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诊疗大棋局
2018-03-15张瑜
张瑜
1949年中国的国民人均寿命为35岁,到2010年这一数字已提升至74.8岁。
无论用何种标准来衡量,对于中国而言,甚至对于世界而言,如此巨大的变化都只能以“历史性成就”这样量级的语汇来描述。然而,从人们对健康的渴望出发、对美好生活的无尽追求出发,这样的成就,远非终点。
一个显见的事实是,随着中国人口逐渐老龄化,大病、慢性病的发病率增加,民众对医疗的主动需求日益提升。今天的中国,正快速进入医疗需求的爆发期。医疗资源的有限增长和民众对医疗资源近乎无限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成为提升人民健康水平面临的现实考题。事实上,在每年的全国两会上,医疗健康话题都是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
在医疗资源总量不足的情况下,寻求掌握着优质医疗资源的大城市的大医院,成为患者现实的选择。在很多城市,“三甲医院大排长龙、基层医疗机构冷冷清清”成为一种常态。
医疗资源紧缺的问题,并非中国独有,而是全球性难题。因为医疗资源投入的成本不断高企,特别是医务人员和有效药物研发的成本持续上涨,边际回报不断下降,即便是诸多发达国家,其日益庞大的医疗支出也难以满足民众的需求。
因此,在医疗资源投入的问题上,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通过优化配置、提高效率、激活存量的方式,更有效地利用现有的医疗资源,成为在资源增长瓶颈明显的前提下,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的理性抉择。
而這,正是近年来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说,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将卫生与健康事业放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推进新医改的进程,力求解决“看病难、看病贵”这一困扰我们多年的 “顽疾”。
而作为合理配置医疗资源,破题新医改的关键一招,分级诊疗制度近年来的探索,已迈出实质性步伐。
分级诊疗制度在坚持居民自愿、基层首诊、政策引导、创新机制的基础上,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重要抓手,鼓励各地结合实际推行多种形式的分级诊疗模式,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新秩序。按计划,到2020年,中国将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合理就医格局。由此优化资源、提高效率,进而通过盘活存量提升人民健康水平。由是观之,对分级诊疗的理解,已不能限于单纯的技术性安排,而是关乎长远大棋局。
十九大报告指出,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人民健康,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最基本内涵之一,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更是实现国家目标的先决条件。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今天所关注到的分级诊疗探索,以及由此切入的新医改宏大主题,必将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产生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