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流言成为常识(下)

2018-03-15夏塔君

航空世界 2017年9期
关键词:冲锋枪骑兵枪弹

夏塔君

大家可曾质疑过身边流传的许多“军事常识”?它们或发源于网络,或见诸过报端,或来自文学作品,结论往往简单而富有戏剧性,亦或符合当下的某些文化需求,被视为众人皆知无需论证的知识,常常呈“定论”之势四下蔓延。这些军事常识的谬误在军迷圈中不断被证伪反驳,却少有汇总,在此与大家分享一下。

(接上期)

9.三八式步枪枪弹弹穿透力强但杀伤力弱?

许多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兵都回忆日军三八式步枪子弹杀伤力差,经常击中人体后“一穿两个眼”飞走,只要不击中要害就没什么大事,东北抗联老兵还声称三八式“不如熊瞎子拍一巴掌厉害”。忻口战役中李仙洲将军被一发三八式步枪的6.5毫米口径枪弹击穿前胸竟浑然不知,发现血迹后才意识到中弹。因此日军6.5毫米口径枪弹的威力饱受诟病,日军在太平洋战争前开始换装7.7毫米口径枪弹与相应口径的99式步枪与99式轻机枪也是证明。

事实真的如此简单?似乎从各方面记录中也可以找到不少相反的资料。比如Beye,Arima&Johnson;在美国陆军军医部二战出版的“弹道杀伤”第一章“敌人弹药”中,谈到三八式的6.5毫米口径枪弹击中人体后造成的巨大穿出伤口,并有血腥的中弹照片为证,而北美的不少狩猎爱好者用三八式步枪可以有效击杀强壮的棕熊。

6.5毫米口径枪弹威力究竟是大是小?其实两种说法都有道理,只是适用于6.5毫米口径枪弹的不同射程。根据实验结果,6.5毫米口径枪弹出膛后在200米射程内弹头章动效应明显,在这一距离内击中人体后弹头会陷入翻滚,对沿路上的脏器骨骼施以巨大破坏。加上三八式的铅芯弹由于做工不精导致弹头铜背甲薄厚不匀,碰到障碍后受力不均的情况下极易变形碎裂,在体腔中进溅的背甲碎片进一步加大了杀伤力。而6.5毫米口径枪弹在200米~600米内飞行弹道稳定,击中人体时如果没遇到骨骼,通常会直穿而出,这也就是那些中了一枪却没大碍的“幸运儿”的遭遇。射程超过600米之后,6.5毫米口径枪弹的杀伤力与其他口径步枪弹表现并无差别。

综上所述,实际上中弹后大难不死的人一般处于三八式步枪200米~600米射程内,并且弹道恰好避开了要害,可以说是幸运中的幸运。如此离奇的故事一传十十传百,从偶发事件被炒作了普遍现象,误导了大家对6.5毫米口径枪弹威力的正确认识,以为这种子弹在全射程内威力都是如此。实际上被6.5毫米口径枪弹击中的大多数人都伤筋动骨,只不过活下来的中弹者觉得子弹威力正常没什么值得一提。

10.二战波兰用骑兵迎战德国坦克导致惨重伤亡?

多年以来,有一则二战轶事在军迷中广为流传:德军挥师波兰后,波兰军队的骑兵向德军装甲部队发起进攻并惨遭全灭,这种以卵击石的戏剧性桥段很快随着当地意大利记者的报道而传遍天下,自此成为了波兰军队保守作风的笑柄。

但实际情况是20世纪30年代,波兰骑兵就根据现代战争需求调整了战术,骑兵放弃了古老的长矛,尽管仍配备马刀,波兰人却更推崇交战前骑兵下马用卡宾枪作战。在1939年德军入侵后,波兰骑兵90%的作战都是下马徒步展开。至于反装甲作战波兰骑兵并非没有考虑,当时的战术设想是由骑兵将敌军战车引到复杂地形上,再由暗藏的波军火炮猎杀敌军战车,而不是要求骑兵挥舞马刀砍向“铁乌龟”。

闻名遐迩的“骑兵打坦克”事件原型来自1939年9月1日下午,一支波兰骑兵袭击了克罗杨蒂村的德军步兵营,得胜后刚想离开就在一个交叉路口遭遇了一支德军装甲部队,猝不及防的波兰骑兵立刻被铁甲车的自动火力屠戮殆尽,包括波莫斯卡骑兵旅第18团团长在内的数十名波兰骑兵无一幸存。然而在意大利记者的妙笔生花之下,实际情况被艺术加工为波兰骑兵挥舞冷兵器对德军战车发起自杀式冲锋。

不过,类似的冷兵器冲锋在二战时期也的确出现过。在东线的基辅与莫斯科战役的危急时刻,都有苏军的蒙古骑兵对德军阵地乃至装甲车发起骑兵冲锋,并导致了数千名骑兵的伤亡。

11.日军由于冲锋枪违背武士道精神而不愿装备?

