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中的中国画创作研究

2018-03-16

民族艺术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题材中国画云南

罗 江

少数民族题材是我国美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作为拥有少数民族最多的边疆省份,在新中国美术的各个阶段都有重要的经典之作呈现,但与之相对应的理论研究,特别是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的实践理论研究较少,而中国画作为云南代表绘画的表现形式之一,是云南美术创作的重要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云南美术家,尤其是中国画家通过对各民族历史和现实生活的描绘,走出了一条具有云南地域特色的美术现代化之路。近年来,“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更是成为美术发展的关键词,从2013年2月中国美术家协会民族美术艺委会成立,到2018年“七彩云南”“天山南北——中国美术作品展”“中国民族美术双年展”等展览的成功举办都围绕着“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这一命题来展开。因此,本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云南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创作发展状况进行概述,对新时期以来云南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创作的特点进行总结,对云南与东南亚的艺术文化交流和云南民族美术市场的现状进行研究。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中的中国画创作发展概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中的中国画创作主要以人物画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王晋元、驻滇部队文艺组的江一波、梅肖青等是较有代表性的画家。由于当时表现社会政治生活的主题性创作趋于同质化,因此,这一时期的美术创作普遍呈现歌颂式的特征;而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中的中国画创作却以朴实自然、浪漫诗性的精神面貌呈现,给人以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表现形式上亦突现出全新的地域特征,正如陈履生所言:“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延续到60年代的美术创作,出现了一个特别的现象,这就是少数民族题材在美术创作中能够绕开过于政治化的关卡,使审美通过少数民族题材呈现出它相对独立的价值和意义”*陈履生.《少数民族题材与新中国美术创作》,《中国民族报》,2009年9月。。总体而言,这一阶段的作品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作品语言朴实自然,内容上以日常化的边疆建设生活、学习、工作场景及表现民族之间团结友爱典型性事例为主。这一时期较有代表的中国画作品有梅肖青的《踏遍高原千里雪》、王晋元的《猎》等。

进入20世80年代以后,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对云南美术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艺术家的关切点从对边疆少数民族民众社会生活性的叙述,逐渐转化为对生活方式及多样民俗文化的描绘。“云南画派”*20世纪80年代初,丁绍光、蒋铁峰、何能、张建中、刘巨德、刘绍荟、陈永乐、陈崇平等一批云南画家以中国画的线条造型,运用新的材质媒介,探索将西方现代绘画中色彩审美样式融入绘画创作,形成风格独特的云南现代重彩画。其作品内容大多反映云南优美的自然景观、少数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美术特色。的异军突起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这可视为是云南少数民族美术快速发展的典型表现。探究其快速发展的原因,云南画院的成立*云南画院成立于1984年成立,是云南省唯一的具备美术作品创作和艺术品收藏功能的省级公益性美术事业单位。、云南艺术学院恢复中国画专业招生等是最具推动性意义的,这主要反映在:第一,云南画院以引领全省美术创作,少数民族民间美术整理与研究,美术珍品收藏和美术理论的研究,举办美术展览及对外美术交流等主要职能保证了创作的持续性与宣传性。在创作人才方面,云南画院汇集了王晋元、张建中、刘自鸣、姚钟华、李忠翔、李秀、曾晓峰等一批本区域内各画种的优秀艺术家,他们在民族美术的中国画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探索与推动作用;第二,云南艺术学院开始恢复中国画专业招生开启了区域中国画领域高等艺术教育体系建构之路,这一时期的叶公贤、夭永茂等就是这一批以民族题材创作为主的画家代表。而在云南开设的中国画专业教学高校中,开始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将传统与本土文化进行探索性的融合,而笔墨语言也得到了重视和肯定。另外,程十发、吴冠中、袁运生等众多全国知名艺术家不断赴云南写生采风、寻找创作灵感等外在原因也对本土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启发。

