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肥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脂肪因子与心力减速力程度的相关性*

2018-03-15曹雄彬胡智安刘雅芳孙元平邢思思

微循环学杂志 2018年1期
关键词:心率脂肪脑梗死

宫 丽 曹雄彬 卢 振 兰 艳 胡智安 刘雅芳 孙元平 邢思思

肥胖人群日益增大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过去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将肥胖作为心脑血管疾病(脑卒中、冠心病和高血压等)的重要危险因素,可增加患病率和死亡率[1]。实际上,肥胖本身就是一种慢性疾病,近年来更多的是关注肥胖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后体内一系列脂肪因子的波动情况与所产生的相关反应。脂肪组织不再是简单的能量贮存组织,而是体内最为活跃的内分泌器官,生理情况下可脉冲式的分泌大量脂肪因子,调控体内生理反应,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等应激条件下,脂肪组织过度分泌脂肪因子,病理性加重体内损伤反应[2]。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急性脑梗死患者及早应用阿托伐他汀干预治疗,可以明显调节趋化素(Chemerin)和脂联素(APN)水平异常,降低炎症损伤程度[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a Shock,AIS)患者颅内正常解剖结构受到破坏,体内处于严重的应激状态,交感-迷走神经张力平衡明显紊乱,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与临床预后密切相关[4]。心率减速力(Deceleration Capacity,DC)是一种新型无创自主神

经功能检测指标,通过某一时间段的整体趋向性分析和减速能力测定,评估患者自主神经功能情况[5]。应激条件下,关于脂肪因子对DC的影响相关研究报道极少,本研究纳入69例肥胖AIS患者,初步探讨AIS时血清脂肪因子(Chemerin和APN)与DC的关系,为肥胖AIS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和分组

连续性纳入2014-01—2017-04于我院住院治疗的198例AIS患者,根据患者体重指数(BMI)[6]分为肥胖组(BMI≥28kg/m2,n=69)和对照组(BMI<28kg/m2,n=129)。AIS诊断标准参照《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西医诊疗指南》[7]。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所有入选患者或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工作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表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1)出现脑梗死症状48h来医院就诊;(2)行头颅CT或MRI检查排除脑出血,并显示与功能定位相对应的责任梗死灶。

1.2.2排除标准:(1)既往有脑梗死病史,30天内曾行溶栓治疗;(2)未行头颅CT或MRI检查,无法排除脑出血;(3)脑干梗死;(4)伴有多器官功能衰竭;(5)恶性肿瘤患者;(6)孕产妇;(7)拒绝动态心电图检查者。

1.3 脂肪因子检测和肥胖程度评价

入选患者分别于入组时均空腹抽取肘静脉血5ml,4℃条件下离心20min(3 000转/min),取上清液置于-80℃冰箱中冷冻待检。采用ELISA检测血清Chemerin和APN水平,试剂盒购自上海酶联生物有限公司,货号分别为:ml005765(Chemerin)和ml028375(APN),检测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肥胖程度评价指标主要选择BMI[=体重(kg)/身高(m)2],腰臀比(Waist-hip Ratio,WHR),腰围身高比(Waist-to-Height Ratio,WHtR)和肥胖指数(Body Adiposity Index,BAI)。BAI计算公式采用lam等[8]学者标准,算法为臀围(cm)/身高(m)1.5-18。

1.4 DC检测

DC计算方法参考国际标准[9]。所有患者入组后给予24h动态心电图检测并记录,确定减速周期、加速周期、心率段长短值及位相整序等,经PRSA法进行信号处理,计算DC值。

1.5 脑梗死程度和神经功能恢复评分

脑梗死损伤程度依据Adams分类法[3]分为大面积脑梗死(梗死面积>3.0cm2,且累及2个以上解剖部位)、中面积梗死(梗死面积>1.5-3.0cm2,且累及1个以上解剖部位)和腔隙性梗死(梗死面积<1.5cm2)。入组时,所有患者进行神经功能恢复评分,包括Fugl-Meger运动功能评分(FMA),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日常生

活能力评分(Barthel)[10]。

1.6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肥胖程度评价指标比较

肥胖组患者BMI、WHR、WHtR和BAI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见表2。年龄、性别、吸烟史和慢性病分布,两组患者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表2 两组患者肥胖程度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2)P<0.05