一提起二战的冲锋枪,许多人会想起这方面鲜有建树的日本,传说由于日军条令强调精神因素决胜负,“刺刀突击,白刃决胜”的武士道思想备受推崇,因此日军方面对于冲锋枪这种与刺刀近战职能重叠的武器十分鄙视,认为刺刀见红才符合武士道精神,使用自动武器是歪门邪道。这一说法看似符合许多人印象中的日本法西斯的逻辑,因此在坊间成为二战奇闻的又一谈资。

不过,世界上永远是物质决定意识而非意识决定物质,日本方面提倡精神万能的作战理念与日本资源匮乏产能不足的国情密切相关。如果不具备物质条件,那么军方只有在精神层面上大做文章来强化部队战斗力,希望将精神作用发挥到极致来弥补物质条件的缺失。日军并未大量装备冲锋枪也是基于相同原因——弹药产能与弹药消耗量的矛盾。

日军的轻武器普遍射速低下且强调射击精确性,意图用最少的弹药杀伤最多的目标。而冲锋枪这种“比较浪费子弹”的武器想当然被军方排斥。美国二战时期枪弹总产量417亿发,日本在1941-1945年间包括殖民地兵工厂在内总枪弹产量大約是18亿发,日本每年的枪弹总产量还不如1943年美国战争动员完成后单月的7.62毫米口径枪弹产量多。如果日本方面倾斜产能给弹药工业,又会挤占其他更重要的军事资源生产,因此可行性不高。在这种情况下,日本的枪弹产量显然难以满足冲锋枪的巨大消耗。

不过日军并非没有认识到冲锋枪的作用,1937年淞沪会战中日本陆战队使用了MP18冲锋枪,之后又向国外少量购买了MP28、MP34等冲锋枪装备部队。太平洋战争前日本自主研发了百式冲锋枪,但由于种种原因产量不大,仅配属给伞兵等精锐部队使用过一些,只能说是聊胜于无。

12.二战德军机械化程度很高?

德军在闪电战中以装甲部队为核心横扫欧洲,德军因机械化程度高而占尽优势的说法广为流传,德军的战时宣传片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黑白影像中滚滚而来的机械化装备象征着德军的强大战斗力。因此一谈起二战德军,大家通常都会有一个印象“德军装备精良,摩托化程度高,是一支地道的机械化军队”。

这属于典型受到宣传的误导,实际上德军机械化程度相当一般。战前德国平均每50个人拥有1辆汽车,而美国是平均每7个人有1辆汽车,德国的汽车产量与拥有量并不惊人。且机械化装备需大量消耗的橡胶与石油两种关键物资德国无法自产,而通过煤转油、合成橡胶等技术的推广,德国也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两种关键资源的供应问题,因此德军对外入侵时常常瞄准资源产区,以图为己所用。

举例而言,入侵苏联的德军153个师中只有21个装甲师,13个摩托化步兵师和3个摩托化步兵旅实现了全摩托化。即使如此,德军摩托化师仍编有上千辆马车。而其他部队均为普遍步兵师或山地兵,机械化程度更低,补给主要依靠骡马运输。德军挥师苏联时共装备60万部机动车辆和差不多同等数量的骡马,在德国骡马无法适应苏联环境大批死亡后,德军又从苏联当地大量掠夺骡马补充消耗,强征过后沦陷区的苏联村庄里牲畜几乎消失无踪,可见德军对骡马的依赖程度。二战开始时德军方面曾做过统计——调动1个步兵军所必需的6010节车皮中有2960节都被用来运输骡马及有关物资,几乎占据车皮总数的一半。

战争期间,德军将缴获的英国、法国、美国、苏联等敌国的大量军用车辆编入部队,还多次从占领区民间强行征用车辆。即便如此,直到德国战败投降,德军中依然充斥着大量骡马,前后使用过的军马至少有100万匹。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美英军队除了在缅甸、意大利等地形复杂崎岖的地区使用了骡马,在其他战场都是全副机械化,是名正言顺的轮子上的军队。即使家底较薄的苏军,在得到大量美英援助的车辆后,1943年也基本实现了摩托化。相比之下,德军的机械化程度并不那么出众。

(续完)

猜你喜欢

冲锋枪骑兵枪弹
The California Gold RushBy Robert McNamara
骑兵之败
MAC公司将量产12.7mm聚合物枪弹
骑兵与绿手(大家拍世界)
美国陆军测试中口径枪弹
俄罗斯完成3D打印枪弹的射击试验
瑞士B&T武器公司KH9半自动冲锋枪
美国JARD武器公司J67半自动冲锋枪
中国05式5.8毫米冲锋枪
泰勒斯澳大利亚公司研制新型大威力枪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