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手术患者血清可溶性EC的水平变化分析
2018-03-15林帅
林帅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 四川 南充 637000)
乳腺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其致死原因多为复发及转移,手术是当前治疗乳腺癌最有效术式,但预后较差。有报道认为[1],上皮型钙黏连蛋白(E-cadherin,EC)参与乳腺癌发生,且EC表达与乳腺癌浸润及转移有关,低表达EC有利于肿瘤细胞分离,从而导致肿瘤细胞脱离原办法部位,发生大范围转移[2]。因此,对乳腺癌手术患者血清可溶性EC的水平进行检查与分析,有利于预后。本文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乳腺癌手术患者在术前及术后对EC进行分析,为乳腺癌手术预测提供理论依据,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89例乳腺癌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其中乳腺癌患者45例;乳腺良性病变44例,年龄32~64岁,平均年龄(48.57±6.43)岁。将乳腺癌患者分为A组,乳腺良性病变患者分为B组,另选取45例同期体检健康的受试者为C组。A组患者年龄32~65岁,平均年龄(48.58±6.47)岁,临床分期:I 期8例,Ⅱ期23例,Ⅲ期4例,Ⅳ期10例;病理分级:高/中分化18例,低分化27例;腹水23例,无腹水22例;淋巴结转移18例,无淋巴结转移27例。B患者年龄32~65岁,平均年龄(48.41±6.431)岁。C组体检者,年龄31~68岁,平均年龄(48.57±6.48)岁。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其他基本资料上比较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病理检查确诊为乳腺癌的患者。(2)肝肾功能健全的患者;(3)无其他相关肿瘤疾病的患者;(4)病例资料齐全的患者。排除标准:(1)未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2)血脂异常的患者;(3)白血病患者;(4)精神病患者。
1.2 方法
A组、C组于手术前1d及术后7d、15d抽取外周静脉血5ml,置于4℃冰箱,放置20min,做离心处理,分离血清,存于-80℃冰箱储存;B组患者仅在治疗前抽取外周静脉血5ml,做相同处理。于实验研究前取出血清,做去除杂质处理。应用采用ELISA方法(试剂盒:)检测血清中sEC水平。检测步骤:将50μLEC标准品加入反应板孔中,静置2h,完成洗板工作。将200~205μL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加入反应板孔中,静置2h,完成洗板工作。加入200~205μL四甲基联苯胺底物显色液避光静待45 min。分别向反应板孔中加入55μL反应终止液。在终止反应的30~35min内,检测样品吸光后,根据稀释后血清吸光度计算浓度。
1.3 评价指标
比较A、B、C组术前sEC水平情况、与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乳腺癌患者手术前后sEC水平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调查结果由经培训的专业工作人员筛选、收集并整理,数据由双人双机独立录入Epidata3.1软件,数据分析采用SPSS17.00软件,计数资料以百分比“%”形式表示,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s”形式表示,两组组间及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及以上比较计算F值,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三组术前血清中sEC水平比较
A组、B组、C组患者血清中sEC水平比较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表1 三组术前血清中sEC水平比较(±s,ng/mL)
表1 三组术前血清中sEC水平比较(±s,ng/mL)
组别 n sEC水平A组 45 2573.75±378.95 B组 44 1956.48±305.18 C组 45 1953.25±300.21 F/52.480 P/0.000
2.2 A组患者术前sEC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分析可知,不同的乳腺癌病理分期与淋巴转移指之间有显著关系,随着病情的不断加重,sEC水平逐渐增高,其比较有差异(P<0.05);在病理分级及是否腹水比较无差异(P>0.05),不具相关性。见表2。
表2 A组患者术前sEC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2.3 A组、C组手术后血清sEC水平变化