2.2两组患者脂肪因子、DC脑梗死程度和神经功能损伤比较如表3所示,肥胖患者血清Chemerin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PN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D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腔隙性、中等和大面积脑梗分布方面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肥胖组患者FMA评分和Barthel评分略低于对照组,而NIHSS评分略大于对照组,但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均 >0.05)。

2.3 肥胖AIS患者脂肪因子与DC的相关性分析

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DC与Chemerin呈正相关(r=0.678,P<0.001),与APN呈负相关(r=-0.685,P<0.001)。

3 讨论

肥胖人群日益增大,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肥胖AIS患者体内内环境波动情况明显异于非肥胖AIS患者,这种病理生理学改变与各种脂肪因子

水平异常波动密切相关[11]。在内环境的众多改变中,本课题组将关注点投向了肥胖AIS人群的自主神经张力改变和脂肪因子水平。

本文结果显示,肥胖组患者D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肥胖AIS患者体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程度明显高于非肥胖AIS患者。以往对于AIS患者体内自主神经张力的研究多集中于心率变异性(HRV)方面,有学者发现不同部位脑梗死均造成HRV的严重异常,提示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受损,右侧大脑半球梗死患者受损最严重[12]。但是,HRV存在一定的缺陷,它是通过反射性调节作用评估自主神经功能,对于区分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张力情况的价值较为局限。而本研究中选择的DC是近年研究的新指标,可以有效评估迷走神经张力,且特异性和敏感性均高于HRV[13]。AIS患者DC水平改变已有相关报道,比如有学者发现AIS患者特别是部分前循环脑梗死的患者DC水平明显降低,提示心脏迷走神经活性降低,且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14]。

表3 两组患者脂肪因子、DC、脑梗死程度和神经功能损伤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也有研究发现DC值降低能反映右侧、双侧脑梗死伴高血压患者的迷走神经活性降低,是定量评价迷走神经活性的较好指标[15]。而本研究则进一步分析了肥胖和非肥胖AIS人群的DC水平差异,发现肥胖AIS人群迷走神经活性降低更为明显。

肥胖患者体内过多的脂肪组织可分泌大量脂肪因子,诱发体内炎症、动脉硬化、胰岛素抵抗等一系列病理反应[16]。而当AIS等急性心脑血管病事件发生后,体内的应激状态也可以进一步刺激脂肪组织反射性的分泌大量脂肪因子,形成复杂的反馈机制[17]。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AIS患者及早应用阿托伐他汀干预治疗,可以明显调节Chemerin和APN水平异常,降低炎症损伤程度[3],进一步证实了Chemerin和APN在AIS疾病进展中的作用。另外,本研究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脂肪因子(Chemerin和APN)、与DC之间存在相关性。脂肪因子对于自主神经的影响研究报道较少,有学者发现在2型糖尿病人群中,APN是仅次于血糖控制的另一个重要的心率变异性调节因子[18],这提示APN是自主神经张力调节的重要因子。赵波等学者综合分析46例炎症性肠病患者脂肪因子Chemerin和迷走神经功能之间的关系,该研究中迷走神经功能通过较为简单的握力血压反应试验和卧立位心率差试验进行评价,结果发现Chemerin水平升高与交感神经功能增强和迷走神经功能减弱有关,Chemerin水平与自主神经功能改变有相关性[19],上述研究均证实Chemerin和APN参与到自主神经调控机制当中。而对于肥胖AIS患者发病后脂肪因子(Chemerin和APN)改变与DC之间的关系研究尚未见相关报道,Chemerin和APN在调控AIS患者迷走神经张力方面的机制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本研究AIS患者DC水平明显下降,提示迷走神经张力下降,对于肥胖AIS患者尤其明显,这可能与Chemerin和APN异常波动有关。

本文第一作者简介:

宫丽(1980—),女,汉族,硕士,副主任药师,药物临床应用研究

1 Guy-Marino H, Sébastien C,Aline D, et al. Metabolically healthy obesity and the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type 2 diabetes: the Whitehall II cohort study[J].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15, 36(9):551-559.

2 郭殿选,李 霞,王 芸,等. 依折麦布干预对肥胖急性脑梗死患

者血清相关脂肪因子水平的影响[J]. 疑难病杂志, 2017, 16(5):453-456.