20世纪80年代末尤其是90年代初开始,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云南的艺术文化市场开始逐渐形成。商业在推动地区艺术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使美术创作出现了过度商业化的问题,在中国画领域内民族题材创作模仿化的现象开始出现,而作品之间的抄袭临仿导致区域范围内个性鲜明的绘画语言形式匮乏,批量式作品生产等的问题日渐突出。以民族题材中的中国人物画为例,在这诸多自带“血缘”属性的作品中人物的面孔形态、眼神角度,甚至连服饰上的细微纹饰都产生了似曾相识的感觉。例如:傣族题材绘画越来越多,并且同类型题材作品中孔雀元素、泼水节元素出现的频率相对较高;诸多民族及象征符号泛滥式使用则使作品精神的崇高性、纯粹性受到质疑,把欣赏者带入模式化标准生产的错觉中,此类作品虽有意在精神表达上维持民族的文化气息,但终究缺乏厚重的思想内涵。整体而言,这一时期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中的中国画创作群体有民族符号重复的特征,但也有将少数民族文化中艺术元素与西方现代艺术主义思潮相结合的探索,并将一些新的绘画媒介在创作中应用,例如王晋之、王玉珏的《铁索桥畔》、梅肖青的《难忘的泼水节》等作品。

21世纪以来,随着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云南由乡土文明向区域城市化迈进历程的背后有着丰富的情感变化,这使得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在探索新的艺术观念、艺术媒介和材料等艺术形式语言方面有了多元性表现。以当代水墨*表现性水墨、抽象水墨、观念水墨、都市水墨、水墨装置等被描述为当代水墨发展的几个方向。当代水墨的理念主张继承传统笔墨关系,并积极与新材料相结合,以肌理的改造等不同艺术形式的采用等来形成较好的效果,注重将主观意识与现实关注相结合以表达自身观点。为例,其艺术语言开始出现在民族题材的中国画作品中,就其表现精神性而言,当代水墨主张尊重并凸显艺术家内心世界与个性理念的表达,它呈现出批判性、观念性的审美趣味区别于传统中国画含蓄抒情的精神内核,其笔墨语言有重形式元素、视觉冲击效果较强的特点。同时,本土中国画家在艺术形式语言方面的探索也尝试,例如综合材料在具体创作中的使用便是积极的尝试之一,除却惯常使用的传统绘画材料,采用新型绘画材料进行灼烧、拼贴、喷绘、印刷等也成为常用表现手法,也与岩彩、广告颜料、漆、水彩等多种材料相配合进行使用。而在采用新的表现形式的同时,一些本土艺术家将观念艺术、当代水墨、影像艺术等中的新理念运用在当前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形态变迁的表现上,使云南中国画领域内少数民族题材美术的语言形式与精神诉求呈现出多元化的表达。

二、新时期以来云南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创作的特点

探讨民族题材美术的发展,对民族美术创作群体的研究就显得至关重要,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开篇就讲到:“实际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中的中国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以美协、画院与美术馆以及高等艺术院校为主的画家群体,三者的交叉合作密切频繁,职业艺术家参与培养新生创作力量现象的已成为常态。创作群体的地域分布、职业构成、文化背景、年龄层次分布、性别属性、作品风格趋向对于研究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中的中国画创作至关重要,而高等艺术教育体系的建立与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又是地区民族美术题材创作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保障。

从地理位置分布来看,云南大致形成了以昆明为中心,玉溪、曲靖、大理、普洱等地区及各地州市分别集群分布的格局。从职业构成来看,形成了职业画家、高校教师为主体,艺术高校学生、自由艺术家、艺术爱好者等群体的趋势。从年龄构成来看,老一辈画家仍然在坚持创作,“50、60年代”画家成为当下创作的中坚力量,“70年代”画家在绘画语言上已经有了自身相对稳定的艺术风格,“80、90年代”年青一代仍在艺术道路不断自我探索的阶段。从性别比例构成与艺术风格来看,男性艺术家居多,写意与写实的艺术风格并存,艺术形式语言趋向多元化;女性艺术家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她们因其自身敏感性的艺术感受力而多侧重于借工笔或小写意抒写来表达内容,其艺术风格多诗性雅致。