A组乳腺癌患者行手术切除后1周、2周血清sEC水平与C组相比较有差异(P<0.05),两组患者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见表3。
表3 A组、C组手术后血清sEC水平变化(±s,ng/mL)
表3 A组、C组手术后血清sEC水平变化(±s,ng/mL)
时间 A组 C组 t(组间比较) P(组间比较)术后1周 2273.59±375.48 1953.25±300.21 4.425 0.000术后2周 2216.59±300.15 1956.47±300.24 4.110 0.000 t(组内比较) 0.795 0.000 / /P(组内比较) 0.429 1.000 / /
3.讨论
于爽等[3]研究认为乳腺癌的发生与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共同参与的过程,关系复杂,尤以乳腺癌的复发及转移最具代表性。侵袭及转移是乳腺癌重要特性之一,与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及基底膜的重塑有关。袁林等[4]研究认为,在乳腺癌复发及转移过程中肿瘤细胞可诱导蛋白酶降解细胞外基质,强化癌细胞侵袭能力,但目前关于乳腺癌浸润转移机制的研究不多,浸润机制相关原理尚不完全清楚,缺少有效评价因素。所以,临床急需寻找有效预后指标,提高乳腺癌浸润、转移、复发等预后情况。
EC是一种粘黏分子,隶属于钙依赖性的跨膜糖蛋白,对钙有高度敏感性。李琛等[5]研究发现,EC可参与不同时期乳腺癌肿瘤发生、复发、转移等,当EC表达下降,影响癌症细胞间的粘附力,癌症细胞快速分散,出现转移、浸润生长。吴琼等[6]进一步研究表明,EC通过降解肿瘤细胞产生基质金属蛋白酶,离散肿瘤细胞。低表达的EC可促进肿瘤细胞扩散及转移。但本文并未直接研究EC,因EC经胰酶的作用可形成sEC,而sEC可作为EC降解形式,研究乳腺癌手术前后患者的sEC具有较好的直观性及方便性。本文研究结果显示,A组(乳腺癌患者)、B组(乳腺良性病变患者)的sEC表达水平比较有差异,A组患者sEC表达水平较高,但B组sEC表达水平与C组(正常受试者)sEC表达水平比较无差异;表明,乳腺癌患者的sEC表达高于正常人群及乳腺良性病变患者,提示sEC表达表达可作为评价乳腺癌治疗指标之一。在乳腺癌患者术前sEC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研究中可知,Ⅲ~Ⅳ期患者sEC水平高于I~Ⅱ期患者;淋巴结转移患者sEC水平高于未转移的患者。表明,随着乳腺癌病情的推移,sEC表达水平越高,可提示乳腺癌临床分期。观察术后1、2周乳腺癌患者的sEC表达水平可知,术后1、2周的sEC表达水平下降,二者比较无差异;但术后患者的sEC表达水平与正常受试者比较有差异,且术后第2周sEC表达水平接近正常受试者,这与癌细胞减少有关。手术切除乳腺癌瘤体,患者体内癌细胞快速减少,EC无法发挥其功能,无法形成sEC,故而sEC表达降低。但目前关于sEC表达研究较少,sEC与乳腺癌转移、复发等相关的确切研究未见报道,因此本文缺少客观性研究资料辅助本文研究,血清中可溶性EC水平变化与乳腺癌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成为本文研究的难点之一。
总上所述,通过分析乳腺癌患者与正常人群的血清中sEC表达情况,发现sEC具有特异性,乳腺良性病变患者sEC表达低于乳腺癌患者,浸润严重及已经发生转移的患者sEC表达较高,但病理分级与sEC表达无相关性,所有患者术后sEC表达降低,因此sEC表达降低可能提示预后有效,术前sEC高表达可能是乳腺癌预后不良的预测因子。
[1]Jurisic D,Erjavec I,Trkulja V, et al. Soluble type III TGFβ receptor in diagnosis and follow-up of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J].Growth Factors, 2015, 33(3):200.
[2]邱梅婷,秦松树,覃天,等.血清细胞因子及相关受体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J].热带医学杂志,2015,15(3):335-338.
[3]于爽,武昕,乔莹.乳腺癌手术前后血清中可溶性E?钙黏连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5,44(9):826-828.
[4]袁林,徐又先,沈世强,等.血清E-钙黏连蛋白在肝细胞癌手术前后的表达及术后复发的意义[J].肿瘤防治研究,2014,41(2):153-156.
[5]李琛,李璐,蔡良真.乳腺癌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膜糖蛋白水平检测的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12(11):1565-1566.
[6]吴琼,王堃,向满林,等.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在乳腺癌患者血清中表达的临床意义[J].实用预防医学,2016,23(5):630-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