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立有效的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运行机制探究

2018-03-16燕,李敏,叶

时代农机 2018年4期
关键词:产教办学主体

文 燕,李 敏,叶 煜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作者简介:文燕(1979-),女,四川成都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物联网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改革。

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环境的日益严峻,各国都开始不断开发与应用新技术与新设备,这对人才的知识结构与技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是以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为主要目标。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是整合政府、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等各方的优势资源,形成整合效应,既增强高职教育办学活力,又发挥资源互补、相互促进,还可以实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人力资源开发培训等的互利共赢,有效促进高职教育与行业企业及产业间的协调发展,推动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向深层次和高端化发展。但我国高职教育产教融合运作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积极性、创新体制机制、提高教学质量、均衡高职院校间发展资源等问题,需要构建产教融合运行机制以保障其有效发展。

1 当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办学主体参与度与积极性都不够。虽然国家与地方各级政府在积极地助推高职教育的产教融合,但作为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办学主体之一的行业企业参与度和积极性都不高。办学主体对产教融合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对高职院校学生技能认可度不高,制约企业行为的保障机制缺乏,所以作为办学主体的行业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形成了不科学的运行机制,导致仅有高职院校重视的产教融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产”与“教”的融合。

办学主体间职责不明确。在我国,产教融合的办学思路起步较晚,在理论和制度的建设上跟不上实际发展的需求,对于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方面的制度定位不到位,已有的相关文件的对各利益主体间的所占的地位、权利和义务的界定与划分等均没有做明确地规定和说明。由于现有制度和文件的具体性、明确性和全面性均不够,导致学校与企业双方的分工和职责含混不清,在合作过程中双方职责交叉,缺乏明确的制度和标准来保障双方职责的有效开展,使得产教融合的内部凝聚力不足,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合作陷入混沌而停滞不前的状态。

在市场经济下,经济效益成为行业企业活动的核心驱动力。行业企业的目标是以最少的经济资本获得最多的经济收益,行业企业主要关注的是高职教育所培养人才能否适应产业和市场发展需要及适应程度的问题。在产教融合已成为诸多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的情况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需求间仍存在差异,究其根源是产教融合的双方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因此,在高职教育产教融合运行过程中,需要一个及时长效的与行业企业的沟通机制来引导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以便培养出劳动力市场所需人才。

各地高职院校间资源分配和发展不平衡。由于各地高职院校物质基础、地处条件以及政府对其重视程度、行业企业对其投入情况的迥异导致发展和资源的不均衡,高职院校间的产教融合运作模式和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其差异具体表现在:其一,运行机制的理论支撑不尽相同,认知水平、高度及侧重点亦有差异;其二,实践形式各不同,有产业学院、教师工作室及现代学徒制等形式;其三,运行基础、宗旨和目标等各有不同。这些资源不均衡导致产教融合发展不均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高职院校间交流的深度和广度,阻碍高院校间的相互促进和集群发展效应。

2 建立高效的高职教育产教融合运行机制措施

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涉及了各方利益体,包含高职院校、行业企业、政府、行业协会、劳动力市场等,在构建高职教育产教融合运行机制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多方主体和因素,实现主体间利益的共赢,促进产教融合有条不紊、高效的运行。现从办学主体、教学质量及资源投入三方面探究高职教育产教融合运行机制有效运作的应对措施。从办学主体出发,高职院校需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发展现状,要坚持教书育人的原则,构建健全的自我调节与组织机制;从教学质量出发,高职院校需契合劳动力市场需求,注重培养质量的原则,构建健全的人才供求机制;从资源投入出发,高职院校需发动和吸引政府、行业企业、行业协会等多元主体的积极性,遵循市场发展规律原则,构建灵活的资源调控机制。其中,健全的自组织机制是产教融合发展的根本,健全的人才供求机制是产教融合发展的动力,灵活的资源调控机制是产教融合的发展的保障。

构建健全的自我调节与组织机制。作为产教融合的主要主体的高职院校在和其他参与主体之间进行物质与信息交换的过程中,在产教融合各内在子系统的相互协调作用下,高职院校能够自我调节内部结构,提高自身适应经济、社会和人才市场发展需求的能力。随着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日趋成熟,要求高职院校在与行业企业进行产教融合合作时,应在市场的宏观调控下,根据产业发展,优化专业设置;根据职业标准,完善课程体系;根据市场需要,提高办学灵活性,构建起适合自身发展所需的自我调节机制。

构建动态的人才供求机制。从教学质量出发,高职院校需切合劳动力市场当前和未来用工需求情况,构建动态的人才供求机制。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非常重要一个目标是实现人才的“供”与劳动力市场用工的“求”的供求均衡,供给与需求是产教融合的两个基本要素,实现供求平衡是产教融合有效运行的基本条件,也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根本。在产教融合过程中,高职教育应与企业、政府、行业协会等共同研究市场需求,结合学生生源、人才市场、社会需求预测等构建科学合理的动态人才供供需机制,以满足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人才需求的多样性。

构建灵活的资源调控机制。高职教育的发展对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比普通高校要求高,我国现有高职院校的投入不能满足院校自身发展所需的资源,导致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和水平难以适应社会的要求。由于高职教育的独特性及资源投资主体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在产教融合过程中,需要建立灵活的资源调控机制,从三方面出发:第一,高职院校在提升自身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上,积极主动争取得到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制度及资源投入方面的支持,并争取获得银行的低息贷款、社会的专项资金和民间机构的投资。第二,在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过程中以政府为主导资源调控,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联合行业企业、高职院校、行业协会等共同研究和构建有利于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可持续进行的资源调控政策。第三,在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过程中以企业为辅助资源调控,行业企业应充分发挥“产”“教”主体的力量,协助政府部门发挥其宏观主导作用,以行业企业的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资源调控机制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需求间的供求关系实质体现。

3 结语

产教融合是高职教育的一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整合政府、高职院校、行业企业、行业协会及社会机构等及相关团体间的优势资源,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性技能人才。产教融合在我国高职教育中起步较晚,存在一些不足,如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办学主体间职责不清、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不高、高职院校间发展资源不均衡等问题等,通过对部分地区当地高职教育产教融合运行现状、运行机制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等进行分析与探究,提出了构建高职教育产教融合运行机制的高效措施,为我国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发展和运行机制的建立提供参考价值。

[1]曹大辉.比较视阈下高职教育产教融合保障体系研究[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

[2]军平.地方政府促进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研究——以甘肃省为例[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15.

[3]宋立娟,梅媛.河北省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路径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15).

猜你喜欢

产教办学主体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