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道德类节目的收视率
2018-03-16张萍
□张萍
2014年8月,笔者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首届全国电视台道德类节目的经验交流会,并做了经验介绍。据统计,全国三千多家电视台,开办道德类节目的只有三四十家,而道德类节目在收视率排行榜上屈居第九位,各类真人秀、明星大腕参与的节目夺人眼球,荣登榜首。这种媒体舆论导向的不均衡导致社会价值取向的正向偏离,而我们的社会需要媒体人提高公信力,需要正能量,更需要道德类节目对受众的引领。而目前这几十家电视台所开办的道德类节目都面临着生存问题,前途也举步维艰,这也促使我们思考:如何提高道德类节目的收视率?如何让道德类节目立于不败之地?
2011年,笔者创办了一档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人间真情》栏目,开办至今已经运营了六年多时间。纵观各大电视台不断推陈出新,包装一新的各样节目精彩纷呈,新媒体异军突起,作为一个地方台,传统媒体如何转型?道德类节目应如何闪亮登场?怎样面对现代的受众?面对挑战,《人间真情》做了一些有意义的尝试。
一、题材外延的扩大
《人间真情》在2011年创办。在头三年中,题材主要以孝道为主,也就是抓住了立身做人的根本,切中了当今社会“孝不能大行于世”的时弊,选准了最易引起情感共鸣的切入点。开播伊始就在社会上博得了大家的认同,获得了领导的好评,收视率创丹东电视台新高。但是走过三年之后,就感觉题材相似的较多,形式也比较单一,节目遇到了发展瓶颈。为此我们召开《人间真情》的研讨会,面向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征求意见,并付之于行动,在2015年元旦开始进行全新改版,推出《人间真情》第二季,实现了五个突破。
首先在题材的选择上打破原有的框框,不仅局限在孝道上,将情的外延扩大,除父慈子孝之外,扩展到夫妻情、战友情、师生情、爱岗情、家乡情、友爱情、邻里情等,延伸爱的触角,寻找身边的感动,从平凡中见真情,去挖掘一些健康向上的人物。比如窝棚女孩,一个高三的女生,生活在垃圾堆的一个简易窝棚里,我去采访了三次,感觉这个女孩有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就是乐观阳光,所以我们在拍摄过程中,没有强调这个女孩生活环境的困苦,而是突出她在如此环境恶劣的条件下仍然快乐地生活,努力地学习,平时还帮助妈妈捡破烂,经常逗她爸爸开心,最终考上大学的励志故事。节目让观众看了之后不是心生怜悯,而是生起一种敬佩之情。特别是对于那些和她同龄的孩子、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的孩子更是一种触动和激励。这是我们的第一个突破,就是选题更宽泛,题材不匮乏,表现形式由悲情向积极过渡,让观众收看后,感受到一种精神的力量。
二、表现形式的突破
《人间真情》栏目是以纪录片的形式讲述百姓身边的感人故事,目前纪录片还停留在传统的拍摄方法,比如长镜头、解说词、旁白。2015年我们推出的第一期节目是“最美的照片”,这是我们改版后的第一个作品,可以说是一种新的尝试。片子是用第一人称进行道白,采用了微电影的表现方式,情景再现了一个摄影家怎样通过镜头来展现一个社会公益组织的发展过程,播出后反响非常好,特别受年轻人的喜爱。
因为道德类节目一般的受众人群是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年龄偏大的中老年人。如果我们想扩大受众人群,就要在拍摄手段和画面题材上有所改变,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脚步,必须创新表现形式,特别是怎样让年轻人喜欢看道德类节目,这是我们媒体人应该重点思考的一件事。
这几年在拍摄纪录片做节目的时候,我感觉到一部好的纪录片的震撼力是巨大的,空间是无限的,而且纪录片的沉静、唯美、简约比较适合道德类节目的节奏,可以平和大家的浮躁情绪。《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第二季比第一季更多了一份亲情。我们栏目组就用这个作教材,把道德类节目做得有品味,有人性,将情理融入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就是把我们要宣扬的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用现代的技术手段将古老的智慧展现出来,做到润物细无声。这是道德类节目应该达到的最高境界,也是媒体人要努力做到的地方,而不是说教,不是高谈阔论。
三、节目包装的突破
很多人认为道德类节目宣扬的内容都是正能量,所以只注重内容,而忽略了节目包装。其实不然,道德类节目既要有内在的文化内容,又要加上精美的外表,这才能达到宣传的最佳效果。
2015年《人间真情》在节目的形式和包装上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率先在全台采用高清拍摄,我们的节目不仅在本台播放,而且还传到网上,与新媒体相融合,用高清的画质保证节目的质量,扩大影响力,提高收视率。
