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中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
2018-03-16河南省濮阳市食品监督所457000康鹏伟
河南省濮阳市食品监督所(457000)康鹏伟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方法认定管理办法》、《食品安全法》全面施行,明确规定快速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中的地位。为更好实现对餐饮业的食品安全问题的把控,执法部门应加大快速检测技术的使用力度,如在可疑食品、可疑现场的初检、快检工作,不仅有助于食品安全“防火墙”的构建,确保监管工作更具科学性价值,还可提升食品安全检测结果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1 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中快速检测技术的分析
1.1 含义 快速检测是指包含样品制备在内的短时间取得结果的检测行为。常规角度下,以理化检验为前提的检测手段,于2h内出具结果的检测行为即为快速检测;以常规检测为参照,微生物检验时间占常规检验时间的1/3~1/2,出具可靠性数据结果的方法,可定义为快速检测;现场快速检验则为30min内出具检测结果的方法。
1.2 特性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包含实验室检测、现场检测。前者借助化学试剂、化学技术、仪器设备,于120min内取得检测结果,使其数据更具详实性、精准性价值;后者是指对一切手段的利用,结合半定量、快速定性的模式,要求30min内获取食品安全检测结果。由此可知,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特性如下:准备简化;化学试剂利用率较低,保存周期相对较长;样品处理比较快速、简易;检测方法具有准确、快速且简易的价值,在短期内达至食品安全检测目标。
1.3 价值 关于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的价值涉及如下四项内容,即一为避免食品中毒,维持食品安全工作的序性化开展;二为对食品有毒物质施行精准化检测,以此从根本上预防有毒食品对机体健康的威胁;三为公信力较高,其原因在于:对于单纯理论或经验检测,快速检测所体现的检测结果更具可靠性与说服力;四为缩减食品检测周期,为其市场流通奠定基础。
2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中常见快速检测技术
2.1 拉曼光谱法 拉曼光谱(Raman spectra)作为散射光谱的一种,经光射后可呈现弹性散射、非弹性散射,即为拉曼效应。在食品生产加工、流通监管的层面,其现场安全检测工作受到挑战,而拉曼光谱法的运用,以分子结构的分析为切入点,依据高检测、高通量的优势,实现在多领域的综合运用,如医疗检测、制药研发、饮食质量监控等领域。此外,拉曼光谱法属于食品安全现场快速检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对农药/兽药残留、非法添加药物与食品添加剂的成分分析,为执法工作的全面施行提供依据,但因检测成本相对较高,应用范围受到局限。
2.2 比色分析法 比色分析法通过对物质于溶液内颜色变化,结合已知浓度溶液颜色的对比,达至快速检测的目标,多数适用于少量物质的检测工作。现阶段,无论是工业领域和农业领域,还是医学领域、化学领域,均对比色分析法予以广泛运用。例如:CU2+为蓝色、CU+则为无色;Cr3+为绿色、Cr6+则为棕色。总之,比色分析法可通过显色剂和标准试纸间颜色对比,对食品和水质内毒性物质进行快速筛查,具有易辨认和时间短的优势。换言之,比色分析法适用范围较广,如平常百姓、专业检测机构均可依据试纸操作流程,对食品安全进行快速检测,得出准确性检测数据及结果。
2.3 免疫技术 免疫技术是将抗体、抗原间特异性结合定义为检测基础,借助免疫放大的工作手段,对细菌予以鉴别。其优势在于:样品可自主筛选增菌方式,无需分离。但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免疫技术包含免疫力检测试剂条和免疫色谱法、免疫磁珠分离法与免疫深沉法、免疫乳胶试剂以及免疫酶技术等。
2.4 纳米技术 常规ELISA以固相酶标板作为载体,但却存在接触面窄和抗体脱落、反应速率慢与不彻底的缺陷。目前所使用的MS-ELISA技术(磁分离-ELISA技术),是通过磁性纳米材质对酶标板的取缔,将ELISA显色体系、磁分离技术双向融合的新型检测技术。总之,MS-ELISA技术依据自身快捷简易、灵敏度高的优势,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得以全方位运用。
3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中快速检测技术的具体应用
3.1 日常监管 伴随餐饮业中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开展,结合检测公示的方式,有助于监督痕迹、过程对比和群众参与模式的全面施行,强化餐饮业自主管理主观性、积极性的提升。与此同时,食品流通环节中低廉检测技术的运用,可对流通快与期限短的食品予以初步鉴定,并在第一时间内针对不过关食品采取控制对策,使其能够对食品安全风险、监督管理等实施严格管控。
3.2 应急检测 据相关研究结果证明,高危食品的快速检测,可在重大检测活动中发挥决定优势,俨然已在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成为公共卫生现场安全风险调控的关键手段。针对应急检测中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的运用,可对短时间内对中毒因子进行检测并判断,为患者赢得最佳抢救时机,同时还应创建针对性试验检测项目,为后续事故调查予以引导。
3.3 安全认证 食品生产环境的卫生度、清洁度均是其安全认证的根本前提。传统食品安全认证常以棉拭取样、平板培养为准,通过对表层微生物的检测,判断食品安全。但是由于受到检测时间和检测结果的影响,致使其无法与HACCP管理系统标准相契合。但伴随ATP荧光检测的衍生,可在食品生产清洁检测中得以全面适用,并在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将ATP快检定义为HACCP管理体系、ISO22000认证标准。
3.4 非食用物质检测 现阶段,食品安全检测中常见非食用物质添加剂为苏丹红、三聚氰胺与罗丹明B、溴酸钾以及碱性橙Ⅱ等,如食用面粉中添加滑石粉或溴酸钾。该类物质的添加,不仅对机体健康造成威胁,还属于违法乱纪的行为典型。而在此过程中,针对非食用物质检测,应以《国家食品标准检测方法》为基准,筛选现场检测方法,以低误差把控的形式,在各级食品安全监管执法部门工作中得以运用。3.5 农药残留检测 为推进农产品产量的提升,于生产环节之间对抗生素、激素、农药等物质予以过度依赖。虽在国家政策上禁止对高剧毒农药的使用,但低毒农药使用率居高不下。再者农药使用不当,导致农产品存在农药残留问题,对机体安全造成影响。针对此,农药残留检测常见快速检测技术主要为色谱检测、生化测定,并在逐步发展的背景下,在果蔬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有机磷农药残留检测中略微常见。
综上所述,国内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仍处于萌芽时期,且受到生产环境、人员素质等条件的制约,致使食品生产加工、餐饮服务等领域的违法犯罪现象尤为频发。在此过程中,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效率与质量的提升,已显得尤为迫切。针对此,若要保证群众物质水平和生活水平,应将食品安全问题纳入民生问题、政治问题的重点考量之列,通过监管机制的强化,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