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下高效讨论的路径分析
2018-03-15李夫明
李夫明
【摘 要】对分课堂是当前较为流行的课堂教学模式,其中的课堂讨论环节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研究了如何在对分课堂下开展高效课堂讨论的问题,并结合《抽样调查》课程的实施情况,总结了实现高效课堂讨论的一般路径和有效做法。
【关键词】对分课堂;课堂讨论;路径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8)35-0078-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35.033
Path Analysis of Efficient Discussion under the PAD Classroom
——Take the “Sampling Survey” course as an example
LI Fu-ming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ibo 255000,China)
【Abstract】The PAD classroom is more and more popular in many schools. The class discussion sess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alization of teaching objectives under the PAD classroom. Combined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Sampling Survey” course, the general path and effective practices for achieving effective classroom discussion are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The PAD classroom; Classroom discussion; Path analysis
0 引言
對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心理系张学新教授提出的课程改革新模式,该模式将课堂教学分解为三个清晰的过程: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简称PAD课堂[1]。由于较好地克服了传统课堂中学生参与度低、思维固化及探索精神不足等问题,对分课堂被广泛应用于高校和中小学课堂。对分课堂的三个实施过程中,课堂讨论是最难掌控的环节,一旦组织不当,容易出现冷场、泛泛而谈、流于形式等情形。尽管有不少学者就课堂讨论的具体实施模式进行过研究,但尚未见系统性分析如何在对分课堂模式下开展高效讨论的有关文献。本文将对此展开研究,探索对分课堂下开展高效讨论的一般路径和实现方法。
1 对分模式下课堂讨论的育人功能分析
课堂讨论是重要的教育教学手段,不仅可以深化对知识掌握,同时对提高学生的组织表达能力、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讨论的过程中,“信息在传递,知识在流动,观点在碰撞,共识在积累”[2],可以有效地提升了讨论者多方面的能力。
对分模式下的课堂讨论可分为当堂讨论和隔堂讨论两种。尽管组织形式大致相同,但在实际应用时,还是要区别对待的。当堂讨论一般适用于对中、低难度的问题进行正常学习,如概念的掌握、具体方法的应用等。隔堂讨论则适合于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提高,如课后难题的攻关或章节知识的系统总结等。如果能充分发挥课堂讨论的作用,不仅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增进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促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与温馨。高效的课堂讨论是成功实践对分课堂的关键所在,它的有积极意义总结如下。
第一,借助高效的课堂讨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为全面和深刻,增强了他们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第二,通过课堂讨论的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均得到有效训练,有助于他们综合素养的提升。
第三,民主、平等的讨论模式,使学生的自我认同感进一步增强,学习的自律性和探索精神得以增强。
第四,高效的课堂讨论,让学生之间及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更为直接和频繁,课堂的育人功能进一步加强。
第五,学生提出的各种“新”“奇”的问题,倒逼教师不断学习和反思,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师的理论和教学水平。
2 高效课堂讨论的路径分析
课堂讨论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中的基础理论或主要疑难问题,在独立钻研的基础上,共同进行讨论、辩论的教学组织形式[3]。要想使课堂讨论热烈而不失有序、深刻又富有成效,师生均需做出相应的努力,共同做好以下环节。
2.1 师生定位明确,各司其职
教师是课堂讨论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尽管有时也参与讨论,但他更多扮演的是领导者角色。教师要对课堂讨论的全程负责:课前精选最合适的内容让学生去讨论,课中要机智灵活地对讨论过程进行引导和干预,最大程度地促成教学目标的实现。
学生则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讨论活动,是课堂讨论的主体和实践者。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协作学习,需在规定的时间内对目标任务进行解答。每个成员都要明确自己在小组中的地位和作用,全力配合好队友,积极开展讨论式学习。
2.2 讨论小组的生成办法及团队讨论氛围的培育
