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药物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2018-03-16朱丽英江凌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8期
关键词:药物分析课程教学教学改革

朱丽英+江凌

摘要:《药物分析》是一门研究药品质量分析与控制的方法学科,其涉及内容多而繁杂,无论是对教师的教學还是对学生的学习都是一项比较大的挑战。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在学习药物分析课程中遇到的难点,并针对这些难点探讨了《药物分析》课程教学的改革问题。

关键词:《药物分析》;课程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8-0128-02

《药物分析》是一门研究与发展药品全面质量分析与控制的学科。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药品全面质量控制的观念,具备研究探索药品质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够胜任药品研究、生产、供应和临床使用过程中的药物质量分析与研究工作[1]。药物分析是药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药物研发、药品生产、经营、临床观察和监督等各个方面。药物分析要求从业者具备良好的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药物化学、生物化学和仪器分析等方面的知识,因此要让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药物分析的相关知识,必须要有合理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本文分析了《药物分析》的课程特点和教学难点,并结合现在的学生学习特点,对《药物分析》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一、《药物分析》课程的特点

《药物分析》课程的重点在于教会学生掌握好药物的分类、理化性质、真伪鉴别、纯度检查以及含量的测定,但是目前药物种类繁多,如《中国药典》2015年版就收载了5608种药品的标准,不可能一一加以记忆,故只能将典型药物作为例子,使学生学会分析药物和制剂的结构特点,运用合适的分析手段对药品进行分析[2]。《药物分析》是以《中国药典》为基础进行编写的,而《中国药典》每五年更新一次,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我国和国外先进国家药典的药品标准和检测技术的更新,注重对新旧药典和国内外药典的比较。不同种类的药物往往存在共同的官能团,这导致它们会有共同的分析手段,因此教会学生在分析不同药物的时候融会贯通各种分析方法是很有必要的。《药物分析》是建立在四大基础化学和药物化学、生物化学以及仪器分析的方法性课程,对学生的化学基础要求比较高。

二、《药物分析》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药物分析不像药物化学,一般很少会涉及各类药物在疾病中的应用。在介绍各类药物时,仅讲到结构分析、鉴别、检查和含量的测定方法,会显得枯燥无味,学生的记忆无法深刻。《药物分析》是牢牢建立在多门基础化学和仪器分析等课程的基础上的,若是学生对以上课程掌握欠佳的话,就不会有学习《药物分析》的热情和动力。药物的分析方法通常建立在药物结构(特别是官能团或元素组成)的基础上,要是把药物机械的分类开,而不在结构的讲解上相互联系,会让学生变成机械的背诵。另外,《药物分析》的课程通常安排在大四第一学期,这一期间很多学生忙着找工作和考研,面对如此枯燥而且要求背诵内容很多的课程,会疲于应付,出现学习倦怠的心理。

三、《药物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针对《药物分析》课程本身的特点及其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点,本文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药物分析》甚至一些其他大学课程都是对他们没用的课程,那么学习兴趣怎么提高呢?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习《药物分析》的兴趣,让学生意识到药物分析不是高高在上,不是遥遥不可及,而是确确实实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不可或缺。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对药物分析的重要性的认识。比如可以讲述现在不时出现的假药事件的例子来说明药物分析在药物真伪鉴别以及药物质量监督上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将药物分析和实践生活相联系,采用多媒体教学形象的展示出来,使学生对于抽象的药物有更加直观和深刻的认识,同时可以减少听课中的疲劳感和枯燥感[3]。如在苯乙胺类拟肾上腺素药物的分析介绍中,可以播放肾上腺素在心脏骤停病人的抢救中应用的影视剧情节。在巴比妥及苯并二氮杂卓类镇静催眠药物的分析介绍中,可以播放关于戊巴比妥钠麻醉小鼠实验的视频。

2.《药物分析》既是一门方法性学科,又是一个实践性课程。在《药物分析》的课程讲解中,要不断的刺激学生对于之前所学的各大基础性化学和应用性化学等课程知识的回忆,使学生意识到过去学的基础知识在实践中是在被应用的[4]。例如,很多类药物的分析都会用到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等仪器。在讲解各类药物的分析时,应该让学生回忆这些仪器的结构、使用注意事项、样品处理等细节,不仅让学生能够深化对旧知识的记忆,还能降低学生对于新知识的陌生感,同时在课程教学时可以适当对不同学科知识进行比较和补充。比如,当教学对象是化学专业的学生时,他们对于生物化学相关的知识比较缺乏,而药物分析中经常要讲到薄层色谱和体内药物分析,此时就需要帮助他们对相关知识进行补充。

3.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找出不同类药物的共性和同类药物的个性,帮助学生找到记忆的规律。比如,分子结构中具有芳伯氨基或潜在芳伯氨基的药物都可以发生重氮化—偶合反应,对乙酰氨基酚属于芳酸类非甾体抗炎药物,苯佐卡因、盐酸普鲁卡因、盐酸氯普鲁卡因等都属于对氨基苯甲酸酯和酰苯胺类药物,这些药物都可以发生重氮化—偶合反应。再比如,药物中一般杂质的检查讲述了氯化物检查法,那么在分类介绍药物的分析方法时就可以让大家去找哪些药物含有氯离子,从而确定该类药物的鉴别方法。

4.《药物分析》的学生都是高年级的学生。这个时期的大学生通常都处在人生选择的十字路口,对课业成绩的要求显著下降,而对学习的挑战性和综合性开始提高,这样就要求高年级的任课教师设计“挑战性教学”和“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5]。因此,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当中,带着问题去学习。如在讲解完基础的理论知识之后,让学生选定某一种药物,独立查阅文献和资料之后,整理成教案或者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讲解,教师在此环节仅起到促进学生独立思考的作用。在学生讲解完再进行提问和点评,并鼓励其他学生进行提问。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教师自身在科研上的优势,将在科研中遇到的相关问题让学生来进行讨论,激发学生对相关方面探索的欲望。比如笔者曾经从事过结肠靶向药物剂型的研究,那么在讲到药物剂型的时候,可以给大家介绍缓释药物的设计方法及所遇问题,并和大家讨论该领域目前的发展前景。

5.药物分析的内容随着《中国药典》的内容而不断更新,那么在教学设计和准备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不仅可以和学生探讨新旧药典在药品标准和检测方法上的区别和进步,还可以在充分挖掘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引进新的方法和新的科学研究成果,让学生的知识不要只停留在课本知识上,还有更广阔的空间能够想象和施展。

总之,在《药物分析》课程教学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过去的“填鸭式”教学,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有效使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不仅能够学到药物分析的丰富知识,更能够享受在这个知识的海洋里探索新的世界。

参考文献:

[1]杭太俊.药物分析[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

[2]张玉霖.药物分析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11):84.

[3]王丽.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结合在药物分析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3):2075-2076.

[4]梁振益,范春蕾,罗盛旭,等.应用化学专业药物分析课程教改探讨[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9(2):195-198.

[5]文雯,史静寰,周子矜.大四现象:一种学习方式的转型:清华大学本科教育学情调查报告[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35(3):45-54,80.endprint

猜你喜欢

药物分析课程教学教学改革
药物分析课程说课设计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
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转型过程中药物分析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