人才的培养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创新”的核心就是开发、创造出一种新事物的过程或是一种从思想到实践的变化过程。总的来看,创新意指革新、改进、改良、改革、刷新等。创新的概念可以引申到教育、科研等各个领域。

所谓“创新人才”一般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理念、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在学习、研究或工作、生活等具体生产实践中开展创造性的工作,并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最终的目的就是培养创新人才。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的产物,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笔者认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就是立足于“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它反映了教育过程中以创新性人才为培养目标所构成的培养体系,它也是对创新性人才培养整个过程的一个概括。它是有目标的教学活动和培养体系。

二、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构建

1.课程引导,培养创新能力。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应当在有限的时间内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效的、开放式课程结构体系,即有利于学生未来发展的课程结构体系。在课程体系当中,我们应充分考虑基础知识课程和专业知识课程的构建,重视课程当中技能的使用和实践,以达到培养创新思维、提升能力的目标。

基础知识的传授是创新人才培养当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任何人才培养的关键,只有基础知识掌握牢固,才能谈创新,否则所谓的创新人才就是空中楼阁。因为基础知识的掌握是一切创新的源泉和坚实的基础,要想培养创新性人才,首先要抓好基础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掌握创新所需要的基本技能。然而仅仅靠知识传授难以改变当前“填鸭式”应试教育的现状,要想让学生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我们不能忽视技能和实践内容在课程讲授过程中的引入。技能主要是指解决事情的方法、程序与步骤,技能的引入有利于让学生了解如何去思考问题和应该怎么样去解决问题。实践主要是指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基于此,在创新人才培养的专业课讲授过程中,我们应该认真对待基础知识、技能和实践三者之间的不同与联系,正确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力求让学生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拥有创新的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

2.重视解题教学,发展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人们在对待某一问题所特有的与常规不同的思维活动。它是在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的基础上产生的新颖、独特的想法,同时提出创造性的见解。本科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解实际决问题[1]。因此,重视解题教学,让学生在熟练掌握专业基础知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学会从新的角度提出新颖、独特的解题方法,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使他们具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在解题过程中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敢于尝试、独立思考、积极争辩、放开思路、充分想象,探究多种解决方案或途径,更加快捷、简便地解决实际问题。

3.加强修养,培养创新素质。素质教育是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发展学生智力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待问题的态度。同时,随着科技创新的加剧和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产业结构发展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因此提高综合素养,增强适应能力,仅仅依靠在学校里课本上学到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2]。坚持学生素质培养全程化,不仅包括知识、技能等智力因素,还包括态度、情感、意志、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因此除了完成教学大纲中要求的基本知识之外,还要从学生的科技、体育、情商、世界观、价值观等各个方面注重对学生的培养,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不断培养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充分调动学生自觉学习、自觉修养、自觉实践的积极性以及打破常规、勇于开拓的创造性。

三、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及成果

以天津农学院水利工程学院《运筹学》课程教学为例,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运筹学是工科的一门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讲解一些与管理和工程领域密切相关的基本模型、方法和应用。运用科学的模型化方法来描述、求解和分析问题,从而支持决策。水利相关专业涉及的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水库优化调度、灌溉制度的优化、输水线路的选择等决策问题,都需要学生树立系统的观点去解决实际的问题。

1.课堂讲授。依托教材讲授典型的数学模型、优化分析方法等,将常用的方法理论讲授给大家(单纯形法、分枝定界法等),让学生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能够对水利工程中常会遇到的工程管理问题进行简化、建模、求解和分析。

2.课上演示。在讲解课本上的基礎知识之余,为了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入一些运筹学常用的软件(Excel的规划求解、lingo软件和Matlab软件等),讲解软件的基本原理,结合学生的课下自学,在课上简单演示各种软件的使用方法,激发学生采用现代化手段解决优化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3.课下实战,主要分为课下作业和课程的考核两个方面。课下作业不再局限于课本上的习题,而是布置一些实际生产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系统优化的问题,让大家用课上所讲理论以及相应的软件进行求解,并对程序运行结果进行分析,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素质。课程的考核打破原来的100分钟卷面考试的形式,采用结课大作业,以实际在生产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为题,让学生分析问题,进行数学建模,确定约束条件,并应用所有的理论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求解,求解过程采用多种方法(如理论方法、Excel的规划求解、lingo软件)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以提高学生系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既使学生将所学各科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又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这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素养,为学生毕业之后在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且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参考文献:

[1]杨吉兴,宋克慧,张俭,等.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以怀化学院“三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例[J].怀化学院学报,2012,31(12):95-99.

[2]曾明.基于素质教育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4,(3):73-75.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新素质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创新教育在大学成功素质教育中的实施
生物活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