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2018-03-16温腾腾骆德汉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8期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创新能力教学改革

温腾腾 骆德汉

摘要:分析当前高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我国经济转型的背景下,结合“产学研”合作和高校学生科技竞赛,探索一种新的工科电子信息和仪器等专业的培养模式,提出一种“项目—竞赛—教学—实践”的闭环教学模式。

关键词:创新能力;产学研合作;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8-0164-02

一、引言

我国现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期,国家的经济发展动力由原来的粗放、以投资为主的模式转变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模式。创新是经济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核心动力,而人才是创新的核心动力源泉。在此背景下,如何培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建设需要的人才愈发重要。另一方面,我国已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在此背景下,人才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高校如何培养学生,使学生在大学中切实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在进入社会后快速立足并投入到我国经济发展建设当中,这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结合广东工业大学仿生嗅觉团队近年来在教学中的改革工作,探索并提出一种结合“产学研”的新培养模式。

二、现状

许多高校为了扩大招生,提高收益率,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1],偏重理论课的学习,脱离了实体经济产业生产设计的实际情况,忽视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不强,其结果是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的需要[2,3]。墨守成规的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低下,学生无法深刻认识到课程的重要性,导致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这是一种低效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这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实体经济产业的人才需求,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电子产品的普及,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的信息内容和展示形式越来越丰富,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也越来越宽广,学生的学习方式日趋信息化、多元化和个性化[4]。但是,由于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分享性等特点,互联网的知识并没有一个严格的过滤筛选机制,知识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值得商榷,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学生容易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迷失,无法明确学习目标,学习动力低下。

三、措施

鉴于以上所述的高校教育现状,结合广东工业大学仿生嗅觉团队在这几年里对教学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提出了一种以科研项目和“产学研”项目为基础,利用各类高校学生科技竞赛和高校产业实践基地的平台进行师资队伍建设,探索培养高校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新方法。

1.“项目—竞赛—教学—实践—项目”的闭环是一种培养高校学生专业技能的新模式。在该模式下,以“产学研”项目作为起点,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丰富实践教学素材;结合“产学研”,利用高校学生竞赛平台,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各项能力;适时地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和新教材的编写,以适应这一教学变化需求。同时,派送学生到校企联合培养基地联合培养,加强对高校学生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根据具体的培养情况和经验教训,结合教改项目,推动教学模式进一步改革,同时制定相关的教学办法以适应这一新变化。以下是该闭环的具体阐述。

2.以“产学研”项目为基础,校企合作并完成“产学研”项目。高校与企业建立良好的研究交流基础,能够释放高校在科研方面独特的优势,避免脱离我国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也为实践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笔者所在的团队近年来跟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合作,联合申报并在研或完成了国家级、省部级或市级的“产学研”项目多项。校企合作深耕多年,双方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解决了企业的实际问题,同时培养了团队在“产学研”课题中的攻关能力,也为教学团队制订学生的培养计划提供了丰富的背景材料。

3.高校学生学科竞赛,有效推动了课程体系和内容的改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学生为主体,以“产学研”项目为大方向,指导学生明确参赛项目的方向,鼓励学生发散性思考,指导学生完成竞赛项目。在竞赛准备期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和引导学生有效组织管理竞赛项目;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指导并培养学生解决相关技术难题的能力。

近四年来,团队指导和帮助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多项,并获得从国家级到校级的奖项多项。在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各项竞赛时,本团队坚持以“产学研”项目作为基本方向,明确竞赛作品的大方向,竞赛作品创新性强,具备实际的应用价值。结合本专业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的专业特点,指导学生合理选择并应用各项专业技术,保证学生能够将本专业所学的课程知识应用其中,使学生在应用中学习,提高学习效果。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从单纯的“输入”专业知识转变成“输入+输出”专业知识。

4.在我国产业升级的背景下,社会对学生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教学改革改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此,本团队在教学模式改革上有如下几方面的探索:(1)建设双语精品课程。在教学环节上,结合“产学研”项目的内容,在保证传授完整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加入实际生产科研应用场景或例子,加深學生对本专业知识的应用领域的理解,适时建设双语精品课程,精选外语教材,采用双语教学的方式,建设课程网站,利用互联网建立师生的互动机制。通过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以点带面,促进其他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优化,同时提高学生的外语学术文献和技术文档的阅读能力。(2)选用和编写教材。教学方式的改进离不开教材的选用。本团队以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产学研”项目的实际,并总结学生参加竞赛的一些实际问题,适时地引用或编著一系列新教材,不仅保证了选用的教材满足学科课程的专业性,还兼顾了实用性和时效性,保证在教材选用上不脱离实际。(3)增加课外培训课程。以“产学研”项目为方向,以专业技能为基础,结合学生参加竞赛的实际需要,适时地增加技能培训课程。(4)国外教学合作交流。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的举措,派送教师到国外交流访问,学习国外优秀先进的教学方法,同时邀请国外知名教授来访合作交流。(5)教学管理制度化。根据实践教学模式的变化,适时地制定一系列适应该教学模式的培养和管理办法,实现新的教学模式的制度化。

5.建立专业特色实验室、校企联合实验室、校企“产学研”基地和校外学生实践实训基地。结合社会和产业升级的大方向,开展学生科研训练,指导学生完成创新创业项目,等等。在校外,以“产学研”合作为基础,建立多个校内外创新实践基地,开展多模式的创新教学活动。这些实践平台,以课题为基础,紧密结合专业课程,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发挥自身特长,课业知识学以致用,更加贴近实际社会的经济建设,学生能够在毕业后更快地融入社会,适应新经济常态下严苛的人才竞争环境。

6.通过以上四个环节,总结经验教训,积极利用各级教改项目为契机,主动出击,积极主动地调整并优化培养方式。依托教改项目,以点带面,促进培养方式的不断改进。

四、结语

在我国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人才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学生所需的专业技能愈发重要。以“项目—竞赛—教学—实践—项目”的闭环模式为例,从原本单纯的专业知识授课的方式转变为更加全面的培养模式,使学生从过去简单的接受转变为应用所学专业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产学研”项目、高校学生的科技竞赛和教改项目,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方向,促进了教学方式的不断改进,以期培养合格的人才以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之需。

参考文献:

[1]于冠华.浅析如何深化教学改革,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A].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7:143-146.

[2]唐露新,骆德汉,吴黎明,李扬.工程应用型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3,(27):130-133.

[3]唐露新,吴黎明,李扬,骆徳汉.创新能力培养瓶颈与特色专业体系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5,(18):3-5.

[4]杨志华.浅析互联网+时代我国高校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J].时代金融,2016:208,213.

猜你喜欢

产学研合作创新能力教学改革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产学研合作模式下地方高校科研成果培育研究
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制约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