新世纪以来,随着云南省内各地高校一系列艺术院系及艺术专业的设立*具有较完善高等艺术教育体系的院校有云南艺术学院、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玉溪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曲靖师范学院美术学院等。,本土的高等艺术教育体系不断得到并趋于完善,这其中也包含中国画艺术教育体系逐渐走向成熟,艺术教师队伍的构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或工于传统,或长于当代。高等艺术院校在具体教学方面开始注重把多元民族文化转化为区域性的优势艺术文化资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将其中的优秀元素应用到实践创作之中,这有效地加深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为我省高等艺术教育及其后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学术机构与众多学者就我省民族美术的发展历程梳理、民族美术题材美学的探讨、民族美术市场的现状等诸多问题也进行了相关课题的探讨研究*相关艺术代表著作有李伟卿的《云南民族美术史》、张文勋的《民族审美文化》、汤海涛的《民族美术学》等等。,开始探索区域民族美术发展的研究。

从创作题材来看,云南拥有25个少数民族,是我国少数民族数量最多的省份。但民族美术发展中却面临着类型题材单一的问题,就题材数量而言,傣族、彝族及藏族题材被艺术家表现较多,而水族、德昂族、怒族等其他较偏僻地区的民族题材的典型性作品则较少;就民族题材表现内容而言,民俗风情方面偏多,内容主要表现歌舞、民族节日,而像宗教题材(如南传佛教等重大活动)、边境贸易题材(如日益繁荣的跨区域贸易、边疆贸易)、民族都市题材(如少数民族民众在现代化生活的精神状态)等方面关注不够。在表现歌舞、民族节日方面,有存在对民族文化认知理解不深,而导致走马观花式的描绘说明的模式。因此,在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中,整体呈现出焦点题材集中,而对部分熟识度相对较低的民族题材关注不够的现状。从而导致我省民族题材多元化的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造成在部分表现同民族的作品上出现题材撞车,类型创作相似度高的局面。同时,一些作品所呈现出的时代精神性不强,与现实生活脱节,缺乏人文关怀与理性思考。

就少数民族民众的精神世界变化而言,特别是伴随着本地区经济快速的发展、科技与旅游业繁荣,导致城市化进程较快地区精神文化的嬗变,从而形成新的文化形态。文化形态的改变致使少数民族民众的内在精神变化,从其衣着服饰方面亦能体现,例如,少数民族青年日常生活中不再身着本民族服饰,而是以牛仔裤、西装等都市风格衣着代替。原生态的少数民族服饰展示已很难见到,夹杂着商业开发因素的节庆表演活动则使情感的表达丧失了最质朴的初衷。另外,少数民族民众的商业意识与商业精神是意识形态改变的体现,具体的体现是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商业市场开发迅速,民族文化资源逐渐被包装成为商业产品,这种产品的体现有形民族工艺产品,也有无形的民族文化产品。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民众开始走出长期生活的山区去省外务工,谋求职业与生活的新发展,面对这种直观性的文化理念、生活习惯及思维等方式的碰撞,云南少数民族民众的生活及精神素材也随之而改变。

此外,一些地区传统的少数民族木制建筑、石制建筑被钢筋水泥替代,传统民族手工艺的遗失,民族的自身语言传承断层等不同层面的各种现象,都是他们内心精神世界发生变化的现实体现。在他们精神世界的变化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对自身文化身份定位迷失及对自身民族文化价值出现错误判断的现象并没有被反映出来。所谓的“速成式”的城镇化过程改变满足了他们对现代生活的渴望,而这显然与其本民族传统文化相距甚远。

