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论鲁迅对女性解放问题的思考

2018-03-14刘洋

青年文学家 2018年36期
关键词:社会价值时代性鲁迅

摘  要:鲁迅是一位关注女性命运的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鲁迅的一些作品是关于妇女的生存状况、她们的命运和妇女解放困境的。在讨论妇女解放问题时,鲁迅主张妇女首先获得经济权利,他认为男女平等的社会制度是妇女解放的有力保障。他的观点不仅在他自己的时代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也非常具有前瞻性,这是妇女解放的一个里程碑。

关键词:鲁迅;女性问题;时代性;社会价值;思考

作者简介:刘洋(1993.2-),汉族,山西忻州人,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6-0-02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先驱者的角色,他不仅仅只是一个文学家,他的很多作品被人们所熟知,他更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有着对于封建社会的批判意识,他有着在那个时代极其先进的“立人”思想。我们通过读鲁迅的小说可以发现,他的小说中有很多的女性形象,也深刻展现了女性的悲剧命运和她们内心的一些“困境”。所以,对于女性,鲁迅是十分关注的,他意识到在封建时代里女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大群體。鲁迅认为妇女问题与晚清的改革派提出的男女平等的革命意识和五四的反传统精神大致相同,但也有一些差异,在关于女性“人的自觉”和思考“女性意识”思维的差异,以及如何实现妇女的双重意识,鲁迅讨论的更深刻、更实用,并一再引起读者的注意,激发人们积极思考妇女解放。

一、鲁迅以“先生主义”的姿态描摹女性命运

在鲁迅的小说中,大多数的女性都是一个悲剧的角色,她们几乎没有快乐,承受者世间的痛苦,生活在没有爱的“世界”里,无论是等待“明天”的单四嫂子,不可抗拒的祥林嫂,还是不顾一切的爱姑或者保留旧传统的子君,她们都生活在悲苦的境地里,封建的社会将她们的灵魂所在黑暗的牢笼中,她们没有选择的权利,也没有自主的意识,唯一能做的就是活着,来承受世界给予她们的痛苦。同样的,封建思想文化对他们的束缚也是非常严重的,她们在思想上也成为了男人的附庸,成为了整个社会的附庸,令她们成为了一个社会中的“行尸走肉”。

鲁迅在《我之节烈观》中写道:“总而言之女子死了丈夫,便守着,或者遇了强暴,便死掉;将这类人物,称赞一通,世道人心便好,中国便得救了[1]。”从鲁迅小说《明天》中可以看出,单四嫂子是一个命运悲惨的女性,她的人生足以称得上是一部女性的血泪史,对于“明天”,其实仅仅是一个鲁迅的期盼,他希望中国的社会能够真正实现妇女的解放,为她们创造一个美好的明天。可是对于单四嫂子而言,她是无意识的,她没有期盼,她只是“大众式”活着,维系一个孤独的生命罢了。在《祝福》开中,在祥林嫂丈夫死后,她独自一人照顾儿子,她遵循封建礼教和对妇女的限制,她感到孤独和绝望,却没有任何怨言。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女性失去了自我意识,失去了独立人格,成为了一个谦卑顺从的奴隶。女性是一个附属品,她们没有权利去选择,也没有一个独立的意识去生活,在她们的生命中,只有丈夫和孩子,一旦这两个“条件”消失,她们无疑会陷入一种沉沦的状态,死亡是占大多数的。这样的结果自然与她们的生存环境有有关系的。她们从小到大,从生到死,都终其一生被文化、习俗和法律封闭于家庭之内,背着“三从四德”的沉重包袱,过着寄人篱下、看人眼色的凄惨生活[1]。可以说,她们是封建时代的牺牲者,也是封建思想文化的无知践行者,她们的悲剧是女性的悲剧,也是一个社会的悲剧。

二、封建时代对女性自主命运的压制

(一)思想上的束缚

鲁迅小说是现实主义的小说,所以他作品中的人物都是普通的社会人,并无是一些所谓的英雄人物,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其一是农民,其二是知识分子,其三是女性。这些女性大多是农村里的没有受过教育的一些农村妇女的形象,当然也有一些事城市里的女性,比如说子君。鲁迅笔下的女性,她们在性格上大多数事保守的,她们没有自主的思想,也没有高深的觉悟,跟没有一个独立的思考能力和认知意识。在生活中,在封建势力的压迫下,她们渐渐走向一个无知无识的“深渊”,成为一个麻木人的代表。

在小说《祝福》中,在她丈夫死后,祥林嫂意识到她婆婆希望她再嫁,她是不愿意的,为了维护自己的“洁白之身”,离家而走,跑到了鲁镇,希望可以在此重现开始,继续自己的生活。虽然工作很辛苦,但她很满意,并没有抱怨,而是面带笑容去真正应对,这也体现了劳动妇女一种坚苦的精神。但结果却并不是美好的,迫于封建家庭的压力,祥林嫂没有选择,她不得不低头,只能作为一个工具被卖了,成为了小叔子娶媳妇的“彩礼”。可命运再一次给她开了一个玩笑,她的丈夫又死了,她被赶出来家门,成为一个孤单的流浪者,只能再一次回到镇,做起了以前的工作。反复的“遭遇”,令祥林嫂嫂身上有了一个“不祥”对色彩,那就是克夫。那个时代的封建农村是极其迷信的,所以,祥林嫂当时的处境是极其艰难的。听了柳妈的建议,也是为了给自己“赎罪”,祥林嫂用积攒多年的工钱为自己在庙里捐了门槛。这样的“做法”本是祥林嫂内心的一种期许和期待,却终究是徒劳的,更加加速了她的死亡,使她成为统治阶级驯服的奴隶[2]。在封建思想的桎梏中,只能用“明日”、“明日”、“默默奋斗”的封建伦理准则,为一个有“斗争”精神的人抗争,但这种“斗争”也只是为了封建伦理道德的积极维护,坚持并维护她的“贞操”美誉。