另外,提高道德类电视节目收视率还涉及的几大元素包括:前期拍摄、配音解说、主持人、声音、字幕等,这些都是提升节目质量的关键点。主持人是一个栏目的灵魂,也是形象代言人,做道德类节目的主持人必须学习传统文化,要有个人素养,形象、着装都要符合栏目的要求,要保持一种平和淡定、具有亲和力的人格魅力。
前期拍摄我们要求必须用三角架,构图要讲究,每周我们都要做节目的点评与业务培训,提高专业水平。配音要根据题材的类型选择配音员,解说词少而精,给观众留有足够大的想象空间。
声音是很关键的元素,不仅起到烘托主题的作用,还能拓展画面的张力。在这方面我们专门设置了音乐库和声效库,里面各种声音类型分门别类地保存。在后期剪辑时,运用大量的现场同期声,适当地辅垫音乐,对于整个片子起着非常重要的渲染效果。
道德类节目要想有收视率,居于不败之地,首先是要有好的策划和创意、好的包装和形式,观众才能接受和认可。面对各种挑战没有停止不前,而是不断升级自己的头脑软件,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比如现在流行的剪辑软件PS、AE、达芬奇调色软件等,都要懂得,不能落伍。细节决定成败,我们在做节目时一直在不断改进,不断探求,不求最好,只求更好。
四、用心做节目
道德类节目是一个走心的节目,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工作人员在做节目的时候必须用心,以一颗平常心对待我们的工作。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人间真情》在做节目的同时,追求的是一个真字、一个情字,先把人做真了,再用情去感动观众,如果自己都无动于衷,做出的节目也不会有感染力。因为我们拍摄的人物都是闪烁人性光辉的典范和楷模,所以在采访中我们的心灵也在受到撞击和洗礼。与其说我们在制作节目,不如说我们在受教育。另外做道德类节目不能急功近利,好的题材一定做细做好。
真情是新闻的生命力,也是纪录片的生命所在,我们在记录人物的时候,力求真实再现。媒体人必须有吃苦耐劳、不畏艰辛的精神,与主人翁同呼吸共命运,才能创作出感人的电视作品。
我们在拍摄最美乡村教师的题材时,为了突出这些坚守在大山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历时一年,将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真实生活记录下来。夏天河水泛滥,老师们要护送孩子们一个个安全回家,冬天体育老师还要跑冰过江去教他们体育课。我们在拍摄老师冬天刚上冻时过江的镜头时非常危险,拍摄难度也比较大,但是我们还是将这一幕记录下来。在拍摄一个乡村的邮递员时,我们共派出了四人,跟拍一年时间,拍摄他每天走山路,把邮包送到每一个农户的家中。其中有一段是只容一个人走过的山路,旁边就是悬崖峭壁,特别危险,我们也跟着他全程记录了这段最险的山路。最后,这部作品以“一个人坚守的邮路”为题,获得省优秀纪录片一等奖。
五、要有终身学习的态度
要做好道德类节目每天必须坚持学习,每天都要从经典中汲取营养,汲取智慧,还应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古琴、茶道、书法、中医等。要想传播到位,就应该像春雨一样润物无声,不留痕迹,这就需要智慧,需要融入生活,而这些就来自于学习,来自于经典。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媒体人首先要求真务实。现在媒体人普遍存在着抱怨社会、愿意揭露黑暗面这一现象,以吸引观众的眼球。笔者认为,与其总盯着不好的一面,不如点亮一盏灯,照亮自己,照亮社会,我希望每个媒体人就是那个给别人带来光明的人。正如台湾高振东校长的演讲:“天下兴亡,谁的责任?”“天下兴亡,我的责任!”
此外,我们利用《人间真情》这个平台组织了近千次的社会公益活动和文化惠民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更多的人传播人间大爱。
一部好书可以改变一个人,一个好的片子可以影响一个人,一个好的节目可以博得大家的信任。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作为媒体人,我们为什么不多制作一些好的节目或好的片子呢?不但教师要传道、授业、解惑,媒体人也要做到这一点,因为教育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媒体在舆论宣传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媒体人要充分发挥电视的社会教育职能,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责无旁贷。由于我们的真情付出,获得了很多的殊荣。节目播出不到一年的时间,《人间真情》栏目在全国参评的涵盖各省级卫视的553个电视栏目中一举夺得2012年度“全国十佳优秀电视栏目”大奖,2012-2015连续四年获得辽宁省名牌栏目称号,很多家电视台和上星卫视要求播放《人间真情》节目。
都说人间正道是沧桑,我认为人间正道是金光大道,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光明。构建和谐社会,营造安全、祥和、稳定的社会环境,是每个中国人的共同理想和愿望,也是媒体人的责任所在。我们应打造一个精神家园,打造媒体的一方净土,将真情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