相对应而言,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如果忽视相关地区现实性考量,而简单地将其创作直接或者笼统的引伸为主旋律性质的民族风情、民族大团结、民族颂歌等理念,就会误入机械的模式化审美歧途,脱离了艺术本体的现实语境。而挖掘地域文化元素进行民族题材美术的创作,艺术家必须要深入了解相关主题背后的厚重历史及文化底蕴,注重作品思想性的表达,避免陷入单一的图画式叙事、风情化描绘的窠臼。以茶马古道文化为例,其沿途所穿越的地区多高山深谷的阻隔,对外交往的不便,沿途地区各民族之间不同文化的碰撞、互动、融合与传播随着商业贸易的运行而不曾停止,并且各自保留了其固有特点,保持了文化的多元性。它作为西南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仍具有非凡的文化价值。就绘画表现的层面而言,作品可通过将茶马古道沿途各异的山川地貌、民居样式、衣着服饰、民情风俗、民族语言、宗教文化等元素重新有机排列组合,营造出具有云岭高原特色的自然景观与具备滇边疆人文精神的马帮形象,着重塑造茶马古道作为民族多元文化走廊的艺术形象。

艺术是社会的现实反映,是生活的精炼概括与升华,艺术家的创作应以其深刻的思考感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并通过不同的媒介方式展现出社会变迁中民众价值观及精神维度的变化。如德沃夏克在其著作《作为精神史的美术史》中论述到的那样:艺术永远是,而且首先是,支配人类的观念的表现。

三、与东南亚艺术文化交流现状

在当下全球化不断加深推进的大环境下,跨区域文化交流已成为常态,云南与东南亚、南亚之间的艺术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仅近年来已经成功举办的相关艺术交流活动有“中国·南亚·东南亚文化艺术周”“东南亚·南亚书法美术展”“湄公河流域中国写生展”“河流之上·2016昆明美术双年展”等等。,其交流艺术种类包括影像、书法、架上绘画、装置艺术、民族美术等,主题则涵盖了乡愁观念、观念主义、区域文化的保护发展、缓解生态环境恶化等诸多与现实紧密联系的相关艺术发展热点课题,而云南民族美术市场也不断被拓展。

艺术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某种意义上也是社会现状的一个折射面,艺术家的情感表达有其背后深刻的社会背景因素。相似的社会环境使得艺术家有相近的社会关切点*与云南一样,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与工业文明的加速,南亚、东南亚的一些国家的民族同样面临着现代化进程中文化自我认同、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失衡等问题的困扰。,文化的多元性与相近性之探讨成为东南亚、南亚地区当代艺术作品中的常见表现主题。在艺术创作层面,东南亚、南亚现当代艺术家主要结合本国自身文化,尝试借助各种媒介形式进行架上绘画、新媒体创作、实验摄影、装置艺术的创作,以此表达对地缘文化下的自我表述和身份认同,这种探索最终使东南亚当代艺术受到国际艺术界的关注。尤其是近年来东南亚的艺术作品在国际艺术市场上表现出色,典型现象即私立性艺术机构的数量日渐增多,与国际性美术馆、画廊的合作不断强化,参与跨区域性的艺术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如新加坡积极行动并建立大型的研究、展览和收藏机构,逐渐建立了区域性艺术市场的网络,而私立性的艺术机构则依托的对外交流活动,推出并推广优秀艺术家、艺术作品以谋求本国艺术产业发展壮大。

民间艺术机构对艺术交流取到了推动作用。新世纪以来,云南省内包括私人美术馆在内的一些本土民间艺术机构开始出现,并逐渐参与到云南民族艺术文化发展的进程中来,积极融入当地艺术系统的产业链,积极致力于将区域民族艺术文化的宣传展示,它们是本土民族艺术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客观而言,私立性艺术机构的发展还不够成熟,在其艺术商业化的持续性发展与跨地域性艺术推广展示的道路上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艺术市场的繁荣是艺术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对民族美术的发展及民族题材而言同样适用。在频繁的艺术交流展示和艺术对话中,跨区域性的相关艺术发展案例、议题的探讨更具有启发性意义,这不仅仅只限于某一画种或某一类型的艺术。地缘文化与自然景观上的一些相似性使云南与东南亚、南亚地区在艺术发展的道路上具备相互借鉴的可能性,尤其是他们在发展自身相关艺术产业链,完善艺术市场方面的努力。

猜你喜欢

题材中国画云南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中国画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6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