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知五谷,天子食太牢
2018-03-16
俗语说:“民以食为天。”一句话道出了“吃”对人类的重要性。随着历史的进步和社会文明的发展,“吃”已经超越了它的字面意义,逐渐成为人类历史和人类文明中的又一颗灿烂明珠,并且有着其独特的地位。
我国的“吃”文化在世界上是享有盛誉的,在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中,包含了人们对人生的思考、对世间万物的认识,蕴涵着众多的人生哲理。而“精、美、情、礼”这四个字则道出了国人在饮食过程中讲究的饮食品质、审美情趣、情感活动以及社会功能等独特的文化底蕴,这也是饮食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联系之所在。
“五谷丰登”、“不食周粟”、“发棠之请”、“积谷防饥”、“麦穗两歧”、“珍馐美味”、“饕餮大餐”……我國有许多与食物有关的成语,尤其像“五谷丰登”这样的词语让人看了有满满的幸福感。自古以来,我国就有辉煌灿烂、冠绝世界的美食文化。孔子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意思是说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可见孔子也是个热爱饮食的美食家。
古代的羹有两种,一种是用来喝的纯肉汁,另一种就是加入五种调料并煮烂的肉羹,其味道主要是咸味和酸味。在《孟子·告子上》中说:“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意思是说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会饿死。
《论语·微子》中有一句著名的话:“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这里的“五谷”是指古代对五种粮食的称谓,分别是麻、黍、稷、麦、菽。后来水稻从南方传到北方,所以又加了稻,称为“六谷”。“黍”指的是黄米,而“稷”是小米,在古代很长时间里都是最重要的粮食,所以古人把谷神和土神合称为“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在我国古代,祭祀用的三牲是指猪牛羊三种动物,被称为“太牢”。如果没有牛,只有猪和羊,就称为“少牢”。
在古代,牛肉很珍贵,只有贵族可以享用,所以百姓普遍吃的是羊肉,有很多与美食有关的字中出现“羊”也就不足为奇了,例如“羹”、“馐”、“鲜”等。
《礼记·王制》中说:“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