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妈过年也不囤菜
2018-03-15徐颖
徐颖
奶奶家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北麓的一个小镇。奶奶有五个儿子,两个女儿。以往,每年回到镇上过年的家人有近三十口,长辈们为此得提前一个月开始备年货。比如,母亲隔三差五就要去街上“进货”:羊论只买,排骨论扇,鱼干脆论箱,青菜则是提前一周开始囤积,芸豆、蒜苔等堆积如小山。
在印象中,每年的春节主要就是围绕“吃”展开的,中间穿插着打麻将、打扑克,以及侃大山和放鞭炮。
奶奶去世后,这两年春节,叔伯长辈们都奔向自己儿女所在的城市过年,没有再回小镇,家人们过年的方式也随之改变。对母亲来说,今年春节最大的改变就是买年货的方式。
母亲是一名铁路退休职工,以前是网购的反对者。每次来北京,她都对我频繁收快递嗤之以鼻,尤其是对我在网上买生鲜非常排斥,总是说“网上买的又贵又不新鲜,哪有超市买的好”。
这次来北京,因为待的时间比较长,我得以对她进行“渗透”:在她手机上装满了京东、淘宝、本来生活网、京东到家,爱鲜蜂、百度外卖、美团、大众点评等各种App,教她使用。
不久前,她想在超市买鳗鱼,可是楼下两家超市都没有,海鲜市场又远,最终不得不接受我的推荐,在网上买了一条鳗鱼。半个小时后,这条便宜又新鲜的鱼就送到了,一下子改变了她此前“网购宰人”的印象。
从此,她变身为网购爱好者,不时展示自己的“秒杀”战果。
而今年春节,在铺天盖地的“年货不打烊”的广告轰炸下,她也放弃了往年的囤菜习惯,选择提前两天在网上购买海鲜和水果,次日送达;当日需要的新鲜蔬菜,则在一早选择有优惠活动的附近店铺购买,一般一个小时就送到了。
春節期间,家里的食谱也因为网购发生了变化,厄瓜多尔白虾、新西兰青口贝、澳大利亚龙虾、智利车厘子、菲律宾菠萝等以前听起来似乎颇为奢侈的商品都以平价搬到了餐桌上。因为没有了以往的大量囤积,也就解决了年三十、初一使劲做菜,初二开始吃剩菜的问题,还解决了“每逢佳节胖三斤”的难题。
近几年,网上对春节的“仪式感”有过不少探讨,有评论担心少了赶集式的囤年货会使年味变淡。但是,母亲学会网购年货后,省下了更多的时间和我们一起追网剧、看综艺,甚至是看国际新闻;父母还学会了用滴滴叫顺风车,用微信叫顺丰快递上门取件,在互联网电视上买了爱奇艺和优酷的会员看电影;我们还走出家门,一起去了汽车博物馆、南宫植物园、龙潭湖庙会,等等。由此,我们之间也多了很多共同语言。
进入网购时代的春节,父母和我们待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多,代沟越来越少。没有按照往年活动清单执行的年并不乏味,因为年的味道不是某种固定的模式或某种食物的味道,而是家人一起团聚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