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常态下银行经营转型与管理的探究
2018-03-15吴猛
吴猛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这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各项改革不断深入,经济结构的调整步伐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走进了新常态。在新的经济发展阶段,我国市场机制与之前相比更加完善,对企业、事业单位来说,经营与管理过程中面临的新机遇越来越多,但是也面临着新失衡、经济竞争愈发激烈的情况。对银行来说,在经济新常态下,针对于杠杆率过高、投机性的投资失败,各项风险频发等问题,更需要创新银行的经营模式,强化银行的各项管理,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创新自身的金融产品,提升金融服务的质量,进而来紧紧抓住机遇,推动自身的发展。本文简要阐述经济新常态的有关概念与内容,分析了新常态下银行业的发展特征,并进一步提出促进银行经营转型与管理的策略。
[关键词]新常态 银行业 经营与管理 转型 措施
当前,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供给侧改革的推进,再加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加大了银行业的竞争,银行面临着经济增长速度下滑、投资风险频发等问题。对银行的发展来说,外部环境的变化,就需要从内部发展模式人手,创新经营的模式与管理的模式,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重视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积极的开拓自身的市场与利润空间,提升金融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开发更具有潜力的新业务,进而来推动自身的发展,紧紧抓住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机遇,促进自身的飞跃发展。
一、经济新常态的简要介绍
(一)经济新常态的概念分析
通常来说,所谓的经济新常态,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下,所出现的新机遇、新条件以及新失衡等等,而出现的这些新东西,也逐渐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些稳定的特征。总的来说,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使得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新常态的特征,在2014年的中央经济会议上,就系统的从出口、消费需求、投资需求、生产与产业组织、生产要素等方面,来阐述了当前经济发展下的新常态。
(二)经济新常态下的变化
从出口与国际收支的层面上来说,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金融危机的爆发范围更加广泛,影响区域广,自从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的市场环境与市场格局也发生着一定的变化,影响着我国原本低成本的竞争优势,为此,就需要加快我国的创新步伐,加快培育新的竞争优势,进而继续发挥出口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
从需求层面上来说,需求模式也发生着变化,朝着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发展。为了真正拉动我国的需求增长,就需要继续发挥出创新机制的作用,优化消费政策,释放出我国群众的消费潜力,从消费需求入手,拉动我国经济增长。
从投资需求的层面而言,我国当前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传统的产业呈现出饱和的趋势,以煤炭钢铁产业为例,产能过剩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大问题。但是在我国一些工程建设项目的推动下,如“一带一路”项目,基础设施与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投资基金层面上呈现出了新的商业模式。创新投资的发展模式,拉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生产与产业组织方式而言,当前我国传统的产业结构面临着供给过剩的问题,为了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发展,势必就需要促进企业间的兼并与重组,推行集中生产。并且,还需要支持一些新型产业、服务业以及小微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国的生产能力。
从生产要素层面来说,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越来越严重,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呈现下降的趋势,再加上我国低成本劳动优势的丧失,我国经济的发展就需要寻找其他的优势,加大创新的力度,从人力资源的质量、技术等层面人手,来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
二、银行业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一)规模扩张的动力减少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变缓,告别了之前那种平均每年高于10%的增长速度,从2012年以来,我国GDP的增长速度有所回落,稳中求进。另一方面,我国劳动力供给能力有所下降,廉价劳动力优势不在,再加上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资源紧缺,环境治理成本上升,进一步制约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潜力。对银行业来说,信贷的需求总量、信贷结构就会受到影响,其发展的增长速度也由原先的年平均10%甚至是20%以上的速度,下降到10%或者是5%以下,增长的区间受到限制。
(二)信用风险上升
