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专业“95后”藏族新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
2018-03-15罗素琼
罗素琼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425006)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95后”藏族学生参加了高考,离开了本民族生源地,来到已汉文化为主的地区,进入大学开展学习生活。有研究表明,当双文化个体以原生文化背景来内化另一种新的文化时,如果文化传统、习俗标准和价值观不同,会使其感受到两种冲突的文化元素[1],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将受到影响,社会文化变迁与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2]。本文以湖南省某学院的120名农学专业“95后”藏族新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查,探讨“95后”藏族农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湖南省某高校农学专业“95后”藏族新生为调查对象,在动物防疫与检疫、宠物养护与驯导、园林技术和畜牧兽医四个专业农学生中取样120名,收回有效问卷108份。其中男生69名,女生39名。
1.2 研究工具
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该问卷是常用的身心健康状况测量指标,具有较好的信度。该问卷由Derogatis,L.R.编制于1975年,王征宇修订了问卷的中文版,包含90个评定项目,项目采用五级评分。
1.3 施测与统计分析
1.3.1 施测 使用统一的指导语开展集体测试,发放《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120份,回收12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为108份,有效率为90%。
1.3.2 数据统计与分析 采用SPSS17.0 FOR WINDOWS进行数据统计分析。[1]将农学专业“95后”藏族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全国青年常模比较,从性别、生源居住地角度,对农学专业“95后”藏族新生各因子分进行差异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农学专业“95后”藏族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由表1结果可知,农学专业“95后”藏族新生在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性等9个因子得分上均高于全国青年常模,具有显著差异。这一结果表明,农学专业“95后”藏族新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全国青年心理健康水平,该结果与才果对青海藏族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比较研究的结果[3]相似。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比较复杂。农学专业“95后”藏族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可能具有一定的地域效应,他们的求学地、风俗习惯、地域文化环境、校园环境、学校的周边环境等都可能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4]。
表1 农学专业“95后”藏族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全国青年常模比较
2.2 农学专业“95后”藏族新生各因子分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表2 农学专业“95后”藏族新生各因子分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由表2结果可知,在不同性别的农学专业“95后”藏族新生中,女生在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惧等6个因子得分上均高于男生,具有显著差异。这一结果表明,女性“95后”藏族农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男性“95后”藏族农学生。该结果与龙卿志对西藏自治区在校大学生的研究结果[5]、罗平对西藏大学新生心理素质普查结果[6]、才果对青海藏族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比较研究的结果[3]相似。有研究表明,个体的学习能力和水平、个人的家庭经济状况、个体过往的生活经验、以民族语言为基础的文化生活圈、学校管理情况等多方面的因素,直接影响少数民族女生的心理健康
水平[7]。在藏族的传统文化中,对女性的社会角色定位与要求不高,藏族女大学生不可避免的受到其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比较容易自卑,出现悲观、失望等消极情绪,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5]。从生理机能角度来看,女生相对男生而言,更脆弱些,面临新环境时会容易出现心理适应不良。而部分行业具有性别歧视,在工作任务分配、个体就业等方面,女生容易受到歧视,与男生相比,则面临更大的压力[8]。
2.3 农学专业“95后”藏族新生各因子分在生源居住地上的差异分析
表3 农学专业“95后”藏族新生各因子分在生源居住地上的差异分析
由表3结果可知,在不同生源居住地的农学专业“95后”藏族新生中,生源居住地在农牧区的藏族新生与生源居住地在城市的藏族新生,在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惧、精神病性等7个因子得分上有显著差异。这一结果表明,生源居住地在城市的藏族新生相较生源居住地在农牧区的藏族新生,其心理健康水平更高些。这与高晓雷等人对藏族大学生心理健康及教育对策的研究结果[9]相似。出现这一现象,可能是农牧区在外部环境、经济发展程度、信息资源共享等方面的条件,相对城市而言更为落后,使得来自农牧区藏族大学生在进入城市求学,接触大学校园与城市环境时,容易出现自卑、胆怯、焦虑等心理,出现一定程度的心理适应问题,从而影响来自农牧区藏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导致其心理健康水平偏低,这与国内现有研究结果相似[10-11]。
3 讨论和建议
3.1 讨论
藏族是我国56个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藏族聚居区所占的国土面积为225.6万平方千米,占全国的23.5%[12],“95后”藏族农学生既是当代大学生的重要组成,更是藏族的精英人群所在,他们肩负着推进民族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任,其身心全面发展的状况不容忽视,心理健康水平亟待提高。
3.2 建议
3.2.1 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民族化、本土化。在对“95后”藏族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注重考虑教育对象的特定文化背景、个体的认知心理和心理体验,注重把握教育对象所具有的特定民族心理、个体的心理特征和影响因素,探索形成具有民族特色、本土特色的适于“95后”藏族农学生身心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路径。
3.2.2 注重对“95后”藏族农学新生的人文关怀。高等学校应进一步建立健全藏族学生教育管理的工作机制,藏族学生所在的班级、院系要积极主动进行沟通,定期开展谈心谈话,及时了解“95后”藏族农学新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及时给予关心、帮助和指导,强化育人管理的实效;为“95后”藏族农学新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尤其是学生工作人员和任课教师,要在生活上多关心,学习上多帮助他们,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安全感和自信度。
3.2.3 加强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发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尊重和理解藏族学生的文化风俗习惯,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全员、全方位关心和爱护藏族学生的育人格局,真正使“95后”藏族农学新生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