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3+2”贯通培养项目文化基础课课程建设研究探索

2018-03-15李岩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6期
关键词:课程建设

李岩

摘要:开展“2+3+2”七年贯通培养改革试点工作,文化基础课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贯通项目基础课程体系,以科学基础、人文素养、艺术修养培养的素质教育为主线,设计既兼顾树立职业理想和目标,夯实文化素质基础,拓展国际文化视野,培养个性发展和职业兴趣,又为衔接后两段教育奠定基础,实现一体化培养高素质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贯通培养;文化基础课;基础课程体系;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6-0138-02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更好地服务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和构建首都“高精尖”经济结构对人才的需求,适应首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管理现代化的需要,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增进教育公平,培养高水平、国际化的技术技能人才,2015年北京市委市政府推出了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改革实验项目,探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路径。我校和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联合美、德、法、英、日、瑞士等国外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及部分市属本科院校,开展“2+3+2”七年贯通培养改革试点工作。

“2+3+2”即为2年高中教育、3年高职教育、2年本科教育,将职业教育优势有机地融入贯通教育;突出对学生基础知识、技术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兼具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素质及创新创业能力的综合培养。

一、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贯通项目基础课程体系

贯通项目摆脱了“高考指挥棒”和“应试教育”的束缚,瞄准世界水准,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构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融通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发挥三个阶段的各自优势,按照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和需要,实施分段培养、相互衔接、阶梯递进的贯通教育培养模式,实现一体化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按照培养目标,对接国内、国外大学的不同要求,我们分别编设了内培班和外培班。在“2+3+2”贯通培养项目基础课课程即高中文化基础课阶段课程体系建设中,我们参考北京示范高中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开设的高中课程,以科学基础、人文素养、艺术修养培养的素质教育为主线,设计既兼顾树立职业理想和目标,夯实文化素质基础,拓展国际文化视野,培养个性发展和职业兴趣,又为衔接后两段教育奠定基础。前两年高中阶段共设置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史地政、体育、艺术11门为必修課程,增加了德语、法语、技术通识课、专业创新实践课和每学期一周的小学段社会实践课为学生自选的选修课程。课程体系既兼顾高中阶段文化基础知识、技能的培养,满足未来对接国内外高校的需要,又对课程内容及顺序进行新的整合。同时,还加入了学生对未来专业技术、职业认识、社会责任的教育内容,从开始就渗透职业教育理念,让学生尽早了解专业,了解相关新技术的发展,也了解自身优势,为两年后的自主选择专业、转段到相关学院学习专业奠定基础,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同步提高的要求。

二、突出文化基础、综合素质和专业潜质培养的课程标准建设

在“2+3+2”贯通培养项目基础课课程的课程标准制定中,按照“快乐学习 激发潜能 夯实基础”的思路,突出文化基础、综合素质和专业潜质的培养。贯通培养项目在招生时,内培班限定中考最低分数线为430分,外培班最低分数线为460分,2015级大部分学生的分数段集中在500分以下。结合学生实际,各学科根据课时总量,对高中两年学习内容进行整体设计,确定课程的定位和目标,适当打破高中各学期的教学进度,科学选取和增补课程内容。教师从课程建设者的角度整体思考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问题。例如,语文学科通过中外经典文学类作品散文、小说、诗歌、戏剧及文言文、实用文体的学习和写作指导训练、语言表达等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探究能力、语文应用能力、感悟认识能力和赏析审美能力,在学习中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逐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丰富他们的国学底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家国情怀。数学学科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系统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为目标,让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增强应用意识,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和专业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发展为从学习数学到应用数学,强化数学应用、数学建模的观念。英语学科引进原版教材,开拓学生视野,中外教协作,在情境中教学,兼顾听、说、读、写的全面发展。物理、化学、生物三个学科借助大学的设备资源优势,加大实验,提升动手能力。

在完成高中课程必修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创新人才培养、未来专业学习的对接要求,增加适当选修内容,引入大学阶段的专业通识基础内容。在通识课和创新实践课的设计中,我们选择与北京首都定位、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管理及科技发展紧密结合的专业前沿课程,深入浅出,选择适合学生基础和学科前沿的内容、项目。课程设计上理实一体,以项目任务的形式做中学,既培养学生兴趣,又帮助学生感知专业。课程还专门设置一周集中实训,进行企业参观、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完成作品制作,进行汇报展示。与此同时,选修课设计了专门的社会实践周,从众多方面设计选题,有中国精神学习宣讲、京津冀协同发展、聚焦农村精准扶贫、创新驱动经济转型体验、关注民生志愿公益、美丽中国环保科普、社会主义县级文化繁荣发展、健康北京冬奥推广、“一带一路”国际交流等。教师带领学生重走红军长征路,去井冈山、延安体验前辈生活,进行四种精神的教育实践;去博物馆,走向企业,进行项目成果制作,了解历史发展、科技发展、企业文化,调研社会变化。课程综合利用史、地、政等各科所学知识,小组分工协作撰写报告,进行汇报演讲,给学生搭建综合分析、应用演练的平台,记录打分与学科成绩。

三、课程实施中的不断探索、创新

(一)集体备研,探索交流,规范引领

“2+3+2”贯通培养项目基础课课程建设中,课程实施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恰当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决定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直接关系课程建设效果。为此,我们确立了学科组双组长制,由具有多年高中教学经验的示范高中的骨干教师担任组长,原高职学科主任为副组长,负责学科建设、每周的集体备研,进行课程建设及课堂教学把握,组织研讨教学内容、课程教学的标准要求,交流教学模式和方法,确定各单元、各阶段的评价考核内容、方式。

(二)多种教学模式的尝试

在课程实施中,贯通培养实验项目分为内培班与外培班,全部学生采取不分专业的方式完成高中阶段的基础课学习。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基础差异,不断研究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倡导学生亲身实践、动手实验、小组学习,课堂教学不再“一言堂”。在英语、数学学科中,由于学生基础差异较大,一个月后实行内培、外培班的走班、分层教学,在德语、法语、英语雅思、英语外教课上均实行20人以内的小班教学。根据学科内容,梯形的课桌,组成三人、四人、五人等小组,排成各种形状,根据课程内容采用合作学习、探究、发现式的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业情况的动态评价与反馈。课堂教学更多地体现学生主体,关注学生感受,激发学习兴趣,重视思维发展,注重问题发现与解决,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探究能力、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同时,课堂教学采取堂堂清、大作业、月考等形式,摸清学情,检查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进度。每学期设置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在期中考试后以班为单位进行学情分析,与班主任、辅导员一起针对学生情况,逐一提出改进指导的措施。

四、课程建设效果

“2+3+2”贯通培养项目基础课课程建设至今已有两年,为北京市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改革实验项目探索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路径。我校经过不断探索实践,各学科课程体系日趋完善,解决了“教什么、怎么教、如何对接”的问题,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由于课程建设理念和教学实施效果的示范作用,北京市将我校确定为贯通培养项目的示范基地,2016年开展了与重点大学创新中心对接等多类型项目,全面推进高端技能人才的贯通培养工作。

猜你喜欢

课程建设
优化措施,提高能力
发酵设备与实训精品课程建设研究
MOOC时代创新区域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研究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