讨论是人与人思想交流的外在表现,参与对象不同,讨论的效果往往也不同。研究表明,小组人数在3~5人时讨论的效果最佳。一般来说,先根据上一学期的班级智育排名将学生划分为3~5层,再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生成讨论小组的办法,是较为公平合理的。只要顺利度过前期的磨合阶段,每个小组均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为了更好地开展讨论,每个小组也需要进行“内部文化”建设,力争让课堂讨论在有效控制的状态下开展。每个组员都要学会聆听和尊重,确保讨论在民主和公平的氛围下进行。为了保障每个组员的参与度,每次讨论前均需指定一名负责人,由该负责人对本次讨论的过程进行整体把控。负责人采用轮流承担的方式执行,从而可以很好的锻炼每个成员的组织管理能力。
2.3 以“亮”“闪”“帮”为基础,逐步建立起适合本小组的最佳讨论模式
倘若没合适的模式供学生模仿和学习,小组成员间很难顺利开展一次切题且深入的讨论。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实践对分课堂,张学新教授提出了“亮”“闪”“帮”的组织模式,具体内容如下:“亮闪闪”——列出学习、讨论过程中自己感受最深、受益最大、最欣赏的内容;“考考你”——列出自己弄懂了,但觉得别人可能存在困惑的地方,用来挑战别人;“帮帮我”——列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讨论时求助别人[4]。从很多教师的实践反馈看,这确实是一个方便学生开展有效讨论的好办法,尤其在课程的早期。随着团队成员的不断磨合和适应,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努力找到一种最适合本组同学的讨论模式。
2.4 通过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鼓励小组内部以及小组之间开展竞争性学习
讨论式学习中强调较多的内容是合作,竞争的内容则明显不足。因此,教师要通过自己的引导,帮助学生顺利开展小组内部及小组之间的竞争性学习。小组间的竞争性学习相对容易实现,譬如教师指定好某个任务后,随机抽取多个小组展示自己的解决方案,通过全班民主投票的方式推选出最佳方案,并进行奖励。小组成员间的竞争性学习则相对困难些,可以在每次的讨论中投票产生一名贡献最大的“MVP”,累计获评次数最多的成员单独获得奖励。
2.5 改变过去“一考定终身”的传统考核模式,更多地采用过程性考核
传统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学生明明知道答案,却没有人肯主动回答的现象。抛开“怕出风头”的原因,还与得不到有效回报密切相关。因此,教师要事先制定出合理的激励措施,经常性地开展过程性考核,让学生根据考核的反馈,及时进行改进和提高。
2.6 教师要有坚持的毅力和恒心,不可半途而废
新的教学方法往往会引发新问题,要善于发现教学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并及时解决。要多与有经验的同行及自己的学生们交流心得,主动求变,让自己更快地成长起来。千万不能朝令夕改,半途而废。
3 来自《抽样调查》课程的经验证据
《抽样调查》是统计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理论性强,公式繁杂,不太受学生“待见”。往年采用传统式授课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明显不足,课堂气氛压抑,老师教叫累,学生叫苦。为了改变这种现状,笔者对山东理工大学统计学专业2016级的2个本科班实行对分课堂授课模式,并取得了较为不错的效果。下面是笔者的一些核心做法,供广大同行参考。
做法一:学期开始前详细制定本课程的授课计划、考核办法,并精心设计用于课堂讨论的问题或案例,为日后开展课堂讨论奠定坚实基础。
做法二:不打无准备之仗,做好引入对分课堂思想引导。第一次授课时明确告诉学生,本门课程将采用对分教学模式,课堂讨论在期末考核中的占比为多少,具体的考核模式如何实施等。同时分析课堂讨论的价值与优势,使学生对课堂讨论有更强的认同感,真正从思想上重视课堂讨论。
做法三:采用先按上学期专业的智育排名进行分层,再随机抽取的方式完成小组的构建。具体做法如下:结合着随机抽样知识的讲授,现场采用有关统计软件将学生按照上学期的智育排名進行随机分组。每个小组均由成绩为上、中、下的三名同学构成,要求他们在每次上课的时候必须坐在一起,随时准备开展讨论式学习。
做法四: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一旦学生在讨论中提出一个好问题、发表一个新观点或者给出一个好方案,教师都要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乐于探索新知识。毕竟,人只有在做一件有成就感的事情时,精力才会集中和专注,才会表现出更高的热情和韧劲。
做法五:提供若干拓展性强、难度较大的综合问题作为加分题目,让学生自愿参与,并根据完成的情况进行奖励。此举旨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自学能力。学生要制作相关的PPT课件并进行公开答辩,期间要回答老师或同学提出的有关问题。
通过一个学期的坚持,笔者发现学生上课时热情高涨,讨论热烈而不失有序,提出了不少连自己没想到的新观点。同时,学生回答问题的条理性和针对性明显增强,整个班级的学习风气焕发勃勃生机。针对本课程的课堂参与度,笔者在全班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7.6%的同学觉得对分课堂更能的调动他们积极性,100%的同学觉得自己在讨论中有所获益。
4 总结
高效的课堂讨论为提高课堂参与度、提升教学效果提供了良好的助力,能够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生机和活力。但这种课堂更难驾驭,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深入性和系统性,与教师的有效引导密切相关,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只要不忘初心,本着为学生成长负责的态度,多实践、多变通,相信多数教师都能熟练地驾驭对分课堂,帮助自己的学生在讨论中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杜艳飞,张学新.“对分课堂”: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与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6(3).
[2]谢同祥,沈书生,牛玉霞,刘强.有效课堂讨论的原理[J].教育科学,2007,23(3):16-20.
[3]常小勇,张霞.课堂讨论教学的设计与实践[J]. 高教学刊,2018,(10),108-110.
[4]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