3 南毛球,曹雄彬,宫 丽,等.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联素和趋化素水平的影响[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7, 19(2):175-178.

4 吴龙飞,杨 庆,刘春燕,等.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缺血性小卒中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危险因素[J].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 47(6):960-963.

5 赵 扬,孙兆瑞, 冯 靖,等. 脓毒症患者心率减速力改变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J]. 临床急诊杂志, 2017,22(2):98-101.

6 石 劢,朱燕波. 肥胖诊断标准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J].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4, 20(10):76-80.

7 陈怀珍.《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西医诊疗指南》解读[J].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3, 25(11):949-954.

8 Lam BCC, Koh GCH, Chen C, et al. Comparison of body mass index (BMI), body adiposity index (BAI), waist circumference (WC), waist-to-hip ratio (WHR) and waist-to-height ratio (WHtR) as predictor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an adult population in Singapore[J]. Obesity Research & Clinical Practice, 2015, 10(4):e0122985.

9 郭继鸿. 心率减速力检测[J].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09, 18(1):59-68.

10 南毛球,宫 丽, 匡良洪,等.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与脑微出血的相关性研究[J].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2016(12):773-776.

11 张 军,陈建华,王永炎,等.17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危险因素分析[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36(06):417-420,425.

12 卢俏丽,姚连焕,胆 迎,等. 老年脑梗死患者心率变异性及其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相关性研究[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6, 35(11):1 155-1 159.

13 席延琴.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老年患者DC与HRV分析[J].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15, 24(03):185-186.

14 徐艳红,王兴德,杨嘉君,等. 急性脑梗死患者心率减速力变化及临床意义[J].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 51(6):766-769.

15 徐春芳,黄 芬,杨晓云,等. 急性脑梗死伴高血压患者的心率减速力与心率变异性研究[J].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5,25(2):139-142.

16 Habib SA, Saad EA, Elsharkawy AA, et al. Pro-inflammatory adipocytokines, oxidative stress, insulin, Zn and Cu: Interrelations with obesity in Egyptian non-diabetic obes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 Advances in Medical Sciences, 2015, 60(2):179.

17 Seven E, Husemoen LL,Sehested TS,et al. Adipocytokines, C-reactive protein,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 population-based prospective study.[J]. Plos One, 2015, 10(6):e0128987.

18 于一江,周冬梅,陈丽娟,等. 桃红四物汤对2型糖尿病患者心率变异性及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26(1):157-160.

19 赵 波. 炎症性肠病患者IL-6、sICAM-1及chemerin改变及与自主神经功能相关性研究[J].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7, 26(5):244-246.

第四届亚太血管学术联盟(APA)大会暨澳门医学科技研究协会2018国际学术年会

“亚太血管学术联盟(APA)大会暨澳门医学科技研究协会2018国际学术年会”拟于2018年5月25-27日在澳门金沙城中心假日酒店举行。本次大会由中国微循环学会、APA和澳门医学科技研究协会联合主办。

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詹启敏院士担任大会名誉主席,APA蔡念主席、中国微循环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郑月宏主任委员共同担任大会主席,澳门医学科技研究协会谭文成理事长担任执行主席。届时来自欧美,中国、日本、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台湾等地区的血管医学领域著名专家和学者预计750人莅临会议。此次会议将针对血管疾病基础研究、临床诊治、手术和介入诊疗设立专题论坛,促进血管医学前沿成果交流共享;将结合微循环学、转化医学、精准医学等前沿学科设立交叉学科论坛,推动血管医学跨学科学术研究。

欢迎各位血管医学同道踊跃投稿并积极参与,共同促进亚太血管医学的繁荣发展。

参会报名和征文:发送至邮箱 secretariat@apavascular.com(推荐)

大会会务联系: 光秘书18811226174;郑秘书 18811226274

大会学术联系: 孟露夕18001219421;刘 端 15910517250

猜你喜欢

心率脂肪脑梗死
减肥后脂肪去哪儿了
脂肪竟有“好坏”之分
心率多少才健康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反派脂肪要逆袭
离心率
离心率相关问题
探索圆锥曲线离心率的求解
心情嗨起来,脂肪也一起嗨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