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并糖尿病的肛周脓肿患者临床特征以及主要致病菌的感染特点
2018-03-15王新梅
王新梅
(四川洲际胃肠肛门病医院检验科 四川 成都 610041)
肛周脓肿(PA)是临床比较多见的肛肠疾病类型,通常会伴随肛瘘(FIA),PA合并糖尿病在临床并不少见,一般需要接受手术治疗[1]。手术期间需切开脓肿并引流,同时留置脓液以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实现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但目前国内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耗时长,无法给予临床工作及时有效的指导,导致医生使用抗生素时过于依赖以往经验,忽视患者个体特征。为此,我院对收治的肛周脓肿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回顾分析,探讨其临床特征和致病菌感染特点,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间收治的80例肛周脓肿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非糖尿病组(对照组)和糖尿病组(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21~64岁,平均(43.2±2.4)岁,观察组男19例,女21例,年龄22~81岁,平均(54.8±2.5)岁。
1.2 方法
回顾分析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并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和致病菌感染特点。两组患者均接受脓液切开引流术,肛瘘患者需行瘘管切开术。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2]
比较两组脓肿类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判定患者疼痛程度,参照引流脓液送检结果对细菌培养结果进行判定。
1.4 统计学方法
文中数据均采用软件SPSS19.0统计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结果
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2/18,观察组男女比例为19/21,两组患者性别差异不明显(χ2=0.450,P=0.502);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为(43.2±2.4)岁,观察组患者平均年龄为(54.8±2.5)岁,两组患者平均年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t=21.170,P=0.000)。
2.2 两组患者肛周脓肿类型比较情况
不同类型肛周脓肿差异明显,且观察组肛提肌上脓肿和坐骨直肠间隙脓肿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脓肿类型比较情况 [n(%)]
2.3 两组患者细菌学检测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感染模式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克雷伯杆菌查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细菌类型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内容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患者细菌学检测对比结果 [n(%)]
2.4 两组患者疼痛感知度对比结果
对照组患者疼痛感知度为(5.2±0.6)分,观察组患者疼痛感知度为(8.5±0.9)分,两组患者疼痛感知度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t=19.295,P=0.000)。
3.讨论
3.1 糖尿病病理变化对肛周脓肿临床特征影响
肛周脓肿是肛肠科较为常见的疾病类型,主要临床表现为肛周持续性剧烈疼痛,且存在加重趋势[3]。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平均年龄差异明显,原因在于:和年轻人相比,老年人患者产生糖尿病概率比较高,加之机能衰退,因此更容易合并内科并发症。因此,在护理此类患者期间,不仅要将血糖值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还应做好术前准备与术中检查工作,推动手术安全有效开展。该病类型多样,以肛周疼痛为主要症状,但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分析其原因可能与糖尿病病理基础损伤周围神经、代谢性脑病或感觉中枢神经功能异常等因素有关。对此类患者而言,疼痛感和病情严重程度间没有明显关联,因此临床治疗时应准确判断病情发展情况,并给予合适治疗方案,以防轻视病情延误治疗时机。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肛提肌上脓肿和坐骨直肠间隙脓肿在各种肛周脓肿类型中占有较高比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故此临床应加强对这两类肛周脓肿治疗方案的探讨。
3.2 合并糖尿病的肛周脓肿主要致病菌特性与糖尿病免疫学基础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可引起肛周肿胀对的致病菌多呈现出厌氧菌与需氧菌混合感染模式,且后者多数为变形杆菌、链球杆菌、大肠埃希菌属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就致病菌类型而言,大肠埃希菌所占比重最大。但比较两组检查率,差异体现在克雷伯杆菌的检查率中。
目前除大肠埃希菌外,克雷伯杆菌是最重要的条件致病菌,它既可出现于正常人呼吸道与肠道内,又能够存在于谷物和水中[4]。抗生素使用不合理、免疫功能异常、经侵入性治疗操作和接受手术等类型人群更容易出现此类菌属感染,它同时也是医院获得性肺炎和社区获得性肺炎较为常见的病原体之一。与单纯肛周脓肿患者相比,合并糖尿病患者更容易被感染,原因有以下几点:(1)糖尿病患者白细胞代谢异常,对中性粒细胞的杀菌与吞噬功能具有抑制性;(2)机体蛋白分解速度加快,但合成不足,对免疫球蛋白的生产造成影响,淋巴转换率随之下降,并由此导致机体免疫作用降低;(3)血糖水平过高,更适合细菌生长繁殖;(4)糖尿病神经血管病变使得患者血流减慢,影响周围组织氧气输送,既降低组织对感染的敏感性,也抑制了白细胞的杀菌作用,同时为厌氧菌创造了适宜生长环境。这就使得合并糖尿病的肛周脓肿患者存在较高感染率,而患者为适应感染症状,不得不作出应激反应,使得血糖水平上升,由此便形成恶性循环。
肛周脓肿手术切开并引流后,是否应给予患者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目前临床尚未定论,但适当给予克雷白杆菌感染患者抗生素进行治疗,抗感染作用明显。通常情况下,不同细菌种类对药物敏感程度存在差异性,因此治疗药物时应在参照药敏使用结果的基础上结合患者病情予以选择。
综上所述,合并糖尿病的肛周脓肿患者临床特征明显,且能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1]朱俊,刘翔,郑谌.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尿路感染的临床特点及病原菌耐药性分析[J].海南医学,2014,25(7):1012-1014.
[2]时敏敏,孟强,于世鹏.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及致病菌分析[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17,8(1):72-74.
[3]马颖.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临床特点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62):100-101.
[4]任洪宁,曹天生,江丽琼.25例合并糖尿病的肛周脓肿患者临床特征及脓液微生物学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5):405-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