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银行業面临的信用风险也在上升。虽然说,从当前来看银行业的信用风险还处在于可控制的局面,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实际中关于企业破产跑路的事件越来越多。数据表明,这两年以来,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与不良的贷款余额持续上升,从原有的0.9%提升到了1.16%。这些数据表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银行业也需要有所创新,提高风险防范能力,才能进一步减轻银行的坏账损失。
(三)金融市场化改革推进,银行业的竞争愈发激烈
一方面,我国金融行业发展越来越繁荣,利率市场化迅速推进,再加上互联网金融的兴起,给银行业的经营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过去一段时间,利率市场化十分快速。比如说在2014年11月份的时候,我国人民银行根据经济发展的状况,下调了基准利率,并且将存款利率的上浮区间上限提升到了20%,又进一步推动了存款利率的市场化。而利率市场化的提升,会对银行的经营造成一定的压力,使得银行的利息差变窄,对不同规模的银行具有不同的影响。通常来说,一些大型的国家银行,由于实力雄厚,对其经营状况来说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而对于一些中小型银行而言,银行的净利差下降十分明显,就会影响到银行的正常经营。
(四)监管能力的上升进一步制约了银行传统业务的开展
一方面,为了进一步规范我国的市场经济秩序,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2009年以来,我国的市场监管能力不断提升,特别是加大了对银行业的监管,提高对信贷规模的控制力,比如说监管银行的贷款规模、贷款存款比率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银行的扩张规模,制约了银行的利润空间。另一方面,随着《新巴塞尔协议》的实施,对银行业的发展有了更为严格的限制,大大强化了银行的资本监管标准。针对于资本约束力越来越强化,银行的经营也会就此受到影响,特别是在业务结构与收入结构的调整上,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进一步刺激了银行转型发展的需要。
三、新常态下银行转型经营与管理的措施
(一)调整客户结构,挖掘出更多的小微企业、零售客户群体
在经济发展新时期下,要促进银行业的发展,就需要加快银行业的转型发展,提高银行的创新力与管理能力。在融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的背景下,很多大型企业对银行的融资需求有所下降,为此也会影响到银行的议价能力。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升,个人财富的积累越来越多,再加上消费习惯的变化,我国居民对金融市场服务的需求与之前相比大大提升,对金融产品的需要也从原本的单一化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为银行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再加上资金的成本不断上升,银行需要转变经营的模式,将眼光放在议价空间更大的客户群体身上,加深对信贷客户的结构调整,比如说重视小微企业以及一些零售客户的贷款需求。首先,需要打造更加专业的业务流程,适应小微企业、零售客户的融资需要。其次,要创新更多的金融产品,完善小微企业、零售客户等这一方面的业务需要,特别是从小微企业角度来说实行风险的容忍度以及尽职免责机制,尽可能的提升贷款的定价能力。最后还需要从银行业的金融产品人手,创新产品,完善银行自身的品牌建设,形成自身特色化的金融产品既有利于满足客户的需要,还能够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二)调整经营结构,优化组织架构
经济的发展,也会推动银行业的兴起,银行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业务范围越来越多样化,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升银行的经济效益,但是也会加大银行业务处理的难度。近年来,银行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加大,而一些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却表现出组织机构庞大、人员臃肿,使得其内部的管理效率低下,对市场变化的反映以及响应能力变化慢、风险控制不及时等问题。再加上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要,就需要银行调整自身的经营结构,提高差异化的创新能力。一方面,银行在经营与管理过程中,需要健全现代的管理理念,以客户的需要为中心,以市场的需要为导向,不断优化自身的组织机构,优化各个部门与岗位的权责界限,根据业务量的需要来推行制度的改革,从业务模块的专业化人手,尽可能为客户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另一方面,也需要有意识的提升内部的资源配置效率,使得资源的投入与使用能够获得更好的收益。此外,还应该要根据需要,推行银行内的业务流程与管理流程的再造,重组原先的业务流程,形成更为集中、高效的管理模式,大大提升银行的管理效率与质量。
(三)推行精细化的管理模式
要创新银行的管理模式,提高经营的利润,势必要推行精细化的管理,從简单的追求规模扩张朝着追求质量与服务的模式发展。实施精细化的管理模式,就是要合理的配置银行内各个管理层级与部门的经营任务与资源,来促进权利、利益与责任三者的统一。首先,需要转变现有的管理理念,强化以利润为核心的管理思想,转变传统粗放型的管理方式,在经营过程中,重视规模与效益、质量与速度二者之间的关系,提高银行产品的质量。其次,还需要完善银行的管理方法,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并且进行有效的监管,激发出员工工作的积极性。特别是要重视经济资本的管理,强化经济资本的计量与配置的重要性,提升自身的风险意识,将利益、风险以及管理三者相互的结合在一起,协调好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平衡关系,做好风险的资本配置、风险资本的计量以及资本成本分摊、管理成本分摊等工作,健全内部的管理体系,从而来促进银行的长久发展。
四、结束语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对银行业来说,经营与管理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一定的变化,为此,就需要加大创新的投入,根据市场变化的需要,完善自身的经营与管理模式,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促进银行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