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效果分析
2018-03-15关正杰
关正杰
(临汾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山西 临汾 041000)
在临床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一种常见病症,即为基底节区脑出血,且其具有发病紧急、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临床主要表现为偏盲、偏瘫、头痛、血压急剧升高、昏迷等,因而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而在临床治疗此类患者时,主要采取常规药物治疗,即控制脑水肿、调节水电解质平衡、降低颅内压等,但疗效并不理想[1]。因此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50例,从而对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效果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现具体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50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其中,对照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为41~75岁,平均年龄为(57.1±4.3)岁。观察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42~76岁,平均年龄为(56.7±3.4)岁。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且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即采用神经细胞营养药物、止血剂、降压药、脱水剂等进行治疗等。而观察组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即经CT扫描确定血肿穿刺部位,计算穿刺点距血肿中心距离,待穿刺方向确定后,行常规消毒,并采用5mL 2%利多卡因实施局部麻醉。在电钻动力驱动作用下,采用一次性YL-1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顺着穿刺点,以垂直于矢状面向颅骨以及硬膜进行穿刺,成功穿刺后拔出针芯,插入塑料针芯,并向血肿腔缓慢进入,之后拔出塑料针芯,之后拧上无孔帽盖,并连接侧管,将液化血肿液采用5mL注射器缓慢抽吸。最后采用2mL含2万U尿激酶的生理盐水注入血肿腔,并盖紧帽盖,将引流管关闭,于4h后开放引流管,2~3次/d。术后采用营养神经细胞药物、抗感染药物、止血剂、利尿剂等进行治疗。血肿清除率达90%拔除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脑卒中评分变化以及治疗效果。效果判定:显效:患者生活能够自理,且恢复良好;有效:患者生活能自理,但轻度病残;无效:患者生活不能自理,且重度病残。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处理数据,检验计量资料,计数资料 检验,组间差异经P值判定。
2.结果
2.1 两组脑卒中评分对比
两组治疗前脑卒中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脑卒中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提高,且P<0.05。见表1。
表1 两组脑卒中评分对比(±s,分)
表1 两组脑卒中评分对比(±s,分)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25 24.32±9.11* 92.14±23.35*对照组 25 25.08±10.23 70.38±25.46
2.2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6.0%(24/25)与对照组72.0%(18/25)相比显著较高,且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例(%)]
3.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由于长时间处于高血压状态下,其大脑动脉会形成微小动脉瘤或者发生粥样硬化,且病变部位主要为丘纹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分支、豆纹动脉等,因而以基底节区为常见出血部位。而此类患者发病6h内继发脑损害还未至高峰,且出血较为稳定,因而对其实施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可有效减少脑挤压伤后脑水肿,且能预防脑继发性损害,同时还能改善其微循环。由于该手术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手术创伤小,且可通过正压清除、置换、引流血肿,还能避开颅内重要结构,并能利用生化酶液化血肿,从而可将大部分有效清除。再加上手术时间段,且血肿融碎、引流方便,术后水肿反应等较少,因此对于患者而言十分有效[2]。
本文的研究中,两组治疗前脑卒中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脑卒中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提高,且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6.0%(24/25)与对照组72.0%(18/25)相比显著较高,且P<0.05。针对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采用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综上所述,针对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采用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的效果非常显著,值得应用推广。
[1]赵荣国,王艳霞.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手术对于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2):27-28.
[2]赵殿东.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7):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