(二)自我觉醒意识

在鲁迅的小说中,女性缺乏独立意识,一些女性满足于奴隶地位,一些女性自觉地、无意识地反抗,以实现她们的无奴幻想。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毒害爱姑和子君,使她们愚昧无知。

鲁迅对女性的批评,一方面批判了她们对于传统文件思想和文化的一种依赖性,另一方面也批判了她们内心的一种奴性的意识。杂文《寡妇主义》虽是针对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杨荫榆,在他的文章中,讨论了在中国社会流行的危害女性的女性现象。他说:“虽然是中国,自然也有一些解放之机,虽然是中国妇女,自然也有一些自立的倾向;所可怕的是幸而自立之后,又转而凌虐还未自立的人,正如童养媳一做婆婆,也就像她的恶姑一样毒辣[3]。” 鲁迅也可以超越性别的差异,表明女性的弱点欺负和虐待,展现了女性自身的一种精神需求。并揭示其人格形成的文化和心理因素,女性受到权利的压迫,在社会的最底层,很难获得自己的生存。

(三)经济上没有自主性

鲁迅非常重视妇女的精神独立和经济的独立。《伤逝》中那个与涓生同居前的子君是一个受过新式教育、大胆追求幸福的女性,但是同居之后的子君生活中只有柴米油盐酱醋茶,整日的生活被家长里短占据,完全没有自己的自主独立的时间和空间。子君,真的可以为自己做主吗?答案是否定的。曾经的子君有“我是我自己的”这样振聋发聩的呐喊,也有反抗世俗反抗家庭的意识与行动,可是认真一想,以上的一切都诉诸于个人的爱情。她将全身心都交付给了涓生,将好好照顾涓生、拥有这份爱情作为自己全部生活的理想,没有一个新时代女性要发展自我的追求,不为自己而活。一旦两人之间的关系终止以后,她的生活便没有了寄托,也没有重新开始自己生活的决心和勇气,最终只能抑郁直到默默死去,成为一个悲剧的“新女性”,这不仅是子君的悲剧,也是一群人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伤逝》是鲁迅通过涓生之口发出感慨,是对城市知识分子女性对命运的感慨,哀叹了一个女性从理想走入现实的悲苦命运,也说明了一个旧时代没有经济能力女性的悲惨结局。同样的,作者又以子君的结局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娜拉走后怎样?”对问题,其实无非是“死亡”,字君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她有过理想和勇气,也敢于追求自己的“所爱”,可在当时那样的社会环境中,她不能继续她的理想了,只能回归现实,回到家庭,这无疑也是一种精神的死灭。这样的结局,一方面是女性的思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与女性缺少一个独立的经济能力有关系。

在小说《伤逝》中,很大程度上,是经济问题导致了子君和涓生的悲剧。有很多细节描写展现了这一点。子君与涓生吵架,除了做家务活或者生活之外的事,最严重的问题是吃饭,而吃饭又涉及到钱。子君在经济上完全依赖涓生,没有自己的工作,结果维系全家的重任全部压在涓生一个人身上,所以当涓生失去工作时,家庭的经济基础就会开始动摇,彼此之间的争就会加剧。最后,当子君选择了离开。所以,不管这个社会怎么变,女性都不能把婚姻当作唯一的事业,应该切实参与社会活动,才能获得真正获得自由与解放。

因此,可以说,子君和涓生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是经济问题造成的。除了涓生的失业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以外,但子君的经济不独立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若是婚后的子君并不将自己作为涓生的附属品而事事依赖,她能有自己的工作,那么即使涓生失业,家庭也不会立即切断经济的来源。当然,这一切只是一个假设。考虑到当时的社会现实,女性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性是相当不易的,因为当时的社会上很少有适合女性的职业,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理由。社会不准备接受妇女,不为女性提供工作的机会,妇女参与社会和实现经济独立的几率几乎为零,那么女性就不得不依附于男性来获得生存。

以此,我们可以得知,要真正实现妇女的解放和独立,除了女性自己的觉悟外,全社会的觉醒和对妇女的接受也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各种要素之间相互配合,共同觉醒,才能真正实现妇女解放。

三、结论

鲁迅认为“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她。”鲁迅指责社会以批判的态度摧残和扼杀妇女,他们深深地刺激了人们的神经,立即引起了人们的反对。他非常认真地告诉我们,女性应该独立而坚强,并且保持勇敢和坚韧。为了适应新的生活,在一个新的时代,我们必须利用我们的资源进行生存,并经营这个职业,我们才能真正独立。当然,妇女的解放是远远不够的,妇女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进步[4]。

参考文献:

[1]晏晴.鲁迅视野中的女性命运[D].2011.1O.1.

[2]曹建玲.鲁迅对于妇女解放问题的思考[J].2004,(2):33-37.

[3]唐永红.浅析现代小说中寡妇的悲剧命运[J].2013,(7):57-59.

[4]刘凤芝.全面抗战时期的妇女运动研究[J].2009,(5):21-24.

猜你喜欢

社会价值时代性鲁迅
时代性来源于现实的生活
强化诗词用词的时代性
诗词的时代性
鲁迅,好可爱一爹
捕捉时代性、典型性、示范性——以纯净的心写纯净的人
鲁迅《自嘲》句
浅谈人的本质与价值
产品设计创新的社会价值最大化探讨
创新管理,完成鞍钢自主集成的冷轧2130工程生产线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