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双导师培养模式探究
2018-03-16张昕黄文敏石军霞
张昕+黄文敏+石军霞
摘要:对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不仅仅是以课程为主,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要。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育模式,从“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及对学位论文的双重指导方面进行改革探索,以期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水平。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双师型”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8-0126-02
一、引言
美国高等院校开展工程研究生教育,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培训模式,为美国的产业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工程应用人才,促进了美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上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大学提出“回归工程”的概念,一些大学发展、改进或扩大项目总体规划,工程教育专业硕士学位出现了多种模式,显示出不同的生产规格,深受各行业的欢迎。美国工程硕士学位教育中具有“五年本硕贯通制”、“单独设置一年制”、“远程教育三年制”、“M.Eng/MBA双学位制”等四种人才培养模式,从招生、学制、课程、学分要求等方面,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这一中心,在工程硕士学位教育的改革与培养模式完善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五邑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自2010年起开始招收和培养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研究生,现有信息与通信工程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信号与信息处理、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通信与信息系统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同时拥有电子与通信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本研究以五邑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结合五邑大学服务珠三角及广东省产业发展的目标定位,提出并实施“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及对学位论文方面的改革,探索了实践培养工作的实施途径和方法,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二、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的扩招,部分导师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已经存在有心无力的现象,部分表现出对学生的关注度不够,包括生活、学习、科研工作、论文选题和学生自身素养等方面不够了解。随着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增加,导师更应注重其与学术型硕士培养模式的异同点。大部分校内导师都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普遍在工程实践应用方面的能力弱于企业的工程师。故而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可以采用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相结合的方法,在提高研究生理论素养的同时,注重于实践的结合。
针对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与通信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性学位教育的实际情况,根据调查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1)课程设置与学术型重叠过多,应用性特色不明显,理论课程与实践比例失调;(2)教学内容陈旧,前瞻性知识过少,与企业现实需求脱节;(3)实践环节中,主要是单一技能练习,跨学科融合性训练不足;(4)研究生导师尤其是年轻导师本身工程实践能力不强,偏重基础理论研究和论文发表,对工程实践的重要性认识不足;(5)专业学位论文标准不清晰,简单复制学术型论文模式,缺少实践应用性选题;(6)校企合作培养研究生的规模有待扩大,合作的深度不够。
三、双导师分工合作共同指导
采用“双师型”的培养模式,首先要做到双导师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共同达到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1.大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导师和教学师资的工程背景和质量是提高专业学位工程实践能力的关键因素。为了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素质,必须加强对“教师工程师”双师培训队伍的建设。我们要坚持院内选拔、兼职工作和人才引进的结合原则,突出工作背景、项目研究背景,建立具有高标准兼职工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方面可以选拔院内拥有丰富教学经验和优秀的教师来指导工程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应该主动与企业建立密切沟通与合作,通过实际工作部门引入一些高水平专家,聘请兼职教授,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师资队伍。
2.构建教学人员工程质量的培训机制。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导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更重要的是坚持工程教育的概念,具有一定工程实践经验和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这是一个长期从事高校教学和科研教师所缺乏的,所以师资队伍建设素养培养机制是非常重要的。师资队伍工程质量的培养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1)通过新教师的工程培训和继续教育来提高工程质量;(2)基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的实际状况,定期计划好一批教师,尤其是新员工导师,参与行业企业工程实践,通过实践了解行业新技术、企业新标准的新要求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提高工程教育水平和技术能力;(3)建立学校企业合作培训基地,鼓励导师和教师积极参与,通过这些措施提高教师队伍的工程质量。
3.充分发挥“双导师”制度的优势。“双导师”制是研究生培养的一大特点,在培养过程中,专业学位的专业程度为教师提供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训指导的优势,并做了明确的职责分工。院内专职导师除了较高的学术水平之外,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如果在学习过程中有任何理论问题都可以向校外兼职导师请教研讨,通过这种双方導师制相互辅导的体系,我们可以共同保障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四、改革学位论文模式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期间最主要的一个环节是学位论文的选题及撰写。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主要培养目的是高层次的技术服务型人才,结合双导师的培养方法在论文的选题及撰写过程中要能体现出“双师型”培养方法的优势。
1.选题应用于工程应用背景和实际价值。首先,与研究协作单位、研究生实习单位或就业单位相结合,研究项目在企业和企业生产中的实际价值,并能够应用有效性、前瞻性的理论和方法,去解决企事业单位在实际中遇到的课题。研究成果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应放在新技术、新技术、新材料的研究和开发中,并结合企业和机构的技术改造、升级和同化等方面,开发新材料。论文选题要有应用性、现实性和经济性,如研究报告、专题研究、案例分析、工程设计等。撰写开题报告,由学院教师和企事业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组成课题小组,对选题的科学价值、应用前景、研究方法、实施流程进行评议指正,给出整改意见,提高选题质量。
2.为了保证论文的质量,我们应加强校内外导师合作训练模式下的密切合作,充分发挥“双导师”制的指导优势。学院导师主要负责理论指导,从专业理论的高度提升论文的水平,并根据学位硕士论文的规范来进行要求;企业导师主要负责应用水平的指导,帮助和指导硕士学位论文与企业的生产和工程实际密切结合起来。在这样相辅相成、密切协作的指导模式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3.完善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完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论文质量评价体系,专业学位硕士论文质量应以“研究项目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研究成果的先进性,独立的研究开发能力”,“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来评价,同时要重视学术性与应用性的融合,建立学校、企业与社会协调的质量评价机制,对培养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和督促,并通过有效的质量评价反馈渠道,保证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论文质量稳步提高。
五、结语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的与学术型硕士有着明显的区别,在培养过程中要采用不同的培养模式以达到预期效果。“双师型”培养方法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均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未来的从业中更能体现作为高层次技术人才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杨春梅.论研究生导师的有效指导[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2):10-14.
[2]苏宇,周爱前.研究生导师指导作用的有效发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8):84-8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