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护理方法在小儿手足口病护理期间的应用效果分析
2018-03-15李娟罗海燕杨红艳
李娟 罗海燕 杨红艳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感染科 四川 南充 637000)
手足口病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急性传染类疾病,该病典型表现在于口腔、手、足等部分出现不同程度的疱疹;我院为了探究不同护理方法在小儿手足口病护理期间的应用效果,将80例手足口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见正文描述。
1.资料、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选取80例手足口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治时间2016年1月15日至2017年9月19日,分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并对80例手足口病患儿的家属满意度进行观察且分析。
观察组患儿的平均年龄值(6.52±0.40)岁,年龄上限值12岁、下限值1岁。对照组患儿的平均年龄值(6.55±0.45)岁,年龄上限值13岁、下限值1岁。对比的年龄等资料差异不明显,P大于0.05,存在一定研究性。
1.2 方法
对照组方法--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待患儿入院后询问个人信息,且进行登记,与此同时测量患儿体温。
观察组方法--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如下叙述:
(1)心理护理:入院后患儿可因环境的改变出现一系列负面情绪,如紧张、不安、恐惧等,继而不配合治疗工作,故此护理人员应采用温和、亲切的语气与患儿进行交流,且行安慰、鼓励措施,让其情绪保持稳定状态,主动配合治疗;与此同时可在病房播放动画片,钢琴曲等,转移患儿的注意力。(2)健康教育:对患儿家属进行适当的健康教育,其内容包括手足口病发病机制、诱发因素、临床表现及预防措施等,进而让家属完全了解该病的危害性,以便护理人员更好的实施治疗工作。(3)病情观察:护理人员加强病房巡视次数,且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若患儿存在烦躁、哭闹等现象,应给予重视,实施有效应对措施,从而起到明显改善作用。(4)发热护理:密切关注患者的体温变化,若存在持续性发热症状,应指导患者多饮水,并实施物理降温措施,如温水擦拭及温水坐浴等;若体温仍不能降低,且伴有呕吐、精神萎靡等症状,应根据医嘱实施药物治疗。(5)口腔护理:指导患儿餐前、餐后采用温水漱口,以达到预防继发感染的目的;与此同时清除口腔及鼻腔分泌物,保证呼吸道通畅。(6)卫生护理:告知患儿勤洗手,生活用品应专人专用,且定期消毒,尤其是患儿玩具。
1.3 观察指标
分析且观察80例手足口病患儿的家属满意度。
1.4 统计学标准
该次研究均采用SPSS20.00软件进行分析且处理,家属满意度(计数资料)--百分比;以P小于0.05表示80例手足口病患儿对比的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家属满意度对比
如表格可见两组手足口病患者在家属满意度对比中存在一定差异,P小于0.05。
表 对比两组手足口病患者的家属满意度(n;%)
3.讨论
手足口病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传染性疾病,该病潜伏期比较长,可长达4天以上,患者早期临床表现比较轻,仅出现厌食、发热、精神萎靡等临床表现,经一段时间后可出现皮疹、疱疹等,且集中于手、足、口腔等位置,并且严重者可蔓延至全身,均属于充实性丘疹,该形态呈椭圆形及圆形,并且周围组织可存在一定红肿现象[1];一般情况下经治疗后可在1周后痊愈,严重者可引发脑膜炎、脑干炎等并发症,继而对其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加上患儿年龄比较小,治疗依从性较差,故此在治疗的同时给予有效护理干预措施尤为重要[2]。
综合护理干预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及推广,可对治疗效果起到明显促进作用;主要是从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卫生护理、饮食护理等方面入手[3];实施心理干预可明显改善患儿的负面情绪,且通过播放动画片、听音乐等形式可转移其注意力,继而有利于护理人员实施治疗工作;实施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家属认知度,从而积极配合治疗工作;实施卫生护理有利于患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且降低再次感染率;除此之外,对疾病治疗及恢复具有明显促进作用[4]。
总而言之,小儿手足口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并且还能提高家属满意度,值得应用及推广。
[1]岑宝兴.不同护理方法在小儿手足口病护理期间的应用效果[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5,38(4):139-140.
[2]曹莉.不同护理方法在小儿手足口病护理期间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28):222-223.
[3]赵莉梅.小儿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者护理中循证护理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6,24(10):168-169.
[4]邱心,许安有.小儿手足口病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7, 8(6):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